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4日参考消息 第4版

    示威学生三月十二日冲击了在白沙瓦举行的一次得到大肆宣传的露天集会。在这个集会上,军管总统齐亚·哈克极力鼓吹他拟定的巴基斯坦实现「伊斯兰民主」的计划。
    谴责最近颁布的取缔学生会的禁令的抗议学生高呼「打倒齐亚」的口号冲进五万人的人群,直到防暴警察用警棍把他们从总统讲台旁赶走。(路透社)


    来访的柬埔寨民族主义领导人宋双十二日要求新加坡提供更多的援助来「制止」在柬埔寨的「越南部队推进」。他是在同新加坡副总理拉贾拉南和外交部长达纳巴兰一起举行两小时的会谈中提出这个要求的。他对抵抗力量将能战胜越南部队有信心。宋双对联合政府三派之间日益增加的合作表示满意,并乐意继续这种合作。(法新社)


    波恩议会中反对党社会民主党议员领袖福格尔三月十一日离开法兰克福前往莫斯科,准备同苏联新领导人契尔年科会谈。波恩人士说,福格尔将于十三日会晤契尔年科,他将在返回波恩途中抵东柏林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会谈。(德新社)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维西上将三月六日说,现在美国部队的战备状况比三年前要好得多。他说,如今各军种正在招收文化程度更高的人,给他们更好的设备,对他们进行更广泛的培训。(路透社)


    【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三月六日文章】题:甘地夫人感到受包围据说有一个“大的战略联盟”威胁着印度(纳托尔普发自新德里)
    在正在渐渐拉开序幕的印度竞选活动中,也不是每句话都可以放在称黄金的天平上去称的。因此,如果印度女总理劝她的同胞们意识到印度受包围的危险,在许多威胁着国家团结并企图削弱印度的黑暗势力面前团结一致的话,那么这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竞选的夸张。但是,即使考虑了这一点,其中也还有大得惊人的、需加以解释的受包围的恐惧感。对印度不怀好意并威胁印度的那些势力是谁,在哪里?
    当这位印度政府首脑感到她的国家受敌人包围时、她首先想到的显然不是印度的紧邻,尽管其中有两家即中国和巴基斯坦一再使她感到害怕,有时也谈到,她日益忧虑地看到邻国“纠集起来”反对印度。事实上印度同除不丹以外的所有邻国的关系目前都不令人满意,或不好。看来几乎不能想象,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全在印度的邻国身上。这些国家对印度也有一大堆怨言,尤其是抱怨印度谋求霸权。
    甘地夫人所感到的“包围”并不是次大陆上邻国的“纠集”,而是一个“大的战略联盟”,她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受这个联盟的威胁,她认为印度的两个最重要的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和美国同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国)一起密谋反对印度。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上的美国基地,也是这种对印度的所谓包围的一部分。
    她不谈这个“战略联盟”(如果存在这种形式的联盟的话)是为了阻止苏联进一步朝波斯湾和印度洋挺进,美国快速部署部队的建立不是为了进攻印度,而是为了在苏联占领阿富汗之后保护以后的可能的牺牲品,为了保障西方的石油进口。不,甘地夫人把这一切解释为对印度的威胁,并作出敏感的反应。巴基斯坦人和中国人一再保证,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在军事上威胁印度,更不用说进攻印度了,这也不能使印度人放心。“我们以往已受到过五次进攻”,对此甘地夫人习惯于作这样的回答,而不顾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对那五次战争中谁是侵略者的问题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巴基斯坦反正日益对印度利用对外政策为内政目的服务感到恼火,并且尽量避免给印度人提供进一步恶化关系的借口;中国人邀请苏联副总理阿尔希波夫访问北京。这在新德里引起了很大的惶恐不安。莫斯科同北京越接近,印度为自己的目的利用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的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国如果同苏联完全和解,那对印度来说将是一场恶梦。如果迄今一直忠诚于印度的苏联有一天同巴基斯坦取得谅解的话(据说这方面已有某些迹象),那会使印度人同样感到不安。苏联是可以通过在阿富汗的让步向巴基斯坦提供某些东西的。这样的话印度就难以再维持关于一个“大的战略联盟”,以及巴基斯坦是其中一个听命于美国的成员的论点了。然而,到时候新德里的政府也许不难找到一个新的理由来说明对巴基斯坦的不信任。印度对所有的邻国都不信任,尤其对巴基斯坦的不信任特别深,而且在今后五十年里大概还将存在。


    在一九八二年夏天被迫离开贝鲁特的一些巴勒斯坦领导人和战士,近几周已开始逐渐返回该首都南部郊区的巴勒斯坦营地和穆斯林统治的西区。(法新社)


