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29日参考消息 第2版

    【英国《泰晤士报》十一月二十日文章】中国首都的交通问题已经面临危机。过去,人们嘲笑共产党国家大马路上车辆稀少;现在,都无心嘲笑北京这一情况了;反之,人们却因在十字路口徒劳等待二十五分钟而怒气冲冲。烤鸭店前的十字路口即是一例。
    市政当局领导频赴现场,密切注视日见拥挤的城市交通,作出种种安排,不过总是赶不上变化。几年前规定了牛车马车白天不得进入市内。接着,人们又纷纷指责那些骑车人,他们也实在满不在乎,置交通规则于不顾。
    现在好了,大马路上给他们专门划出了行车道。市政府还考虑在高峰时间禁止卡车通行。不过这些都是短期治标之法。
    西方城市半世纪前发现,解决交通拥挤的唯一办法是搞单行线,不过那也很令人讨厌。
    最近就有一次,一位出租汽车司机送我去某处,因为在应该转弯之处没有转弯,开过了头,只得绕一大圈,多走近两英里地,再回到原处。
    立交桥和地下道在北京外围一个劲儿地冒出来,但市中心的问题却只能令人搔头。不准左转弯解决了这个路口问题,却把包袱摔给了别的路口。
    中国倾向于搞公共交通,但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却因需要靠近人行道,让乘客上下车,结果挡了别的车辆,延缓了一切车辆的行进。地铁已开辟新线,不过靠它不行,它只能满足部分需要。混乱已在地铁出现。车厢已经大大超员。问题主要是把火车站作为地铁终点站。下火车和赶火车的乘客手提肩扛的尽是皮箱包裹,结果把车门堵得严严实实。
    对一个有九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大火车站只有一个,确实不够。
    国家进口一批新的大众、雪铁龙和日产汽车,供出租用,以满足外国人和一些中国人的用车需要。不过出租汽车司机实在倔头倔脑,加之大批日本商人按月包租出租汽车,造成车荒,因而仍有问题。
    【法国《解放报》十二月四日文章】题:中国人玩命(记者:克洛德·居洛发自北京)
    北京街头不乏交通事故。十个月中,由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引起的事故就达三千起。另外还有四千起是由汽车驾驶员(有人无行车执照)引起的。十个月中,共有四百四十人死亡,几千人受伤。
    在街上,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互相穿插。中国人似乎都喜欢玩命。行人在过马路时,常常是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背朝着危险的一方,斜着穿过马路。他们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一心只想立即穿过马路。
    至于那些骑自行车的人,他们中有些人常常随意截断通路,逆行。在中国马路上行车的外国人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成为交通事故的肇事者,这特别是因为,中国的交通规则包含着一些外国称之为“中国把戏”的微妙东西。
    北京有五百万辆自行车,二十四万辆汽车。这些车辆常常阻塞交通。城乡交流的发展使今年北京的运输量增加了九倍。如果运输量再增加一点,那么,中国首都就会水泄不通。
    北京市最近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情况稍有好转。在十字路口和大道两旁,已经设立了栅栏以限制行人。不过,北京人却常常是沿着栅栏的公路一侧行走。


    据合众社十二月三日报道,美国已酿制出没有酒精的酒。这是把通过正常途径酿制出来的酒再进行加工,把酒精去掉后制成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说,由于这种酒有益于健康,因此很有发展潜力。
    加利福尼亚州的希尔顿商业集团经理阿维德森说,他们销售十四个不同品种的无酒精酒,人们的反应是普遍叫好。他预计,到一九九五年这种无酒精的酒可以占领酒市场的百分之十五。通过调查表明百分之八十八的人喜欢这种酒,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不喜欢。(棠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二月四日文章】题:中国的商业观念同其兴办联合企业的兴趣尚不相称
    中国各省市都在不断地向外国投资伙伴提出种种希望。
    全国各省市选定了数千家工厂,想在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帮助下加以更新和扩大。由于中国政府下放经济问题的决定权和放宽对投资的规定,中国各地的官员和企业家产生了积极性。但是,一些观察家认为,目前的情况很混乱。
    一位在中国从事过几年投资活动的美国商业代表说,“人人都想干同一件事情——所有的城市和地方都想得到外国投资,都想搞联合企业。”
    他指出,中国几年前对外国投资规定了一项条件,就是得给中国带来其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中国现在看来不再那么强调这项条件了。中国现在认为,如果一家外国公司是个值得合作的伙伴,那它在提供资本的同时是会提供其最好的技术的。他说,中国现在主要是想得到资金。
    许多省市都提出了一整套的鼓励投资的措施。但是驻北京的一位投资银行家说,新政策使地方上的企业家们产生了积极性,但他们尚缺少现代商业观念。
    另外一个麻烦是各省市互相竞争,都想获得投资资本。它们提出的建议往往过多。这位银行家说:“对这类项目进行投资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他说:“详细情况提供得很迟,投资者得自己到现场去看。建议本身常常说明他们缺乏经验。地方上的经理人员可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是他们不熟悉企业界的一些好的习惯做法。”


