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4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打出最后一张牌
    四月十五日晚上,恰好差半小时到半夜。这时,黑格疲惫地坐在宾馆的床上,忘记了几个小时前在阿根廷军事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由联合参谋部、外交部和直接参加谈判的三军代表所起草的计划。
    第二天,门德斯听完黑格的建议,说明阿根廷同英国达成协议的基本思想。门德斯说,“这些思想同英国政府的建议有某些一致点。在这些重要的问题上,是我的政府为避免走使用武力的道路准备作出的最大让步。”他开始讲述阿根廷建议的各点内容。据目击者说,“黑格和他的助手注意地赞同地听着”。当他讲到主权问题和为结束谈判商定一个有限期限时,黑格格晃了晃脑袋说:“可是你们要知道,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立场是不妥协的”。鉴于门德斯态度坚定,黑格不得不与他讨论其他问题。可是后来黑格预料谈判会因为这个问题失败,便扬言如果阿根廷不改变立场,他就离开阿根廷。门德斯的回答很明确:“我得到总统先生和三军司令的指示,我们不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目击者说,黑格看看坐在身旁的门德斯,过了片刻说:“好吧。请您去会见他们后再继续谈判”。门德斯离开会议室去同总统谈话。第二天(十七日)中午,总统和海军司令、空军司令一道在总统办公室旁边的大厅接见了黑格。司令们听取了黑格陈述的理由,不管黑格说明的理由还是他描绘的乌云,都没有在执政委员会中引起反响。他们重述了门德斯讲过的话:“武装部队政府将不再让步”。
    就在这时,美国代表团的全部行装都已运到埃塞萨国际机场并装上了飞机。约在下午一点钟,黑格和他的同伴沿着走廊走向通往政府宫底层的楼梯。开道的摩托车手们发动了马达。两分钟后,等待在政府宫底层的联络员报告说,美国代表团没有出现。这时,黑格又出现在谈判厅里。他说,他将推迟起程。他要求下午三点半再举行会谈。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继续进行。
    黑格在美国大使馆狼吞虎咽地吃了午饭,休息片刻便与里根通了电话,可能也给撒切尔夫人打了电话。星期日上午,一些不够敏感的人认为和平已经临近。他们这样看不仅是由于黑格总是不动声色,而且还因为他在美国大使官邸打了两场网球。一位好奇的人说,“一个对工作任务如此着迷的人,能这么轻松,是因为事情进展顺利”。然而他们错了。下午两点,黑格在政府宫举行的简短记者招待会上说:“主权问题对目前的谈判产生了明显冲击”。
    就在这个星期日,黑格打出了最后一张牌。他对阿根廷军人和外交官们说:“如果不改变这个立场,那就是战争”。门德斯回答得很干脆:“这场战争的责任者是十七年来不愿意听取我们意见的英国,还有作为西方集团领袖的美国,而我们现在属于而且愿意继续属于西方集团”。
    令人精疲力竭的四天工作结束了,黑格启程去华盛顿。他的公文包里装着要转告英国政府的十四页文件。据《索莫斯》周刊获悉,建议的要点如下:
    1、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行政管理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由阿、英、美共同行使。在此期间,在前斯坦利港政府上空升三国国旗。
    2、美国作为协定的保证国。
    3、阿根廷和英国保证立即开始谈判,以就主权问题达成协议。
    4、如果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双方未达成协议,从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零点起,群岛行政管理将由阿根廷共和国单独行使,只升阿根廷国旗。
    (三)


