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5日参考消息 第2版

    井上昌三说,中国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变;不论在哪个城市消费物资都丰富而充足,路上行人充满生气
    【日本《世界周报》五月十七日一期报道】题:“一是吃饭、二是建设”的政策搞活了中国经济(记者:井上昌三)
    中国现在正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在全国展开除旧布新的“改革”,面貌正在发生巨变。三月下旬,笔者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和边境城市深圳。这是一次为时短暂、前后不足十天的“走马观花”之行,但却看到了中国不断变化着的现状。
    最初给我以强烈印象的是,不论在哪个城市,上市的生鲜食品、服装和日用杂货等消费物资都丰富而充足,路上行人表情明朗,充满生气。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里的商品丰富了,每个柜台前都挤满了顾客,呈现出一派商品大减价似的喧闹景象。自由市场上摆满了近郊农民运来的蔬菜、鸡、蛋和豆腐等食品,卖主与顾客讨价还价之声响成一片,展现了另一番兴盛景况。
    粮食、衣料(棉布)等主要消费物资如今仍然实行配给制,流通着粮票、布票和工业券。迄今为止,没有这些票证就买不到东西,但在物资丰富、大量上市的今天,这些票证几乎都不再使用,工业券从今年一月起已经废止,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等工业产品也可以自由购买了。
    另一个变化是,中国已进入了有选择地购买商品的时代。据说,过去,供给赶不上需要,人们不争先抢购就搞不到手,而现在,人们开始挑选质量好的物品购买了,质量粗劣的商品被挑剔出来,价格上也出现了差距。
    人们的服装也丰富多彩了,由青一色的蓝制服变为传统式的中国服装和洋服西装,妇女们烫发,服饰的色彩鲜艳。据说百货店里的化妆品成了畅销货。
    这些变化是因为,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三中全会上掌握了实权的邓小平等现任中央领导,把政策的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特别是采取“第一保证吃饭,第二进行建设”的方针,使轻工业等消费资料工业得到发展的缘故。可以说,它表明,经济调整政策的成果终于表现出来。
    这种调整政策就是推进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扩大工业企业自主权、引进市场经济原理等划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以便搞活经济。
    但是,另一方面,也潜在着物价上涨、大幅度财政赤字等危险,有人则担心现行政策能坚持多久,这也是必须密切注意的。


    【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三十日文章】题:苏联农业前景看好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苏联连续四年收成不佳,现在农业生产情况看来在好转。
    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二亿吨,其中冬小麦大约为六千万吨,春小麦为一亿四千万吨。这就是说,苏联粮食产量要比一九八二年增加百分之十一,比一九八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但仍然比一九七八年低百分之十八点五,苏联一九七八年粮食产量达到二亿三千七百四十万吨。
    今年农业前景看好,有可能使苏联的新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取得经济战线的第一个胜利。农业前景看好,部分原因在于气候比较调和,部分原因在于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推行了新的劳动组织方法。
    这将缓和苏联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而在进口和贸易需求方面遇到的窘迫情况。这将使提高苏联饮食质量的目标更有可能实现。
    农业部副部长鲍里斯·鲁诺夫最近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气候条件看来是有利的。确实,去冬今春是有纪录以来最温暖的冬春之一。越冬作物地区的积雪已经消融,比通常提前两个星期。由于冬暖地干,春播季节提前到来了,这是很少见的。
    苏联的统计数字表明,在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实行新制度的地方生产率有明显的增长。据苏联人士说,总起来说,实行集体合同制以后产量一般都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美国《洛杉矶时报》四月十日报道】(记者:迈克尔·帕克斯)题:土著黎族的进步是引人注目的
    王越丰是海南岛的黎族人,担任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县县长,他还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个县有美国新泽西州那么大,有一百九十万人口。
    王越丰概述了黎族人民过去三十年里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他对他所讲述的成就感到自豪:
    绝大多数黎族人都从偏僻的山村搬到新村定居、发展了农业、一些农村工业目前也有发展、百分之九十三的黎族儿童都上学(读八年或更长时间)、提拔到党政部门任职的黎族人越来越多。
    今年五十二岁的王越丰承认:“我们要赶上汉族,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一生中所取得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在黎寨,砖瓦房代替了土屋和竹楼,有了电和自来水,开办了学校和诊疗所,人们穿的是从商店买来的衣服,个别人还有一辆摩托车。
    仅在三十年前,大多数黎族人还住在深山老林中孤零零的小寨子里,离汉族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天的路程。他们靠种一点稻子和蔬菜、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据美国耶稣教传教士记载,当年黎族的房子的样子就象底朝上的小船,那是黎族人几个世纪以前看见汉族这样的房子以后,依样儿造起来的,但屋子里没有家具。疟疾、沙眼、钩虫病和呼吸道疾病在那里很流行。一位传教士估计,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二岁。
    不是所有的黎族人都愿意在新村里定居。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七十五万黎族人中,有二十三万仍居住在偏僻的地区,尽管除了住在深山密林里的五万黎族人以外,都修通了公路,有了电和其他“现代化的设施”。


