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二月十四日文章】题:莫斯科作出选择(作者:哈希)
    有关莫斯科传出的消息的一件重要事情是,苏联领导集团放过了挑选一位较年轻的、有可能长时期执政并改革国内经济制度的人担任最高领导的机会。
    相反,他挑选了现年七十二岁的契尔年科担任最高领导。契尔年科还是勃列日涅夫的门徒和选定的接班人。勃列日涅夫在长期执政时期一直阻挠对苏联的制度实行改革。
    挑选年龄较大的人与对外政策毫无关系。苏联领导集团在挑选年龄较大,而不挑选一位可能奉行大不相同的国内经济政策的年轻人的时候,很可能根本没有考虑东西方关系问题。
    苏联如今的基本现实是:政府的权力掌握在由官僚和趋炎附势的人组成的一个早已确立的和日益年迈的寡头政治集团的手中,这个集团同现行的、高度集中的、腐败的、效率不高的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个官僚的好处本质上都是同集中的经济相关连的。没有这一套制度,官僚们就会失去职业,失去把莫斯科的豪华生活同最低生活区别开来的特权。
    苏联政府的每一个官员都知道,苏联的制度既腐败又缺乏效率,苏联经济处于可悲的停滞状态。他们知道并且坦率地向外国人承认,苏联国家的长远福利问题需要对人员和方法进行彻底的变动。在经济领域实行某种程度的权力下放以及恢复某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势在必行。
    但是,知道需要实行改革是一回事,要这种效率不高制度的受益者们积极实行改革是另一回事。拥有高级轿车、乡间别墅,享受特殊供应的官僚们必然抱着“不会在我的时期实行改革”的态度。
    安德罗波夫设法改革这个制度,这大概是他难于很快成为最高领导人的原因,这也是他试图进行的改革主要受到官僚分子的阻挠的原因。在他执政的这一段时间里,他没有时间去冲破老前辈的控制。如果安德罗波夫再执政十年,他大概会使苏联的制度得到邓小平在中国所实行的和由于最近的经济衰退而在美国实行的那种更新——刷掉老的效率不高的工业和措施,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但是,安德罗波夫在他执政的短短十五个月中真正做到的是吓吓趋炎附势者。
    当领导班子有机会作出另外的选择时,他们拒绝了安德罗波夫带进政治局的年纪较轻的人而又用勃列日涅夫那样的人来确保,如果必须进行变革的话,那就要尽可能地慢和尽可能少地干涉现有寡头政治支持者的生活和他们的舒适。
    莫斯科所作出的选择,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美国和西方及外部世界的其他地区。这意味着苏联将在其他国家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的新计算机控制时代远远落后于西方、日本和中国。这意味着中央集权的控制制度将继续窒息革新。这意味着老的工厂和过时的工业将在苏联保持得久一些,而其他工业化国家将不断建造新工厂。
    这将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对外政策和东西方关系。这意味着在争取第三世界好感的竞争中,苏联将继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地位长期以来使他们笼络人心的做法受到了限制。他们缺乏现代消费品。他们除了武器以外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供应他们的仆从国。
    所以在莫斯科发生的事情是实行现代化机会的问题——这个机会没有被利用。


    【日本《产经新闻》二月十四日文章】题:探讨苏联新的总书记契尔年科——如果身体健康,可能会长期执政(原编者按: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契尔年科在十五个月以前曾同安德罗波夫展开过一场争夺总书记宝座的斗争,而且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继安德罗波夫总书记去世之后,在十三日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契尔年科当选为新的总书记。在历届总书记当中,契尔年科就任总书记时的年龄是最高的,他今年已七十二岁。最初将强调集体领导体制,不过,领导人的个性将逐步强烈地反映到其政策上,这是迄今苏联的历史。根据从包着一层秘密的面纱的克里姆林宫透露出来的为数不多的情报,我们试图对新总书记契尔年科的性格作一些分析。似乎可以说,契尔年科在苏联历届领导人当中是权威最小的走向集体领导体制的总书记。)
    契尔年科与其他的政治局委员不同,他没有参加过政府和地方党组织的行政和组织领导工作的经验。这使领导班子内部对契尔年科的领导稍感不安。勃列日涅夫死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曾列为候选接班人。不过,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可能在关键时刻使契尔年科一时产生了胆怯心理,使安德罗波夫当上了总书记。
    尽管契尔年科因在中央全会上推荐安德罗波夫为总书记而确立了党内的第二号人物的地位,但是,在出席勃列日涅夫的葬礼时,他却站在比新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半步远的后面,安德罗波夫曾促使他站到前面来。
    从这一点来看,契尔年科是与历届总书记的性格显然不同的领导人,可以认为,契尔年科是位谨慎小心的人。
    契尔年科满头银发,虽然使人感到他不象安德罗波夫那样聪明,但他有质朴寡言的老好人风度。
    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路线的特征之一是在人事方面采取温情主义。
    契尔年科将以“安德罗波夫的遗产”为基础,继续推行勃列日涅夫路线。
    关于契尔年科的政治态度,同安德罗波夫相比。他同军队的关系比较疏远。契尔年科在长期担任党的总务部部长的期间,同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这次登上总书记宝座的过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在期望领导班子年轻化的过程中诞生了这位总书记,这会不会招致年轻人的不满呢?会不会造成政局不稳呢?恐怕不会没有这样一种担心:他同安德罗波夫一样,也将是一个短期政权。
    据说,同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等前总书记不一样,契尔年科没有慢性病。因此,只要身体状况没有异常变化,契尔年科将继续担任总书记,直到逝世为止。