    【美联社北京六月六日电】特稿:人口普查;要计算十亿人口;这仅仅是开始(记者:菲尔·布朗)
    中国将在七月一日出动五百万人,开始对从上海狭小拥挤的公寓房到荒凉的西北大沙漠的约十亿居民进行人口普查。
    但是,这次为期两周的人口普查仅仅是个开端。中国官员预计,在今后两年半的时间里,电子计算机的操作人员将非常繁忙。他们将处理计划者所需要的数据,以便使计划者们能够决定怎样向人民提供衣、食、住、行、教育和工作的最好条件。
    在九月底之前,世界就将知道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六月三十日午夜有多少人口。每个中国人都要向当局登记,而根据登记的数字表明,在一九八一年底中国的人口为九亿九千六百二十万,比一九八○年底的九亿八千二百六十万和一九七九年底的九亿七千零九十万人有所增加。
    然而,人口普查人员还要询问教育水平、职业、待业、育龄妇女的人数和生下还活着的小孩的人数。最后两项将有助于预测今后的人口趋势。
    这是中国自一九六四年以来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是第一次在这方面使用电子计算机。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说,从长远来看,中国在使用新的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方面取得的经验可能比在这次普查中获得的统计数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七月一日人口普查以前进行的大规模宣传运动中,中国报界一直说,通过普查获得的情况对于计划生育、就业、教育、健康和经济发展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已经在坚持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便使其人口到本世纪末不致于超过十二亿。中国的官员说,这次普查将说明这一目标是否有科学的基础。
    中国官员承认,由于重报、少报或由一地迁往另一地等原因,在这次户口登记中存在不精确的情况。有的人由于不想失去粮、棉供应证,也许缓销死者的户口;有的人担心破坏计划生育政策受到批评和惩处,因而可能生了小孩后迟迟不报户口。一些未经许可住在人口拥挤的城市的人将不允许把户口从乡下迁出。人口普查表格告诫“受调查的人必须如实地提供情况”。
    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成瑞说,一九八○年在华东的无锡市对九十四万六千人进行了普查试点工作,误差只有万分之一点七。他说,过去许多没有上户口的孩子报上来了。
    李说,将有四百万名人口普查员和一百万监督员,另外还有十万名计算机编码人员,四千名数据登记人员和一千名计算机技术人员把数据排列成表。
    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二十一部IBM4300系统的电子计算机,中国还将使用八部国产的VS—80型电子计算机。
    在一九六四年普查时,中国有七亿二千三百零七万零二百九十六人。一九五三年的普查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但在这个数字中,只有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零五千九百四十人是直接普查的。
    在这次普查中,间接取证只限于台湾,中国官员说,他们将接受统治台湾的国民党提出的那里有一千八百万人的说法。外国人将不计算在内。旅居海外的华人将由他们的华侨组织或者他们的家庭来呈报。从一九五三年普查以来变化最大的是城市。一九五三年工业港口城市上海有六百二十万人,首都北京为二百八十万。上海目前已超过一千一百万,北京为九百多万。


    【日本《国际贸易》五月二十五日一期文章】题:中国的技术引进(作者:“科学技术与经济之会”常务理事只野文哉)‘
    中国过去从外国引进技术的时候,重视进口成套设备,而对引进设计和专门技术等软技术持消极态度。但是,今年以来提出了这样的方针:把“现有工厂的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减少机器和成套设备的进口,以引进软技术为主体。
    中国方面所希望引进的技术项目有如下十种:(一)机械基础部件;(二)电子零件和设计;(三)大型集成电路和超大型集成电路;(四)大型的、高性能的铸件和锻件;(五)数控机床;(六)电子计算机及其附件和程序设计;(七)卡车;(八)大型船舶和船舶用的机电设备;(九)建筑机械和港湾装卸设备;(十)家庭电器等耐用消费资料。
    在中国实施重视引进软技术这一新政策时,我想应该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是选定引进项目。从上述十种项目选出哪些是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根据现在的技术水平能消化吸收的项目。
    需要优先引进的项目,可以举出机械基础部件、电子零件和设计。前者以设计和加工为主,后者以小型程序、加工和装配为主,因此,只靠引进软技术就可以提高技术水平。
    另外,关于引进卡车、船舶、建设机械、家用电器等,应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首先使基本零件的生产纳入轨道,然后进口样品,引进软技术。
    关于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机器,最好是通过进口零件和引进软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
    第二是选定负责引进软技术的人材。我认为,日本在引进技术方面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是采取了这样的方针:在引进技术初期,让经营者级的重要技术人员长期呆在转让技术的单位,等掌握了所有的技术之后再派遣实际工作人员去。
    第三,谈判引进技术时,中国在对设计、制造技术、专利和技术指导等的合同与费用的支付方面,要尊重自由国家的习惯。
    这是重要的。
    如果这些问题得以圆满解决,那么,中国新的技术引进政策肯定会迅速取得进展。


