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30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数以百计的沙特阿拉伯人成了百万富翁,有些人还成了亿万富翁,但是像拉菲克·哈里里那样对其所获得的财富有如此明确打算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哈里里是黎巴嫩西顿一位穷店主的儿子,他一九六五年来到这里当教师,二十年后,成了这个王国最富有的平民之一。一
    但是,四十岁的哈里里花费数百万美元去清理和修复遭受战争破坏的贝鲁特,在西顿附近建造一所完整的综合医院,现在又计划每年送六千名黎巴嫩学生出国留学。
    他最近说,另一个自我规定的任务是在西方为阿拉伯人树立一个新形象。
    哈里里正在努力建立的形象是让阿拉伯百万富翁以伊斯兰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形象出现,为他所在的社会做点事情。
    哈里里从穷人变成富人的故事要从他十三岁时说起,当时他在西顿附近的果园摘苹果与桔子,每天挣大约二美元,为了帮助破产的父亲,他不得不中途退学。
    他在贝鲁特的阿拉伯学院毕业后,到沙特阿拉伯教书。一九七二年,在石油大涨价的前夕,他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最初他赔了钱。一九七六年,他时来运转。他那时是建筑塔伊夫洲际饭店的分包人,塔伊夫是一个避暑胜地、沙特阿拉伯的夏都。当时,国王下令八个月内建成这座饭店。
    哈里里接受了这一挑战,购买了该工程主要承包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引起王室的注意。
    他的第二次走运是一九八○年,当时,要在东部省扎兰郊外建筑一个宏伟的叫日出城的新政府中心。为投标的价格很高而感到恼火的国王请哈里里为这项工程定价。哈里里说:“最低投标是三十一亿五千万里亚尔(八亿八千五百万美元),四十二个月完成,不算装饰和家具。我的价格是六亿五千七百万美元,二十四个月完成,包括装饰与家具。”
    他的法国合伙人当时认为他犯了个大错误,因而打算出售股份,这样,哈里里就买下了他们全部的股份,成了沙特—奥热公司的唯一拥有者,并且按时建成了日出城。
    哈里里现在成了王室欣赏的承包商。在最近两年中,他每年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获得的总收入平均为二十亿美元,包括修建医院、宫殿、会议中心、学校,目前他又在利雅得建造他承包的第三个政府中心,造价十一亿美元。在麦地那,他的公司正在建造一个价值二亿八千五百万美元的设施,用以大批印刷古兰经,该设施建成后,他的公司每年将可从经营该设施获得一亿四千万美元。
    虽然哈里里现在仍是一名沙特阿拉伯公民,但他一直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黎巴嫩而努力。
    目前的一项任务是为每年从高中毕业的六千名黎巴嫩学生提供奖学金贷款,送他们中的三分之二人去法国和美国的大学留学。
    接受这笔长期低息奖学金贷款的人必须保证返回黎巴嫩,并在那里工作一个与他们在国外留学的时间一样长的时期。
    哈里里希望通过这项规定减少目前黎巴嫩人才外流的趋势。这项计划将使他每年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花费六千美元,也就是说一年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师云志译自《华盛顿邮报》)


