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3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四月二十日刊登发自内罗毕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尼雷尔的胜利本来是很容易成为灾难的》,摘译如下:
    入侵乌干达以及推翻阿明是坦桑尼亚尼雷尔总统个人的一大胜利。但是它本来是很容易成为一场灾难的。
    他决定派军队深入乌干达境内以图逼使阿明下台,是有意无视联合国和非洲统一组织关于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虽然坦桑尼亚的攻势是为了收复乌干达部队的入侵,如果尼雷尔真的被迫撤退,他的形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失败的话就会带来严重的国内问题——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问题。这次战争估计每天花费五十万镑,这肯定会对坦桑尼亚的处于挣扎状态的经济造成极度紧张。它的经济是世界最穷的二十五国之一。国家遭到破坏虽然唯一遭受的实际破坏是阿明的入侵军在北部造成的,但是整个国家都受到这次战争的影响:由于车辆和人被用到前线载运必需补给品,工业生产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在坦桑尼亚广阔的南部内地,情况尤其如此。那里的粮食生产者和地方的工商人士都发现他们无法把他们的货物运出去。
    尼雷尔的历时已十八年的领导(它是非洲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在面临所有这些潜在的危机的情况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他竟然决定同阿明战斗到底。
    但是,这位坦桑尼亚领导人在冒了丧失地位的危险之后,现在声望已高得不能再高了。人民赞扬尼雷尔领导他们走向了胜利,国外也暗暗称颂他打垮了一个暴君。
    虽然没有什么非洲国家会公开称赞尼雷尔做出的无视非洲统一组织最严正的原则的决定,但很多人正在暗暗地为这个大陆除掉了阿明这个祸患而叫好。
    西方大国对坦桑尼亚的胜利也不是不欢迎的。可以预期,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的援助会源源流入达累斯萨拉姆,以帮助弥补这场战争的花费。
    但是胜利也可能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们对他的军事干涉的批评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坦桑的军队仍然呆在乌干达内地。
    虽然尼雷尔已强调他并不想强使奥博特担任乌干达新总统,但很多观察家感到,如果优素福·卢莱的新政府未能进行稳定的治理,这位坦桑尼亚领导人将改变他的主意。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四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柬埔寨面临饥荒威胁》,摘译如下:
    据此间的和曼谷的分析家说,社会和经济已崩溃的柬埔寨,现在正面临一场严重饥荒的前景,这一饥荒可能使大批难民像洪水泛滥一样危险地涌入毗邻的泰国境内。
    这种饥荒的前景是在经过三年混乱之后出现的。
    正在交战的柬埔寨军队和越南军队抢走了或者摧毁了储存的粮食,在柬埔寨西北部靠近泰国的盛产稻谷的地区,正当一年之中极其重要的耕种季节,农民却被吓得离乡背井。越冬水稻天旱歉收使几十万人进一步面临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威胁,而柬埔寨新政府又无法指望得到收成也不好的越南盟友的援助。一位分析家说:“在今后三、四个月间,十之八九会出现粮食严重匮乏的现象。这不仅会加深全国人民已经普遍在遭受的苦难,还会使得大批难民外逃。”
    如果出现这种难民外逃的情况,就会加剧柬埔寨军队和泰国军队发生冲突的危险,而且会使得正在设法收容已经在泰国的十五万印度支那难民的国际救济官员和泰国救济官员受到新的巨大压力。最近几周以来,柬埔寨新政府在几个师越南部队的支持下,一直在努力荡清在柬埔寨西北部抵抗的红色高棉,以便农民们在五月底雨季到来前能种水稻。分析家们说,红色高棉叛乱分子不大可能被消灭。韩桑林政府答应恢复较通常的经济制度、恢复佛教信仰自由和恢复正常家庭生活。但是,新政府由于同越南交往密切而受到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僧恨。
    留下来收割冬季稻——这一季的稻子由于干旱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或到雨季播种新庄稼的农民是不够的。难民们说,储存的粮食已极少,以致于留作稻种的稻子都差不多没有了。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四月二十八日电】联合国非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结束了在这里举行的历时五天的会议并发表了一项公报,该委员会在公报中对罗得西亚进行了谴责,认为罗得西亚多数人统治举行的“所谓选举”是“无效的”。
    该委员会昨天晚上还要求安理会制裁南非,南非是使制裁罗得西亚的决议未能实现的主要国家。
    公报说,目前由于美国和英国要求取消对罗得西亚的制裁而使该委员会感到不安。
    公报又说,委员会“强烈谴责南非和某些西方国家以及其它国家,由于它们正在继续给予非法的种族主义少数人政权以直接和间接的支持”。它们这样做是“违反联合国所有有关决议和决定的规定的”。
    【德新社联合国四月二十八日电】安全理事会收到一些不结盟国家提出的一项决议草案,不承认刚刚在南罗得西亚举行的选举,认为选举是“无效”的,并且重申了曾经向各国发出的呼吁:不要承认通过这一程序选出来的任何代表和所产生的任何机构。
    该决议草案强烈谴责非法的史密斯政权的一切“企图和阴谋”。史密斯政权力图保持和扩展种族主义的少数统治,并且阻止津巴布韦获得独立和建立真正的多数统治。决议草案说,刚刚在那个地区进行的选举就是这样一种企图。
    这个决议草案是由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加蓬、牙买加、科威特、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等国提出的。