    【中央社台北五月二十二日电】故宫博物院为使生活在自由宝岛的中华儿女了解祖先遗产,将于六月初起以不定期分类方式,出版《中华文物五千年》专辑。首批专辑将于六月初问世,分为简牍、彩陶、石雕三类,包括简牍一册、彩陶五册、石雕三册,共九册。
    故宫预计这部专辑分为十二类出版:简帛、彩陶、石雕、瓷器、铜器、玉器、甲骨、绘画、书法、文具、漆器及不属上列任何一项的个案类出土物;各类专辑可望于一年时间内陆续出版,以后并将视资料搜集情况,随时编印专辑。
    《中华文物五千年》专辑将公开对外发售,每册都是菊版十六开本,篇幅约二百页左右,售价还未定。


    【美新署华盛顿五月二十四日电】参加即将召开的讨论经济问题的首脑会议的各国的先行经济指标表明,除了一个与会国以外,其他与会国的经济已开始或即将开始增长。日本是唯一的例外。
    会议委员会(设在纽约的一个私营企业研究机构)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先行经济指标指数年度上升比例美国为百分之十一,加拿大为百分之九,西德、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为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日本的指数按年度计算下降了百分之二。
    这些指数是拉特格斯大学国际商业循环研究中心编制的。
    该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穆尔说,“这些先行经济指数现在有力地证实了这样一种结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正在结束,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一七四一年法国和普鲁士签订布雷斯劳条约,瓜分神圣罗马帝国。
    一八二七年土耳其军队占领阿克罗波利斯并进入雅典。
    一八六三年法军进入墨西哥城。
    一八八五年英国对非洲尼日尔河地区建立保护关系。
    一九○○年英军占领南非比勒陀利亚。
    一九七五年自从一九六七年阿拉伯—以色列之战以来,苏伊士运河首次向国际航运开放。
    生日在今天的有:
    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一八八二——一九七一年);法国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一九○五——一九八○)。(美联社)


二、奔驰公司获胜的诀窍
    目前,西方汽车制造业普遍不景气,西德最大的大众汽车公司也不得不削减生产,福特汽车公司的西德工厂也被迫缩短工时,而历史悠久的奔驰汽车公司不仅保持生产,且有所增长,销售额一九八二年还增加二十
    亿,达到三百六十亿马克(约一百四十四亿美元)。在激烈的竞争中,其取胜诀窍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这个公司的斯图加特厂。
    一进门是个宽敞豁亮的接待大厅。这里每年约接待十四万人。大厅中设有接待室、订货部、取货部、电影厅和餐馆等。此外,还有汽车博物馆,着重展出奔驰车的发展史。《奔驰情况》介绍该公司现状。电影厅放映的影片,形象地说明奔驰车的性能和优点,它同时用华语等九种语言讲解,可供各国观众选择收听。来客由讲解员带领,分批乘坐汽车穿过许多车间参观。到这里来取货的家庭,还可在此用餐,然后全家高兴地驱车离去。取货时还赠送可作孩子玩具的精致小卧车模型。这种接待,既是营业,又是宣传。宣传也是为了营业。这种精心安排,使顾客满意,游客称赞,不知不觉就可能成为奔驰的义务宣传员。由于参观车间只是按既定线路乘车而过,生产秘密也不可能被偷窃。赠送汽车模型玩具,是为了使下一代也能对奔驰车印象深刻,为了争取一代代都买奔驰车。
    奔驰公司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原因是非常重视质量。奔驰车的设计,要求使用最先进而成熟的技术,达到安全、耐用和经济。生产中则十分注意质量把关,不合格的零部件坚决不用,不合格的成品决不许出厂。一个引擎要经过四十二道自动检验。该厂搞生产的工人有七分之一是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的。为了不断发展新技术,奔驰公司每年为科研花费十四亿马克(约五千六百万美元)。
    奔驰公司特别重视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商业人员和技术工人。各车间只有简单的辅助工作完全由青年工人干,其它都是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奔驰情况》在谈到其「世界荣誉的基础」时,首先讲的就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商业人员和经过考验的技术工人」。有经验的商业人员对于推销产品十分重要。奔驰车目前销售量增大,首先是在石油生产国组织各国推销得好。象陪同我们参观的出口部蒂森先生,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先后在香港工作多年,还曾多次到中国,亲自开车由北京到天津,以取得第一手经验。有这样一些有经验的商业人员在外活动,自然较易打开销路。
    奔驰以「顾客要求第一」、「广为顾客服务」为公司发展业务的方针。奔驰产品有货车、重型卡车、越野车、小卧车等,由一般到高档,多种多样,以满足各种要求。仅小卧车就有三十二个型号。
    顾客的要求由电子计算机向生产流水线发出指令,以使产品准确地符合顾客的要求。同时广设服务网点。在西德就有一千七百个服务站,雇有五万五千人作保养和修理工作。此外,在一百七十国设有四千三百个服务站,雇佣六万九千人。国内外搞服务工作的人数与西德各生产车间工作的人数大体相等。服务项目从急送零件到以电子计算机进行的运输咨询服务等,甚为广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