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3日参考消息 第2版

    【埃菲社汉堡二月十七日电】据汉堡的德国—南美洲银行星期五宣布,拉丁美洲国家一九八三年的进口额比上一年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九。
    去年,拉丁美洲国家的总进口额为五百六十亿美元,而八二年的进口总额为七百九十亿美元。
    一九八三年,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额达到八百七十亿美元,比一九八二年增加百分之一点二。
    这家银行指出,拉丁美洲国家进口减少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希望制止外汇的外流,以便利用这些外汇来支付所欠的外债。
    拉丁美洲国家进口额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迫,这些国家的外债达三千多亿美元,而且还必须支付大量的利息。
    去年进口额减少最多的国家是:委内瑞拉占第一位,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其次是乌拉圭,减少了百分之三十九、墨西哥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六、秘鲁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智利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二、阿根廷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巴西减少了百分之十五。去年,拉丁美洲国家进口额减少可能会表现在这些国家的贸易平衡之中,一九八二年,拉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为九十亿美元,一九八三年,贸易顺差上升到三百一十亿美元。


    【合众国际社东京二月二十日电】日本今天开始在西南部工业城市北九州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流动储油设施。
    这项耗资两千亿日元(约合八亿五千万美元)的工程建成后可储油五百三十六万升(合三千三百三十九万桶)。
    通产省说,这项工程在三年完工后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流动储油设施。
    建造流动储油设施的想法是在一九七二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之后提出的。从那时起,政府将此计划列入国家计划之内。
    通产省人士说,这项工程需要用大约三十万吨钢材,十二万吨水泥,大约一百三十万个劳动日。


    【香港《经济导报》二月十三日报道】据苏联《塔斯社》报道,一九八三年苏联工业生产率增长百分之三点五,工业生产量增加百分之四;农业生产率增长百分之五,农业生产量增加百分之六;国民收入增加百分之三点一。


    印度人民党领导人斯瓦米说,读了历史文献,每一个客观的人都不会怀疑,多少世纪以来西藏都是以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中国的整个幅员之内活动的;西藏人欢迎达赖回来,但不能恢复奴隶制
    【印度《星期日周刊》一月十五至二十一日一期刊登西藏见闻】(作者:印度人民党领导人之一,人民院议员苏布拉马尼亚姆·斯瓦米)
    我想看看拉萨和西藏出于多种原因。多年来我读到许多诸如拆毁庙字、种族灭绝、强制婚姻和给儿童洗脑的消息。我想尽可能获得第一手材料,看看这些消息有几分真实性。
    读读历史文献,每一个客观的人都不会怀疑,多少世纪以来,西藏都是以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中国的整个幅员之内进行活动的。
    当我们抵达拉萨郊区时,可以看到最壮观的景色即高耸入云的布达拉宫。第二天早晨,我们被带到西藏人居住的拉萨老城。
    拉萨现在分为新老两个区,新区占全市的三分之二,那里有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和银行,大部分西藏人到那里上班,但居住在老城。我惊讶地获悉,汉人和西藏人通婚的很少。我以前听到那么多关于强迫西藏妇女同汉族士兵结婚的宣传,宣传得那么张扬,现在我知道这种宣传是不真实的。在西藏时,我特别向一位独立人士了解这一点,这位人士是尼泊尔驻拉萨的总领事。他听了大笑。这说明印度人容易轻信。我们是西藏的近邻,而我们却学舌一个毫无真实可言的谣言。
    对于这个可怕的误传谁应该负责呢?显然是那些希望印度和中国永远争斗的人。
    在路上,年青人和老年人在行五体投地礼。长方形的黄条经书卖得很快。充满了宗教自由和热忱的气氛。
    诺布林卡宫已荒废多年了,野草丛生,壁画被铲除。但中国当局正在系统地恢复它昔日的光彩。
    我注意到我所遇到的西藏人,几乎都信教,尊敬达赖喇嘛,但是他们不喜欢曾盛行于西藏的奴隶制。
    尼泊尔总领事告诉我,在西藏抵制达赖回去的情绪在增长,因为人们觉得老的经济体制会随他一起回去。甚至同我谈过话的西藏人也说,欢迎达赖喇嘛回来,但不是回来恢复旧的制度。
    在我们访问布达拉宫时,就可以知道当年财富分配不均的程度。这是一个几乎完全用巨石建筑起来的大厦。它是人类作出牺牲的纪念碑。西藏人贫穷、面对恶劣的气候,把它建筑起来要付出多少劳苦啊!
    在布达拉宫的最顶层有一个大厅,里面挂着清朝皇帝的御象,用汉文、藏文和满文写着:“皇上万寿无疆”。人们告诉我,在藏历新年,达赖喇嘛都要在御象前致敬。
    在访问了布达拉宫之后,我们参观了拉萨郊外的一个农业公社。拿这个公社的情况来衡量,人们可以说,赤贫已经消灭了,但要说富裕那还说不上。


