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二月十九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日食研究》,全文译载如下: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绝非其它星球可比,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它。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于自己的知识很自信。现在,他们却不能肯定,他们究竟认识了什么,还没有认识什么。天文考古学家们最近发现,太阳黑子定期地消失,原因尚不清楚。天文学家们弄清了太阳表面有一层巨大的波状物,这层波状物是当前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最令人心情不安的是,太阳物理学家们还未能发现数量充足的大概是从太阳内部的燃烧炉中喷射出来的逊原子微粒。新泽西州普林斯顿进修学院的约翰·巴卡尔说:“我们对太阳的认识比对其它任何星球的认识都多。问题是,我们所知道的看样子是错误的。”
    本月底,科学家们将有一个特殊的机会来验证他们所作的测量。二月二十六日,一次日食将使美国西北部、加拿大中部和格陵兰地区一条宽达一百七十到一百九十英里的地带陷入一片黑暗,北美其它大部分地区也可看到一次日偏食。这次日食将把二十多个研究小组,数百名业余天文学者和数千名日食爱好者吸引到发生日全食的弧形地带上来(据眼科医生说,观察日食最安全的办法是用“针孔摄影机”间接地观察。这种摄影机的“透镜”是在卡纸板上打出的一个小孔。这种透镜把太阳的影像集中在附在第一张卡纸板下面的第二张卡纸板上。)。
    日全食将为天文学家们观察太阳大气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正常情况下,太阳大气是被日面火焰掩盖着的。对太阳大气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太阳深处由物质到能源的转变和耀斑的产生。由威廉斯学院的杰伊·帕萨乔夫率领的一个小组制定了一项重大的日食研究计划,希望得到在太阳上存在化学元素的证据,从化学元素中可以详细了解到有关太阳大气上部日冕的情况。日偏食也同样具有天文价值。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哈罗德·齐林为首的一个小组将在新墨西哥州用十七部射电望远镜在太阳黑子被月亮挡住变得暗淡的时候测量太阳黑子的大小。
    看来,太阳黑子越来越令人迷惑不解。在为时十一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内,太阳黑子的数量现在好象是定期的增升和跌落。但是,据科罗拉多州博尔德高山天文台的约翰·埃迪说,在每个历史间隔期间,太阳黑子都大量消逝。树木年轮的化学成份表明,在过去的五千年里,至少有十三次——长达一个世纪——太阳黑子是不存在的。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地球总是出现极其寒冷的气候。波浪微微起伏所提供的线索:太阳的震颤也使物理学家们感到茫然。太阳表面随着波浪而微微起伏。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亨利·希尔的观测,某些波浪的起伏持续五分钟,能升高到大约二十英里,而其它一些波浪的起伏持续近一小时。太阳表面的波浪为了解太阳内部如何旋转提供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违反传统理论的现象。按照公认的原理,太阳内部的旋转要慢于太阳外部,但现在看来,太阳内部比外部旋转的还快。希尔说:“这就是说,我们原来认为,我们已了解了太阳这座发电机,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认识它。二十年的工作白费劲了。”
    研究太阳的专家再也不敢肯定,太阳是怎样燃烧的。长期以来,对太阳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中微子和在热核反应中产生的极小的基本粒子上面,太阳能大概是这种热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极其难于发现;据认为,每秒钟都有数十亿粒中微子到达地球的每一平方英寸土地上,而在这数十亿粒中微子中,绝大部分都要穿过地球。但是,中微子将和氯原子发生反应,把氯原子转变成为放射性氩气,这时,有一些中微子是可以发现的。自从一九六七年以来,国立布鲁克黑文实验所的雷蒙德·戴维斯一直在使用南达科他的一口深井里的十万加仑净化液作为氯源追踪太阳中微子。但是,他只发现了他原来预料的数量的三分之一。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可能性是,由于某种原因,中微子在飞往地球的途中转化了。或者,太阳中心的混合元素也许和太阳表面的混合元素不一样——这一情况将迫使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恒星演化理论。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数百万年来,太阳时而处于光亮周期,时而处于暗淡周期。某些权威人士甚至推测,太阳实际上完全不从核反应中得到燃料。相反,太阳的光和热可能是来自隐蔽在太阳深处的一个黑洞——一种有吸引力的空间。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对于下述一点看法是一致的:这两派当中有一派是错误的。或者是物理学家关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和中微子作用的看法错了,或者是天文学家关于太阳(和其它星球)如何演化的看法错了。解决这一分歧不管对于认识核反应,还是了解星球的生存都极为重要。目前,物理学家们正在为至少研制十一台新型中微子检波器作准备,而研究太阳的天文学家也已在作好准备,迎接明年在印度出现的地球的下一次日全食。有些美国人想在国内等着再次看到玄妙莫测的太阳为月球所遮盖,他们要等待更长的时间——一直等到二○一七年。