    【本刊讯】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期刊登一篇报道,题为《首次大规模调查报告令人沮丧》,摘译如下:
    菲律宾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最近在第一个年度报告里首次公布了关于环境状况的内容广泛的全国调查报告。
    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索尔西·罗克认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次是水的污染。他说,占菲律宾陆地总而积的三分之一或大约九百万公顷的土地是容易受到侵蚀的。在十四个省内,占陆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土地受到了严重侵蚀。其主要原因是,数十年来砍伐森林不受限制,且不用说耕作技术的改变和开矿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了。
    在吕宋中部,尘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雨季的洪灾让位于干旱。土壤无法保持,各主要河流的沉沙毁掉了数百公顷土地。堵塞了水力发电站水坝。横跨安戈诺河的安布克劳水坝的跨度由于淤沙的缘故,已经缩短了一半,仅邦河西楠省就有五千公顷土地被沉沙毁了。
    据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报告说,全国共有一千五百个工业公司,而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工业公司在首都马尼拉,因此马尼拉水的污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巴石河、圣胡安河和马里基纳河水系一带开设的三百一十三个工业企业中,有一百三十八个企业造成河水污染。
    穿过马尼拉市中心的巴石河,河水全被污染,已不适宜于洗澡、洗衣和其他家庭用途。
    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说,由于迁走了在巴石河两岸擅自定居的数以千计的人并且更严格地实施防污染法,巴石河河水的质量已改善。
    然而,河水中百分之五十五的有机物是住家抛弃的污物。首都马尼拉只有百分之十的污水是通过下水道排泄的。巴石河注入马尼拉湾,对海湾一带海岸线的调查发现,这水不适宜于洗澡,而且毁坏了繁殖贝类的河床和鱼场。
    菲律宾有四百一十二条主要河流,其中有七十一条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控制污染委员会在一九七五年透露,有四十五条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不经过“消毒和特别处理”,没有一条河的河水可供住家用水,甚至百分之七十二的河水不适宜于洗澡。
    全国控制污染委员会透露,有二十二个矿每天注入河流和小溪的矿渣达十四万吨。吕宋的九条河流、比萨扬群岛的三条河流、巴拉望的一条河流和马林杜克的一条河流均被有毒的重金属矿渣、酸和碱污染了。
    共有十二万八千公顷耕地变成了无用之地,凡是那些河流流入大海的地方,海洋生物的产卵产子场和水生植物都被毁掉了。一些养鱼人说,受影响地区的鱼产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
    目前有两个矿业公司——马科珀矿业公司和阿特拉斯统一矿业与开发公司——直接把矿渣倒进大海。现在,矿业局建议铺设一条管道,把吕宋中部的八个矿连接起来,让它们的矿渣泻到南海的林加延湾里。可是报告说:“这样做对海洋生物是否有害,是否造成污染的问题仍在研究中。”
    糖厂和酒精蒸馏厂也是造成菲律宾河流污染的主要企业。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发现,四十家糖厂和十五家酒精蒸馏厂使得十九条河流(多半在比萨扬群岛)污染了。这些河流流进了大量的糖蜜、甘蔗汁和麦芽。
    菲律宾有十四个金属矿,其中十个在沿海地区,这些矿正被不加区别地开采。据报告说:“在海滨开采铁砂、硅土、石灰石和磁铁矿石,使海滨的许多风景暗然失色……巴拉望汞矿的开采直接造成了沿海水域的污染……开采过程需要处理固体和液体废物,而大多数废物被直接或间接地倾泻入沿海水域。”
    这样干使得菲律宾的珊瑚礁“逐渐遭到毁坏”。去年对六个重要岛屿的暗礁的考察发现,半数以上的岛屿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四的面积有生物。除在海滨采矿外,由于在岸边砍伐森林,河流积累了大量淤沙,这情况已使潮水的涨落发生了变化,这也就妨碍了珊瑚礁的扩大。
    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发现,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七年间,首都马尼拉每天飘入空气里的污染物增加了一倍。车辆每天喷射出两千吨污染物,这相当于空气中每天飘人的污染物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工业,特别是水泥、制糖、木材加工和化学等工业,是造成农村地区污染的主要根源。对六百六十八家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五百六十五家公司造成空气污染。装有防止空气污染装置的有二百二十四家公司,而其中只有一百三十六家的装置是够格的。
    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报告看起来令人沮丧,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政府是准备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早在一九六四年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但是只是在最近两年里全国控制污染委员会才获得它所需要的进行调查和办事的权力。被发现五年前就已造成污染环境的那些公司终于遭到罚款或被暂时关闭。此外,还颁布了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它规定:在离首都马尼拉五十公里以内不准建立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工厂。此外,还要所有矿业公司付一笔矿渣费作为造成破坏(如造成农田荒芜)的赔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