一九四四年被希特勒匪徒盗走的意大利黄金储备,据说现在放在一家瑞士银行中。这笔巨大的财富当初是如何失盗的呢?
    从意大利银行抢走这笔财宝的主意,首先是由希特勒德国经济部长、帝国银行行长冯克首先提出的。他的主张得到了希姆莱的支持。金融专家伯恩胡贝尔博士匆忙赶到罗马,领导这次抢劫。从柏林派了一个营的伞兵去「支援」伯恩胡贝尔,而在罗马,德国冲锋队头目卡普勒参加了这次行动。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希特勒分子把运黄金的列车从罗马发到意大利北部的米兰,随后列车就同针掉进干草堆一样,无影无踪了。只知道,列车在意大利北部的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区停住了,有人卸下了黄金,由希特勒士兵护送转运到古城堡福尔泰佐。
    战后,人们开始寻找这批黄金。西柏林方面也找,意大利方面也找。巴伐利亚州的施特劳斯对寻找「失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西德,甚至以色列的特工机关也积极插手。希特勒占领罗马时期的保安处前处长、党卫队少校哈斯和希特勒伞兵营前营长埃姆布克也曾参与。
    意大利人也没有睡大觉。米兰的一家公司得到当局许可,到福尔泰佐寻找黄金。去年夏天,意大利报纸发表了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在福尔泰佐城堡地下三点五米处发现了六十吨黄金。但是这条消息是假的。
    现在又传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被盗黄金存在瑞士银行。
    当初参加行动的冲锋队头目卡普勒,由于在意大利犯下血腥罪行而被终身监禁在意大利监狱。这个党卫军分子一九七七年四月十日在医院「治病」时向意大利秘密情报处的间谍提供了这些证词。那天他打破了多年的沉默,详细介绍了运黄金的人从罗马到意大利北部走的路线,供出了参与这次行动的人的名字和地址。他甚至供认,希特勒分子把两车厢黄金从福尔泰佐运到了瑞士,然后交给他存入银行。
    此间认为,这个党卫军分子决定
    供出这些情况决不是无私的。一切迹象表明,秘密情报处答应:只要他坦白就可以释放他。后来,过了四个月,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六日,卡普勒从医院失踪了,他毫无阻碍地回到了联邦德国,在那里安度余生。根据法律,瑞士银行对存款保密。这对瑞士银行是有好处的:要是到二○○○年这批黄金的所有者仍不清楚,那么黄金将归这家银行所有。看来,不管觅宝者们如何努力,寻找这批黄金的工作已陷入了死胡同……(韦政强译自苏《消息报》)


    原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之子托米斯拉夫·卡拉吉奥尔杰维奇,现在英国苏塞克斯经营一个普通的农场。他也许将会成为十分富有的人。因为南斯拉夫政府现正就亚历山大国王存放在瑞士银行的一只保险箱提出诉讼,要求瑞士银行家在对保险箱严守秘密方面改变做法。
    一九三四年,亚历山大在巴黎被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身亡。他存在瑞士银行里的那只私人保险箱里的秘密,也就随之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国王生前对此守口如瓶,其家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在哪家银行,账号当然更无从得知。王室成员曾多次试图找到并打开这只箱子,但都因瑞士恪守秘密而归于失败。
    最近,瑞士银行法有所变更,规定属于私人的保险箱,在其主人去世五十年后可以打开。这是为了应付目前对瑞士的一系列指控——说它从许多已故犹太富翁身上获利,这些人在被纳粹杀害前未及将国外财产或在瑞士银行的账号告知他人。
    去年十月,南斯拉夫外交部曾向伯尔尼政府交涉,要求辨认并打开亚历山大国王的保险箱,但未得到答复。
    关于保险箱中到底装有何物,现在还只是猜测。南斯拉夫官方消息来源说,内有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黄金,同时还有国家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将为研究南斯拉夫二十年代在巴尔干和中欧地区的作用,提供新的线索。因此他们说,对这些文件的兴趣要远远大于那些钱财。
    托米斯拉夫王子说,他料定其父的财产被大大地夸大了。
    他说:“我是从母亲那里第一次听说这只箱子的。我和已故的哥哥都没把它当回事。”
    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教授、官方法律负责人巴克博士说,箱子若能打开,国家不会对亚历山大国王私人财产所有权问题提出异议,财产将归属其继承者托米斯拉夫及其弟安德烈。
    但是,国家文件必须追回,经法院判定属于非法转移的财产也要追回,对继承人要征收继承税。
    (晓杨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


