1984年9月23日参考消息 第3版

    【中央社华盛顿八月二十八日电】现代语言学会新近所作的调查表明,美国大学生学外语的人数有所增加,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
    据这项调查说,七十年代取消学习外语必修课的许多学校纷纷恢复这种规定。西班牙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
    调查表明,一九八三
    ——八四学年报名学外语的达九十六万六千人,比一九八○——八一学年的调查增加了百分之四点五。
    调查说,七十年代中期和后期,由于实业界和政府需精通外语的人才,因此全国重新出现关心外语的现象。
    对一千三百七十一家大专院校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
    三年来,报名学习日语的学生增加得最多,从一万一千五百零六人增加到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七人,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点二。
    学俄语的学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点七,达三万零三百八十六人,原因是一些学校加强对苏联的研究。
    早先出现的学俄语的学生人数下降的现象使政府官员和大学负责人感到不安。
    西班牙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学生达三十八万六千二百三十八人;学法语的学生有二十七万零一百二十三人;学德语的学生有十二万八千一百五十四人。


    【阿曼《观察家》报七月二十八日文章】题:法国出现法语的“女性化”运动
    近年来随着妇女担任高级职业,特别是在传统上由男人担当的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法国妇女对继续被迫使用男性的职称越来越表示不满,强烈要求给她们的职业有个女性的称呼。目前,法国人称妇女的这种要求为法语的“女性化”运动。
    法语词汇量很大,而且一直在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但在某些职业名称上却是个例外,往往只有阳性的名称而没有阴性的名称,如ECRIVAIN这是专指男作家,如要说女作家,只得在这个词前面加上个女字(FEMME),而按法语的一般变字规律,在阳性词后边加个E,这个词就由阳性变成了阴性,如PRESIDENT,是男总统或主席,如加E变成PRESIDENTE,就成了女总统或女主席,这既简便又好记,但在有关作家、教授、律师等职称的问题上,法国有一股习惯势力反对运用这种规律来改变词性,因此,妇女认为文字对女性职称这种处理是对她们的不公正,是对她们的歧视。
    法国总理府负责妇女权利的部长级代表伊韦特·鲁迪是这场“女性化”运动的最坚决的支持者,她说:“这是个恢复妇女特性和公正的问题。”最近成立了一个政府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传统上由男子独占的职业名称的女性化问题。
    这个委员会是由一些著名的女著作、女新闻工作者、女语言学家组成的。法兰西学院一九八一年破天荒接纳的该院唯一的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尔塞纳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预期在今年秋季这个委员会可提出一个改革方案。
    这个委员会一经问世,立即在法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遭到新闻界和许多其它各界人士的反对和嘲笑。然而,伊韦特·鲁迪毫不动摇,她表示,她已作好对付反对风暴袭击的准备,并深信能最终改变人们的偏见,而同意改革。


    【阿曼《观察家》报七月二十三日文章】题:英语词汇大量进入波兰语
    在波兰官方举行的高级招待会上,招待员特意用英语问来宾是否要一杯“WHISKYONTHEROCKS”(加小方冰块的威士忌酒),尽管在波语中有与这一英语表达方法极相似的说法。这种情况表明,英语词汇已大量涌进了波兰语。
    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在波文中已出现了FEEDBACK(反馈)、PLAYBOY(花花公子)、CONTAINER(集装箱)、BAR(酒吧间)HOTDOG(热狗)、JEANS(牛仔裤)等一类英文词。
    波语是斯拉夫语,它像俄语和保加利亚语一样,在十八世纪大量吸收法语词汇,在十九世纪吸收大量的德语词汇,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对波语影响最大的则是英语。一些关于音乐、电影、时装、体育、新闻的英语词、特别是美国的英语词汇大量涌进波文。波兰语言学家瓦勒里·比萨雷克教授说,虽然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吸收一些外来语,这对大种语言来说不构成任何问题,“但对象我们波文这种小种语言来讲,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承认“英语已对波语构成了一大威胁,也就是说,波语受到美国英语的威胁。”
    现在在波兰的报纸上和电台电视的广播中,在报道体育的消息中,英语词COACH(教练)、FAN(球迷)、FIGHTER(拳击手)等词已取代了波语的同义词,新闻技语如BRIEFING(新闻发布会)REWRITE(改写)、REPORTER(记者)、STORY(新闻报道)已取代了波文的相同的词汇。另外,随着信教的人的增多,象PREACHER(牧师)、HEELER(用宗教迷信方式治病的人)等词汇也出现在波文中。


    【《日本经济新闻》六月十五日报道】日本文化厅透露,从去年十月至现在,在日学习日语的外国人约有二万六千人,与一九七五年相比增加二点五倍。其中几个人数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有近一万二千人,台湾有三千人,中国有二千四百人,南朝鲜有一千二百人,英国有五百人。来自北美的人数占百分之四十六,亚洲占百分之四十二,欧洲占百分之七。
    另外,在海外学习日语的人数也极为可观,中国有一百万人,南朝鲜有十六万五千人,东南亚有六万五千人,拉丁美洲有二万五千人,美国有二万二千人,大洋洲有一万人,欧洲有六千人。上述数字是来自海外正式日语教育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统计的。