    【日本《朝日新闻》二月十五日报道】题:在中国自行车厂进行技术指导
    东京足立区的前自行车制造业者国友一正,在中国哈尔滨自行车厂进行了约一个月的技术指导。自行车是中国老百姓有代表性的“代步工具”。提高自行车质量和批量生产能力是国家的迫切要求。作为“老人志愿人员”去帮忙的国友一正,在该厂看到生产管理方面的落后情况,同时,那些进行技术革新的中国青年的干劲和素质也使他深受感动。
    他这次是应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邀请访问中国的。从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上个月二十二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自行车工业公司”进行了指导。这家工厂占地二十四万平方米,有三千五百名职工,年产量为五十万辆,在中国是中型工厂。
    使国友一正感到吃惊的是机械设备不平衡:日本第一流企业也为之逊色的机械和日本二十年前的工艺同时并存,影响着质量和生产能力。因此,“研究了要一面尽量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工艺,一面对那些无论如何也不行的部分加以改造的方针”。经过详细调查之后,国友向中国方面提出了大约有三十页的建议。
    另外,为了把有关生产自行车的一切都教给他们,国友每天给工业大学毕业的优秀的年轻人上课。他钦佩地说:“我已为青年们热心笃学的精神所倾倒。日本被超过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据国友一正说,现在的要害是企业管理不好。到了月中只有前半部工序的工人劳动,而后半部工序的工人则无所事事。一到月底就为完成指标而凑数。就是说,忽视了机械流水作业必须每天平均运转这种情况,偏差特别表现在最后的喷漆工序上。
    国友一正还利用休息日到市内卖自行车的地方进行市场调查。他建议生产上班用的体育型和农村载东西用的实用型这两种自行车。
    中国方面感谢国友热心地“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勤奋精神,准备完全接受他的建议。该公司为了表达他们的心情,把绣有“感谢您的真诚帮助,期待您的再次光临”字样的锦旗赠给了国友一正。
    国友说:“我也必须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的钻研精神。愿今后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美国《新闻周刊》二月二十日一期报道】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试验之后,中国已生产出第一架民用客机。中国新的“运—七”飞机靠一个燃料箱能飞行一千一百八十英里。西方一位航空专家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短途飞机。由于中国有好几百个小飞机场,这种飞机很适用于中国。”
    “运—七”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航空突破,但却是迫切需要技术的中国人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


    【德新社东柏林二月十一日电】共产党东德已在外贸政策上获得一定的回旋余地。
    东德近几年来狠心地不断扩大对西方的出口,以偿还硬通货债务,现在它能够奉行比较冷静的方针。这是那些在一九八四年年初对东德经济进行研究分析的专家所得出的看法。
    东德去年的经济增长率在共产党东方集团中是最高的,但是根本的经济问题依然存在,最近把侧重点放在出口上的做法或许使经济情况更加糟糕了。
    专家们说,主要的障碍是,东德在使用投资的资金方面收益仍然不大,生产率也不高。
    此外,这个庞大然而受到削弱的东欧经济集团的一体化未能阻止象东德这样一个传统上的“烟囟工业国”在发展新技术方面的落后。
    东德今年会松一口气,因为苏联石油价格大概只会上涨百分之五。
    西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最近报告,在对苏联的出口上,压力已有所缓和。一九八二年,东德对苏贸易逆差为二十亿马克左右(按一九八二年比价计算,折合八亿二千五百万美元)。但是一九八三年的逆差大概会低得多。
    但是,总的来看,东德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的外贸顺差约为五十四亿马克(二十四亿美元)。
    据国际清算银行说,东德欠西方国家(不包括西德)的债务到去年九月底为止共达五十一亿美元。
    但是专家们认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估计数字是不完整的,东德所欠的债务实际上也许大约为六十亿美
    元。
    由于不能够实现在八十年代把增长率提高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的目标,东德一直在推行一项旨在提高生产率和减少原料消费的合理化计划。东德使用的一些原料是依靠进口的。
    实现合理化,还需要更多地使用电子计算机。东德现在至多只有四千台电子计算机。
    要在微型处理机生产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资金。
    但是专家们无法预见东德会从何处找到必需的资金。


    【美联社北京二月二十一日电】在英国和中国准备就香港问题举行第九轮会谈的时候,今天有消息报道中国一位权威官员的话说,他希望双方能在七月份之前就这个英属殖民地的前途达成协议。到这里来报道星期三(二十二日)会谈情况的香港记者说,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李菊生在来北京的飞机上对他们说,他希望能早日达成解决办法。一位希望不要披露其姓名的香港记者说:“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他说他希望在七月份之前能达成协议。他强调这是他个人的看法。”
    李菊生是参加两天会谈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长助理周南。
    中英双方都说前四次会谈是“有益的、建设性的”,但都保证对会谈的具体实质内容实行保密。
    香港报纸刊登的消息说,第九轮会谈将详细讨论中国人接管后香港的法律和秩序以及现有文职官员的地位问题。香港现有文职官员中有许多人是英国移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