    【香港《明报》六月四日报道】(记者:乔思)香港有多个工商团体,对推进中港贸易关系,非常关心,其中颇为活跃的有香港总商会属下的中国委员会,该委员会秘书冯若婷,就最近中国贸易方面的改革,谈论中国外贸的近况。
    在评论最近报章报道,投资中国的商人,都喜欢短线,赚钱快的项目时,冯若婷表示,希望资金尽快归本,是人之常情。在总商会会员中,投资发展旅游、酒店的都已算长远计划,通常投资补偿贸易的,两、三年便可赚钱。
    根据最近的消息,港人投资广东温泉区,亦开始赚钱了。
    冯若婷认为,现时中国的外贸发展,已上轨道,机构简化,负责阶级层次分明,不像以往,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不知谁才是真正的负责人,尤其中国开始出版中国年鉴,列明单位责任及负责人的姓名,可见到经济的发展,正一步步有计划的实行。


    【路透社拉各斯五月三十一日电】尼日利亚官方人士今天说,今年早些时候骤然下降、并导致这个国家发生了一场经济危机的尼日利亚石油产量,五月份可能已恢复到了平均日产一百二十五万桶左右。
    他们说,从今年四月日产九十万桶以下恢复到一百二十五万桶是由于世界市场出现了一次普遍的供应紧缩造成的,由于这次紧缩,在长期的世界石油过剩期间一直冷淡尼日利亚石油的买主又回来了。


    【日本《朝日新闻》五月二十一日文章】题:笼罩着苏联的畜牧业危机
    连续三年的谷物歉收直接影响到了苏联市民的生活,从饲料的不足一直到猪肉、牛奶的生产都处于低落状态,对肉类实行配给制的地方正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肉类、乳制品的私拿私分更增加了在店前排队的消费者的不满。克里姆林宫当局虽然想在下一次的党中央全会上提出具体的全力抓畜牧业的综合粮食计划,但是,在日益加深的“畜牧业危机”的后面,由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低效率运营和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要扭转这种事态是极其困难的。
    在莫斯科基辅火车站附近的大型副食店前,早晨八点营业时,卖肉处转瞬之间就排上了队,有七、八十人,这些人是开店前就来到这里的。
    店方也限制每人的购买量,牛肉、猪肉和羊肉都限制在两公斤以内,鸡只准买一只,黄油只卖五百克。
    在莫斯科的集体农庄市场有三十多个,在那里可以买到质量较好的肉,因为近郊农民自己生产的肉都是运到这里出售的。问题是价格高,是国营商店价格的二到三倍。一般市民是不能常买的。
    食品供应的地区差异确实存在,总的来说,地方上的供应更困难,这一点,可以从下述事实得到证明:据说每天有约五十万人到莫斯科来购买食品。有的部队还出动汽车来莫斯科抢购。据最近的《莫斯科晚报》报道,在火车站,警察曾抓到三名妇女,她们用行贿手段从售货员那里一次就购买了一百公斤牛肉。这种事例不过是冰山之一角。
    克里姆林宫当局企图提出一个全面改善生产、加工和流通结构的综合粮食计划,这意味着,这种慢性的农业不景气并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气候。
    不按地方实际情况生产,强制推行销售计划,农场干部不负责任的经营,农业机械、化肥、混合饲料供应体制的落后……。除了上述这些结构性原因外,在畜产品领域内,还存在着肉类加工、乳制品工厂等工作人员私拿私分日益严重、大量肉类和黄油在商店出售前便不知去向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