    【英国《外事报道》周刊二月十六日一期文章】题:特种部队内幕
    华沙条约国家越来越重视机动作战群——这是以北约后方为打击目标的快速、灵活的进攻性部队。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两天时间里,在北约后方制造惊慌与混乱来转移打击的主要目标。
    本刊已获得机动作战群为特种部队制定的总计划的具体内容,成立特种部队是为了在机动作战群的主力兵团之前抵达目标。
    这支部队直接接受苏军情报总局的领导。它有六项任务:暗杀北约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这是与克格勃共同承担的任务);摧毁或至少查明北约的战术核武器;袭击各盟军总部;破坏北约的机场、海军基地、空防设施和电子战基地;摧毁电力系统和燃料库,以及为华约部队准备着陆地点。
    有一个中央特种旅和情报中心。海军有自己的特种旅。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的总司令各有自己指挥的特种团;每个集团军有一个特种连。
    还有一些由一百一十五人组成的独立特种连,其中有九名军官和十名准尉。在执行破坏任务时,他们分组进行活动,各组在十五人或十五人以上。每个连有一个可以在一千公里范围内活动通信排。有些连队可以利用卫星。
    据说在叙利亚有一个特种连。
    一个由一千五百人组成的陆军特种旅有一个指挥连,三、四个伞兵营和一些支援部队。海军特种旅有一个小型潜艇分遣队(最近发现有一些这种潜艇在瑞典沿海一带活动)、两三个蛙人营、一个伞降营和一些支援部队。
    战时,特种部队增加到四十一个独立连、十六个独立旅,四个海军旅、二十个情报部队、三个后备团,和大量按特种部队命令行动的外国破坏人员。和平时期这方面的力量大约为三万人。
    军官们在基辅高级军械学校的“侦察系”和梁赞高级空降兵指挥学校“特殊任务系”受训。高级参谋军官在苏军情报总局学院第三分院受训。通过训练所有的人都有十分强壮的体格。
    特种部队通常穿空降部队的军服。他们的常备武器是一支自动步枪,一支无声手枪、一把匕首、六颗手榴弹和一个轻型枪榴弹发射筒。每个破坏小组有一架快速拍发密码电报的电台,有防空导弹、定向地雷和炸药。


    【合众国际社报道】英国空降师第二营的六百名伞兵二月份抵达美国的刘易斯堡接受美国陆军规定在高山地区寒冷气候条件下求生存的艰苦课目的训练,训练时间为六个星期,目的是为了加强北约国家间的军事合作。英国军人之所以到美国西北部接受训练,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地势开旷,二是气候变化无常,便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多种训练。英国军人在刘易斯堡进行了小型武器训练,在亚基马试验场进行了野外演习,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雷尼尔山的坡地进行了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训练。
    按照计划规定,这次在严寒中进行四天的求生存的训练。
    尽管许多英国士兵在训练中时常迷失方向,但是英美两国的指挥人员都说这次训练取得了成功,为两国军队取得了经验。


    【合众国际社旧金山三月十一日电】遭暗杀的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的弟弟阿加皮托·“布茨”·阿基诺,今天开始对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此行的目的是为政府反对派募款。现年四十四岁的阿加皮托·阿基诺在旧金山国际机场受到一些身穿黄色套头衫的支持者的欢迎。
    阿·阿基诺说,“生活在美国的上百万菲律宾人,可以向“民主国家转达不要再支持象菲律宾这样的独裁统治的信息。”
    阿·阿基诺除访问旧金山外,还将访问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和多伦多,为反对马科斯总统的团体募集经费。
    阿加皮托·阿基诺现已成为菲律宾的一位得人心的反对派领袖,领导着几个反对马科斯政府的组织。他说,他的支持者看不起马尼拉的五人调查委员会,因为“设立这个委员会的是头号杀人嫌疑犯马科斯自己”。
    阿阿基诺说,他希望会晤美国国会议员,包括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


    【英国《金融时报》三月十日文章】题:大臣将访问莫斯科
    贸易大臣保罗·钱农将于五月份去莫斯科进行为期六天的访问。预计在钱农访苏之后,英苏将举行有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参加的更高一级的会谈。
    外交部政务次官惠特尼三月九日在下议院暗示,由于政府寻求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事情很可能将按照此格局发展下去。他强调,首相并不打算在准备不周的情况下急于同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进行最高级会晤。
    惠特尼是在下议院的一次辩论中作答复时说这番话的。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前工党政府的外交大臣欧文在辩论中要求杰弗里在今年夏末前访问莫斯科。
    欧文说,自从他一九七七年访问莫斯科后,再没有其他外交大臣去莫斯科进行认真的谈判。他敦促政府带头,齐心协力地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并设法开始降低东西方所拥有的核武器的危险程度。
    欧文认为,契尔年科比他的前任安德罗波夫更加接近前主席勃列日涅夫的思想。
    惠特尼强调,现在有必要避免对英国和苏联两国之间的气氛的改善抱有不合情理的期望。


    旧金山(雨10℃—16℃)《旧金山纪事报》:黎巴嫩和平会谈开始;贝鲁特火箭轰鸣
    波恩(晴-1℃—4℃)《世界报》:人们预料昂纳克今年秋季访问西德
    莫斯科(晴-5℃—-4℃)《消息报》:福格尔抵莫斯科
    巴黎(多云4℃—8°)《世界报》:叙利亚总统巩固权力
    伦敦(多云有时有云或雨夹雪3℃—7℃)《泰晤士报》:杰马耶勒准备交权
    里约热内卢(多云21℃—32℃)《圣保罗州报》:里根的竞争者今天可能涌现出来
    (合众国际社)


(原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