    据西德《法兰克福汇报》说,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学习德语的兴趣在下降。
    目前世界上学习德语的人估计有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六百万人左右,十年前大约是一千九百万至二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生活在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德语在国外的魅力在消失,这反映了德国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下降。
    在德国的邻国,如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人们学习的第一种外语已不再是德语了。然而在美国一些地方,在加拿大、朝鲜、日本和中国,学习德语的人在日益增多。在东亚,人们急切想学的不是德语这种普通的语言,而是德国人的技术、科学知识和文学。在西德有外籍工人的国家如希腊、土耳其和西班牙,人们学习德语的兴趣很浓,因为在西德工作过的外籍工人希望其子女能继续保持已掌握了的德语知识。
    (德文)


    【美联社新德里九月六日电】苏联扶植的阿富汗政权说,反共的叛乱者二日放火焚烧了在遥远的阿富汗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的由政府管理的一个图书馆,大约有五千部珍贵书籍被烧毁。
    据这里监听到的阿富汗政府电台在一次新闻广播中说,『没有文化的匪徒」在袭击卡斯塔图书馆时毁坏了许多历史巨著,其中包括二百二十三册神圣的穆斯林古兰经。
    马扎里沙里夫位于喀布尔西北四百二十五公里的地方,是与苏联接壤的巴尔赫省的首府。同时,这家电台说,一个特别革命法庭二日把两名被逮捕的游击队员判处死刑。
    这则广播又说,这两名被告曾参加与保安部队进行的武装冲突。


    该书第六章的题目是《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泛论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传播途径。第七章的标题是《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论述了个人之间的传播和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传播的优缺点,以及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介与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视听媒介分别具有的特点,还有为什么电子媒介不能取代印刷媒介。在题为《大众媒介的深广度》的第八章中,说明由于新闻、广播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在美国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媒介产业,而采用机械的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成就的一件事,就是在世界上参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宏大的知识产业。书中引用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一九六二年所著的《知识产业》一书中的分类法,列入知识产业的有:报纸、杂志、书籍、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这六大信息增殖机构;邮电及卫星系统等信息传递机构;图书馆、计算机站、数据库等为个人提供信息的机构;印刷、电子设备的制造和维修机构;通讯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提供传播材料的机构;人员培训的学校,专科学校等教育机构:还有经济、行政、人事支援的各种机构。书中举例说,根据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的数据,美国每年花在“知识”领域的费用达三千亿至三千五百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知识产业显然雇用着美国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这些人在全国受过高等专门训练的职工中占很大比例”。这些说明信息和知识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使用的分配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题为《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的第九章,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指出大众媒介是社会上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中的一部分,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有把关人,如记者、编辑、电影和电视制作者等等都是“把关人”。这就说明,在阶级社会中,在不同的国家里,大众媒介向传播对象所提供的题材和内容,都是经过“把关人”的筛选的,因而也就谈不上绝对的客观和公正。
    作者在题为《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的第十章中,分析了各个国家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的形式。由于美国传播事业的商业化对社会产生了引起公众关注的一些问题,作者也认为:“因为对美国媒介的实际控制权操在拥有它们的有钱人和大公司手中”,“一种以米尔顿和米尔的思想以及杰斐逊和亚当斯的政见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究竟如何同有关大众传播的(责任与控制)问题作斗争”,成为引起热烈辩论而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
    该书的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讨论的是引起普遍关心的传播效果问题。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是“传播怎样产生效果”的一、二部分,扼要介绍了七种有关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第一种理论是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的宣传和随后在三十年代为纳粹的宣传所孕育起来的“枪弹论”,也就是“宣传万能”论。这种理论的说法是:假设宣传具有像枪弹射向一个靶子一样的作用,“即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像射击场里的一个靶子,等待着被大众媒介的火力所击倒”。作者对这种假设持否定态度,称之为“被摒弃的理论”,因为事实上媒介决非不可抗拒的,只有相对有限的效果,而传播对象也决非被动无所作为的。
    作者认为,其他六种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是更为近似而不是不同。它们显示出在一段时期以来,逐渐从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用于一个接收者,变为考虑一个接取者是怎样对待传播。从枪弹论之后,没有一种主要的模式假设存在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的,而最近提出的模式中,则倾向在传播进行中存在着试图影响另一方的活跃的双方。
    基于对前此提出的各种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的分析和汲取其中可用之点,作者认为传播可以产生潜在的效果和较少潜在的效果(见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所谓潜在的效果指的是大众媒介的普及产生了三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影响到广大传播对象对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支配,传播知识,宣传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所谓较少潜在的效果指的是一种略为明显一些的效果,即大众媒介对形成舆论,塑造新闻人物,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形成“新闻事件”和引导公众参加讨论某些问题“媒介议程安排”,还有广告,以及利用大众媒介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传播效果的这些论述,尽管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而这些研究又没有从阶级的历史的观点去进行分析,因而有其局限性,但参考这些理论,使我们可以掌握各种大众媒介的特点,比较自觉地运用大众媒介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十五章的题目是《信息革命》,认为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称为“信息时代”的新时代,其中有些是基于科学分析的预计,有的则正如作者所说类似于“科学幻想”。但对开阔我们的思路和视野还是有些帮助的。(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