    据《台湾日报》报道,台湾服装设计家许春美说,人们在穿着方面应根据自己体型选择服装,应以端庄大方为原则,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及不同场合,适度打扮自己。
    台湾服装设计家根据人体曲线的变化,归纳出六种基本体型:
    (1)标准型:身高与每个部位都有完美的比例,这种体型的人选择衣服比较容易。
    (2)葫芦型:即身材像葫芦一样,这种体型的人适合穿低领、紧腰身的窄裙,或A字裙西装,质料以柔软贴身为佳。
    (3)运动员型:适合穿舒适飘逸的罩衫、打褶裙,宽松的西装或打褶裙。
    (4)梨子型:穿宽松的西装或伞状服装比较适合,目的在于避免腰部受人注意。
    (5)腿袋型:这种体型,臀部和大腿边有许多赘肉,因此,绝对要避免穿紧身裤子,应穿式样比较简单的打褶裙或长裤,尽量选择较深的颜色。
    (6)娇小型:最佳穿着是整洁、简明,从头到脚穿同色系列或素色的衣服,显得较轻松自然。
    (金吉)


    【新加坡《联合晚报》十二月二十日文章】在日本,有多家公司靠生产仿蟹肉外销,赚得相当丰厚的利润。他们制造的仿蟹肉,无论味道、质地或外观,均与真的蟹肉无异,但成本却只及后者几分之一。
    仿蟹肉是选用下价鳕鱼肉,加上淀粉、盐、化学调味品及用蟹壳所熬成的“蟹精”,再加入磷制成的。
    另一种畅销食品是仿带子,同样是选用鳕鱼肉及相类似的“带子精”,机压成小圆柱形,再切成带子原本大小出售。除此,更有所谓“红沙文鱼肉”,其做法是用三分之一的沙文鱼肉,加入鳕鱼肉、淀粉、盐、调味品及色素,便成为高价的沙文鱼肉了。而另外有所谓沙文鱼子,原料是海藻胶质、色拉油、色素及维生素E。
    在各种仿肉制品当中,造得最维妙维肖的,要算牛肉了。原来,仿牛肉的原料是鳕鱼或沙丁鱼肉,加盐后再搓压成胶状;跟着放入挤压器中处理,注入乙醇,鱼蛋白便发生转变,有了天然牛肉的质地,再加入调料及色素的肉,像真的碎牛肉;假如再用鸡蛋白将真牛肉的杂肉部分与假牛肉粘合起来,边缘上接上脂肪条,冷藏后切块,则无论外表与味道,与真牛肉没有两样。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一月一日电】美国服装设计师鲍勃·麦凯认为,未来的时装趋于复旧。
    麦凯十月三十一日在纽约展出了他设计的明年的春季时装,其中许多时装体现了美国三十年代好莱坞所推崇的风尚,有些则带有南北战争前南方美人的服装风格。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曾在好莱坞担任服装设计师,因此总不免带有电影服装设计的痕迹;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今年夏天曾周游了南方,这次旅行启发他设计了许多春装,大有把他的服装模特儿装扮成南北战争前南方美人之势。例如,他设计的夜礼服有些剪裁紧身,饰以珠宝,华贵动人;有些则是电影《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穿的那种款式:打有许多皱褶,并配有帽子。
    麦凯在帽子的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功夫。他为日间服装设计了女式草编黑色礼帽,为梳马尾辫的姑娘设计了阔边帽。
    在颜色方面他偏重黑色或黑白搭配,但也力图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色彩,如白色、淡紫色、黄色、蓝色等。明年夏天的女时装


    公司里订了两份《经济日报》,一份是北京出版的,一份是台北发行的。海峡两岸的同名报纸在这里
    「和平竞赛」。
    台北的《经济日报》,我们通常是隔天就收到,所以,六月十二号,我就看到了十一号的报纸。北京的《经济日报》则是从六月一日起新订的,不料六月一日的报纸竟到十二号才收到。今天是二十号了,居然未见二号的报纸送来。
    因为北京《经济日报》新办不久,台北的则出版有年,若就其内容作比较,恐怕未必公平。但是,以上述派发时间对比,却可以看出北京的有关机构是缺乏经济观念的。
    香港及海外公司订购北京《经济日报》,当然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动态之关注。把经济新闻搁成「历史资料」再交到订户手里,这哪里是搞经济现代化应有的作风!
    于是我去三联书店反映意见:订户需要的是经济新闻,可不是「历史资料」。书店几位朋友帮我分析了其中原因——交通运输是个问题,再说报纸不能直接出口,必须先兜圈子到有关部门旅行一阵,再集中起来交付铁路部门运来,当然耽误时间,等等。一言以蔽之,根源在于体制问题。
    我建议,能否对《经济日报》之类的刊物作特殊处理,直接空运来港——订户是愿意多付点邮费的,书店的朋友们凭着多年经验无可奈何地说:「这类意见,我们提过多少次,就是不行……」
    我想,不行,也得提——硬是把经济新闻压成历史陈货推销,这是哪家的生意经!不懂得时间的经济意义,如何以经济为工作重点!还搞什么现代化?
    (转载香港《镜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