    【路透社雅加达二月十三日电】外交官们和印度尼西亚人士今晚说,印度尼西亚武装部队司令穆尔达尼将军应越南国防部的邀请,已前往河内进行一次友好访问。
    印尼政府没有正式宣布这次访问。据上述人士说,这是穆尔达尼对一些邻国的一系列访问之一。
    穆尔达尼是苏哈托的心腹,也是内阁成员。上述人士说,他以前至少去越南访问过一次,那是一九八一年底进行的一次了解情况的秘密访问,那次访问从未公开宣布过。
    上述人士说,预料穆尔达尼将军将设法了解许多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越南对东盟的印支政策的反应,苏联使用金兰湾的越南海军设施等。
    一位消息灵通的印尼人士说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访问,而另一些人士则说,目的只是去听听。
    印尼外长穆赫塔尔曾把穆尔达尼要去访问简要地通报给东盟各国的外交官们。
    一批印尼学者和记者本月晚些时候也将要去河内访问,这次访问是政府的一个思想库——雅加达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
    还不清楚穆尔达尼将在河内停留多长时间,但一些人士说,他预定二月十七日回雅加达。


    【希腊《快报》二月十四日文章】题:苏联的经济改革会煞车吗?
    新的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昨天以一种审慎和克制的态度,支持了他的前任安德罗波夫所作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努力。但是西方专家预料,他将煞住苏联经济既定的改革进程。
    安德罗波夫给新的领导人留下了一个十分健康的经济,为改革打下了基础,但是,进一步的改革却决定于他的继承者契尔年科将推行的政策。契尔年科昨天在选举他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他支持已经开始的反对贪污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运动,这意味着,他将继续这一已经产生官方影响的政策。另外,他对在许多工业部门已经进行的试验、反对中央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也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但是,契尔年科不仅明显地回避了他前任的经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对他的任何束缚,而且宣布他将重新估价今天正在实行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外交人士证实,契尔年科有可能会让事情保持目前的状态,有可能不去推翻前任的改革,但他看来不可能去推动这些改革。


    莫斯科(有时多云-16℃—-6℃)《消息报》:满怀信心向前进
    波恩(多云-2℃—3c)《世界报》:穆巴拉克要求巴解组织与美国进行对话
    罗马(有时多云-1℃—7℃)《信使
    报》:红色旅杀害了西奈观察部队负责人
    伦敦(晴间阴0℃—4℃)《泰晤士报》:杰马耶勒的军队逐渐被消耗掉
    巴黎(晴-1℃—5℃)《世界报》:黎巴嫩陆军严重受挫
    华盛顿(有时晴2℃—16℃)《华盛顿邮报》:黎巴嫩领导人同意废除与以色列的条约(合众国际社)


    【法新社惠灵顿二月十二日电】美国前总统卡特今天告诫说,苏联正在出现的较年轻的一代领导人,可能在军事方面比现在的老一代更具有侵略性。
    正在新西兰进行私人访问的卡特说,新的一代领导人的年龄都在五十多岁,以“苏联的标准衡量,是相当年轻的”。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三日电】题:政府对新体制的动向持慎重态度
    政府对十三日选出新总书记契尔年科一事,将采取一面慎重地观察当前苏联新政权的动向,一面朝着改善日益冷却的日苏关系开展对苏外交的方针。正因为是在裁减中程核武器谈判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处于中断、东西方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的政权交替,日本和西方各国一样,对契尔年科新体制的动向抱有强烈的关心。政府决定以继续东西方对话、推进核裁军、依靠西方阵营的团结开展对苏外交为基本,始终以西方的一员与苏联新政权进行政治对话,探索改善关系的缺口。
    对契尔年科就任总书记,政府持冷静的态度。
    因此,对西方各国所期待的中程核武器会谈的重开等缓和东西方紧张关系的前景,持悲观看法的人居多数。“当前,不能期望在外交上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从契尔年科总书记至今的经历看,缺乏在国际舞台活动的经验,和西方各国首脑之间的交往较少。“是否会成为一种僵硬的体制”,这种表示警惕的倾向也很强烈。
    为此,政府采取慎重地观察新政权的动向,与西方各国协调,谋求改善日苏关系的方针。安倍外相作为吊唁特使将展开活跃的丧事外交,探索今后对苏外交的具体方法。


    【《爱尔兰时报》二月十一日文章】题:同中国和解从未实现
    安德罗波夫处于苏联权力顶峰的短暂经历中最大的憾事之一,必然是他未能与中国加强关系。
    安德罗波夫以喜欢不出头露面著称,他公开作出的重大姿态之一是,他在一九八二年年末勃列日涅夫葬礼上与中国外长黄华握手交谈了四分钟之久,这一姿态很轰动。黄华接着在莫斯科举行了一系列高级会谈,后来在他回北京时又发表了满怀希望的讲话。那时,冻结了二十二年的中苏关系看来可能要解冻了。
    虽然双方高级官员在彼此的首都举行了谈判,运动员、科学家,甚至还有少数旅游者访问后又回到了本国,但是成就甚少。厚厚的冰块仍然很坚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