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3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日本《每日新闻》五月二十二日报道】题:日中合办事业前景光明
    由于在合办条件等方面的分歧而陷于停顿状态的日中两国合办事业,已开始出现向前发展的好兆头。这是通产省四月份派往中国的投资环境调查团发表的看法。据说为使日本企业易于接受,中国方面正在重新估价合办条件,同时也正在加紧完善有关的法律。于是出现了推动日中合办事业向前发展的可能性。通产省对此表示出积极的姿态,“愿意借此机会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中国一九七九年制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期引进外资。截至一九八三年,中外合资兴办的企业已达一百一十二家(累积投资额达二亿七千万美元)。其中,与日本合办的有九家(二千四百万美元),少于与香港(六十八家)和美国(十八家)合办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去年九月举行的第三次日中政府部长级会议上,呼吁日方参与日中合办事业。
    对此,当时的通产相宇野认为,从经济合作的立场出发,也应进一步促进合办事业的发展。为掌握投资环境的实际状况,与中方商定派遣调查团。
    调查团成员包括公司、厂家和银行等二十八个单位。他们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地区进行访问,并就企业管理和投资环境进行了实地考查。同时,还就改进措施以推动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问题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进行了反复磋商。
    结果,双方就延长合办期限、降低不动产的估价、职工的工资、放宽产品向第三国出口的义务和开放部分中国市场等改进措施达成了协议。
    在法律方面,中国正在制订民法、关税法、对外贸易管理法和公司组织法等。可以认为,促进日中合办企业的体制正在趋于完善。


    【香港《中报》五月十九日评论】题:抄袭之风不可长
    台湾电视界最近又掀起了一阵抄袭仿拍之风。从上月下旬起,中华电视(华视)、台湾电视(台视)和中国电视(中视),即相继推出各自仿拍的日本电视剧《阿信》台湾版。华视将此剧改名为《妈妈请你要保重》,浓缩改编后抢先播映。台视则由新闻局电视金钟奖导演林福地筹拍,定名为《苦心莲》,分四十集从本月份起陆续推出。中视手笔较小,但也改编为四个单元剧推出。虽然三个电视台一向是以翻拍外国剧著名,但如此公然抄袭同一电视剧的情形却是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当前台湾电视界不求长进的落伍心态。《阿信》是不久前在日本播映完毕的一部连续剧。故事描写一位生长于本世纪初的佃农女儿“阿信”,备尝人生艰辛后奋斗成为一个连锁超级市场老板的经历。由于全剧制作严谨,因此播出之后即大获好评。三台所仿拍的电视剧,除了背景改为台湾及发音用华语外,故事却完全抄袭自《阿信》一剧,这就根本不足取法了。
    抄袭别人的剧作,同小说家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都同样应当受到谴责。而且根据过去的经验,“改编”的作品,无论是抄自日本剧、美国剧或香港剧,最后都流于粗制滥造,并且变得不伦不类。同时,更值得非议的是带头掀起这种抄袭之风的三家电视台都是官营、党营的机构。
    台湾开辟电视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今天,在这方面却每下愈况,不仅诉诸原始官能的歌唱节目已充斥于三台的画面,而且剩余的节目也逐渐为抄自日本和美国的大众游戏节目或剧本所取代。这就不能不令人耽心属于自己的节目终将消逝了,而从此在电视中将再也找不出本土文化的痕迹。
    这种现象反映了今天台湾社会所存在的不健康的心态,与工商界竞相仿冒外国名牌产品的心态是完全一样的。


    【台湾《前进世界》四月四日文章】在台湾各地,隐藏着数以万计几乎被遗忘的人。最近,因为一个名叫蔡心让的精神病患者,闯入台北市萤桥国小,用一桶硫酸泼伤四十二名二年级学童的事件,“精神病患为害社会”再度成为报纸、电视和大街小巷的热门话题。
    目前在台湾地区的一千八百万人口中,约有三十二万以上患有各种精神异常症候的人口,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其中情况“严重”的患者,至少在五万人以上,而类似像蔡心让这种患者,最保守的估计也有‘‘数百名”之多。这些还都是有病历可查的,至于无病历可查及从未就医的患者,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政大教授柴松林对精神病的社会原因说得比较深入。他说:“国内人口分布不均,导致人口集中都市。过于拥挤的生活状态,使人求生存不易,造成生活的恐惧和不安,心理疾病因而产生。”


    【台湾《联合报》五月二十九日报道】台北市新生北路时代大饭店,昨天上午发生大火,有十九人死亡,四十六人轻重伤。
    这是自五十五年新生戏院大火之后,台北市十八年来死伤最惨重的火灾。