    戴维斯供认,他给她四份文件,包括关于从基地发出的电报的情况。当戴维斯因间谍罪被著名的伦敦法院审判时,爱娃·雅法尔自然而然被新闻机构称为玛蒂·哈丽。不清楚她为谁搞情报,但起诉书说她有一个叙利亚联络人,由这个联络人把情报直接交给俄国人。
    戴维斯被判处数年徒刑,似乎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这时爱娃却突然出现,使人们大吃一惊。“我想来恢复我的名誉。我的生活被这些罪名彻底破坏了”,这位匈牙利女人解释她出人意料地在法庭出现的原因说。她衣着艳而不俗,对一个同情她的陪审员说,她丈夫告到法院要和她离婚,她害怕把孩子从她身边带走。
    她几乎要哭出来,坚持说她同这个空军人员的关系完全是纯洁的。
    她说他是个“心眼好、幸福、敏感”的小伙子。
    她声称,她特别喜欢跳舞,喜欢去迪斯科舞场,但她丈夫却不乐此道。
    据她说,她在等待丈夫从巴黎回来期间,常去迪斯科舞场,这时对戴维斯产生兴趣,她说这是因为她发现他也是个爱跳舞的。
    爱娃拒绝承认她答应给戴维斯什么享受,但她承认:“有时他两臂搂着我,吻我的脸,这是为了显示他是多么幸福,有时是为了感谢我什么,或是在分手的时候。”
    起诉人提醒注意这些话的意义:“因此,你不是从性的方面或是为了谍报的目的对戴维斯感兴趣的,而纯粹是为了友谊,对吗,雅法尔夫人?”夫人回答说:
    “对,是这样。”起诉人称,爱娃特地来伦敦是为了败坏英国情报部门的荣誉。传说俄国人背后支持她这次旅行。但是律师不无讽刺地提醒道:“哪个间谍用真名来过伦敦?”爱娃也指出:“如果我有罪,我怎敢来伦敦呢?”当问到她对一个记者说她“一直很怕克格勃”是什么意思时,她回答说:“我从来没有为俄国人工作,我是匈牙利人,这就是唯一的联系。”
    戴维斯这时也收回了他的供词,他找不到更有力的旁证。陪审员相信爱娃,戴维斯无罪释放。尽管爱娃洗去了污泥,但她还是那样不安和痛苦:“英国人毁了我,我全完了。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现在这一切都完了。什么也没给我留下,没有尊严,也没有朋友。”
    至于英国保安机构,整个这个案子就象卡在他们喉咙里的一块骨头。不仅没有挽回失去的面子,反而再次证明他们是何等无能。他们只能把擒获间谍的工作留给福尔摩斯和詹姆斯·邦德!(下)(王建国译自以色列《晚报》)


    王亲国戚
    王宫前停了一辆大客车,里面装满了老太太。
    “又是旅游者吧?”——国王问。
    “不”,侍从答,“是陛下的姑妈、姨妈、婶子、舅母来作客。”
    量高度
    “你要干吗呀?”斯温森的邻居拿了根皮尺喘着粗气往竹杆顶上爬。
    “量竹杆的高度”。
    “还不如我帮你把竹杆从地上拔出来,这样就好量了。”
    “不!我要量的是竹杆的高度,而不是竹杆的长度。”“好歹凑到一起了”!
    “爸爸,你是在哪儿生的?”
    “斯德哥尔摩。”
    “妈,你呢?”
    “哥德堡。”
    “那我是哪儿生的呢?”
    “卢列奥。”
    “真不容易啊,我们好歹凑到一起了!”
    (译自苏联《鳄鱼》杂志)


    【塔斯社莫斯科十二月二十七日电】哥伦比亚人过年同其他不少民族一样,是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迎新年的。每人面前放一串葡萄,上面有十二个葡萄,代表十二个月。新年钟声一响,大家开始吃葡萄。吃第一颗前,心里默诵第一个月的心愿,第二颗则默祝二月份的愿望,依次类推,直至把葡萄吃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