    《亚洲纺织月刊》说进口外国机器作样本翻版的一贯办法已不再适用,唯有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至新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本刊讯】香港《明报》一月十六日报道:
    最近访港的中国纺织代表团团长侯忠树先生,在接受《亚洲纺织月刊》的访问时,把香港和中国大陆两地的纺织工业作了很有兴趣的比较。
    他说:总的来说,香港的纺织业比较齐全。纺、织、印、染、机制衣都有。特别是制衣,近几年来在香港的发展是比较快些。现在,有些制衣厂已经在生产高级的服装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技术方面香港和国内的水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香港采取比较新的技术和设备,比国内的来得快。香港在技术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比较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比我们要变化得快,适应性比我们强。”
    该代表团的十七位成员来自中国的八个省和市,包括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员。该代表团在港逗留差不多一个月,并详尽地观察了香港的纺织和制衣业。
    《亚洲纺织月刊》在其本月份社论中分析:中国目前正在以联营企业的方式,大力发展纺织及制衣工业,同时并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以配合其“四个现代化”的运动。
    该月刊指出:对该工业而言,现代化并非一项新概念,因为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已经大力革新过国内的纱厂,不过由一九五八到一九七六年这段时期中,发展进入停顿的状态中,直至最近,中国才苏醒过来,急起直追纺织世界中的各种新发展。该月刊表示:“由于其他工业的现代化运动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纺织业必须检讨本身的进展方式。进口外国机器作样本翻版的一贯办法,已经不再适用,因为科技日新月异,抄袭已经变得不合经济原则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唯有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至新的管理方法,虽然其基本精神仍是着重自力更生。”
    该月刊称:中国的纺织业已经下定决心,要透过购买新款机器的方式,来谋求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要进口的机器包括各方面,特别是在中国比较落后的领域内。
    该月刊举出实例,透露中国最近和一间德国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一万枚棉纺锭,连同有自动落纱装置的长机架,运往南京一间纱厂安装,另外又签了一份临时性合约,购买三万枚同类的锭子,打算安装在上海。这些合同将被视作试验性质,而中国希望藉此与该机械制造厂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人造纤维生产方面,由两间法国公司设计,在东北辽阳建立的石油化工厂,将于今年三月开始试车,采用法国隆布兰公司和法国石油学会研究会提供的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合成纤维。


    【法新社台北一月三十一日电】据台湾科学理事会报道,台湾正在迅速发展从作为制造化肥的一种副产品中提取铀的技术。
    一个核能研究实验机构正在发展从磷酸中提取铀的技术。如果成功,将为台湾的核电厂提供较便宜的燃料。
    从湿磷酸中提取铀更便宜些。到一九八六年,美国将通过这种生产工艺提取二万吨铀燃料。目前,日本每年提取二百至三百吨,加拿大提取四十五吨,西班牙提取一百八十吨。法国和南朝鲜也在发展这种技术。除价格较低外,从湿磷酸中提取铀燃料还可减少环境污染。
    据初步估计,世界上的磷矿中含有约四百万吨铀。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二月二十四日报道:
    为配合水稻机械插秧之迅速普遍实施,苗栗县政府经试验一种“动力插秧机露地育苗”获得成功,并于二十三日上午在苗栗镇嘉盛里林金松农友的农田举行示范观摩,以供各地农友仿照采行,加速全面推动机械插秧。
    露地育苗的品种为台南五号、台农六十七号、高雄一百三十九号,育苗的方法包括:(1)箱式堆积保温育苗:松土育苗、松土及谷壳各半育苗。(2)箱式露地育苗:松土育苗,泥浆育苗、松土及谷壳各半育苗。其播种日期堆积保温法为二月三日、五日,露地法为二月九日。
    箱式育苗的过程顺序为将经过硫安水选种→浸种→催芽→消毒以后的稻种,播在经过采土→碎土筛土→混合肥料→敷上报纸并灌水的苗箱,然后覆土→堆积发芽→绿化硬化以后即可插秧。
    苗栗县政府农林科长林阿木表示:以往水稻机械插秧之无法迅速普遍实施,其主要原因为育苗之较为复杂困难,为采求简易可行之育苗方法,乃进行动力插秧机露地育苗的试验,结果成效良好,今后可以推广给农友仿照采行。


    【本刊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报》一月十三日刊登一篇题为《管道需要防护》的文章,摘译如下:
    油矿大概是管子的最大需用单位。例如在巴什基尔,采油设备中的地下管线总长数千公里,重量超过了一百万吨。这里通过分支管线网往产油层注油层水和废水,以维持油层压力。
    然而,废水的利用则强烈腐蚀管子和其它采油设备的内表面。
    甚至非常仔细的计算也表明,腐蚀每年“吃掉”的送到地下的金属达百分之八。管道的寿命在有些油田不超过三年。这对于生产来说太不合算。如果再加上为排除水管故障所花的费用,那就很清楚,这种管子设备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是多么的大。
    怎样来延长管道的寿命和克服腐蚀呢?巴什基尔的石油工作者在这一部门中首先开始使用以聚合物材料为基础的耐蚀涂料,来保护管子和工艺设备的内表面,以及采用现代化方法,用阻蚀剂处理废水。每年在野外条件下利用全苏管道干线敷设科研所研究出的技术,可以为七十公里长的管道的内表面涂层。从而可以将管道的寿命延长一至二倍,并大大减少故障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