    【香港《镜报》月刊五月十日一期文章】题:浅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修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否可行?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在我看来,不论三十多年来中共有多大过错,但是从毛泽东逝世之后所采取的姿态及其基本政策趋向来看,改革确有进展,中国大有希望。
    现在,中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方面,本是顺应民情之举。在这当中出现新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马列著作中确实没有。但是,祖师爷没有说过而后辈门徒开创实行的事例却有的是。例如,列宁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一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修正”了马克思的有关论断,但是后来苏联能生存下去,便叫做“发展”。毛泽东坚持农民游击战争,从农村包围城市,这不仅马列著作上没有,当时还拂逆过斯大林的“指示”,但是终于成功了,也叫“发展”。由此看来,假定马克思的理论完全正确,而中共也依照这个理论行事的话,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来看,再过一百年也无法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存在的时限肯定大大超过六十三年。至于资本主义因素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中国社会才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今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否可行,取决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
    我相信一九九七年后香港仍大有作为,是因为我看到中国改革派的路子对头,而且在不断巩固和强化之中。有些人企图寻求什么力量作为香港同中国对抗的实力,那是不实际的。
    实事求是地说,世界上这么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版本,和马克思的原版都大有出入,主义要为民造福,必须走实事求是的道路,同具体国情结合。随着时代前进,其中的具体结论和内容需要作些修正、补充和发展,体现在国家政策及其相应的体制上,这是很自然的事。近年来,有迹象表明中共的姿态越来越接近于唯物辩证法,这是可喜的现象。
    依笔者浅见,大陆、台湾和香港终有一天会达到真正的统一。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原地不动,而是各走一段,会合在中间。


    【合众国际社北京五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雷德蒙德)一年前驾驶着一架单引擎军用飞机来到中国大陆的台湾飞行员,今天在会见外国记者时盛赞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敦促他的同事们飞回祖国,并且说,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不能同他的家人团聚。
    三十四岁的李大维承认,“就物质生活而言,台湾比大陆好。”他接着说,“但是,我对台湾的腐败极为失望。台湾是个伤风败俗、藏污纳垢之地。”
    李大维曾任飞行中队长。他说,中国大陆把他作为一位英雄予以热烈欢迎,并且给了他七万五千美元的现金以资奖励。
    他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台湾人起义归来。
    戴着一副眼镜的李大维说:“我驾机飞回祖国大陆不是为了奖金,只是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也是为了给台湾青年树立一个榜样。”
    李大维说,在闲暇时间里,他喜欢“每天通过美国之音”听流行音乐,也喜欢在旅游饭店跳迪斯科舞。李说,虽然中国已经开始进行改革,但是,大陆上存在着“可怕的官僚主义”、人口过剩和工人缺乏责任感,这仍然是沉重的包袱。
    他说,他原想台湾当局会允许他的妻子和女儿来大陆和他团聚,但他说,他这样想太天真了。他说,他仍然爱他们,并且愿意等他们“一辈子”。
    李说,一些中国妇女曾间接对他表示爱慕之情,“但是,我是个有妇之夫,知道该如何对待她们。”


    【法新社北京五月三十日电】中国允许农民出县或出省销售粮食和食油,这朝农村非集体化又迈出了一步。
    政府刊登在五月二十八日《经济日报》上的一则通知,为早已开始实行的一种做法正式开了绿灯,通知要求地方当局“尽最大努力”来保证粮油的自由流通。
    中国政府三月份曾敦促农民长途贩运,在自由市场销售多余的家禽和蔬菜等农产品。
    一项准许个人贩运粮食、并规定了纳税办法的法令一月份也已付诸实施。
    这里的专家认为,这项新措施是农村经济非集体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月份关于每户所分土地十五年不变的规定,标志着这一非集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他们还说,这一新的措施可能还为了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


    【美联社苏州五月十二日电】古城苏州已成了中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胜地。整个苏州的宁静,被成千上万架中国照相机的嚓嚓照相声和儿童们的喧闹声打破了。
    那些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的花园和檀木凉亭曾经是丝绸商人、佛教徒和诗人们的世外桃源,如今却遍地是果皮、糖纸、烟头和丢弃的废胶卷。
    节假日,苏州市挤满了来自上海的人。从上海到苏州乘火车只要一小时,这些人穿着西服,用国产的双镜头照相机互相拍照,这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正在走向繁荣。
    中国政府说,它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不严加管理的话,这座以“中国的威尼斯”而闻名于世的城市的美景将毁于游客们的手中。对苏州市保护工作所表现出的关心,反映了中国官员们的一种新的态度。他们开始担心,不加限制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象在一些现代化的国家,不加限制的发展导致了环境保护法和城市规划法的诞生一样。苏州市市长最近说,这座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城市,大约有一百处古代遗址、街道和地区已经受到特别保护,许多居民和工厂将要搬迁。
    他说,政府已拨款人民币一亿八千元(合九千万美元),用于保护和修复苏州老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