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月刊一九七九年一月号刊登一篇美一大学教授范章云的谈话,题目是《现代化与我们能做些什么》,摘要如下:
    (笔者按:此文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系范章云教授一次非正式的谈话,由笔者所做札记整理出来的,错误遗漏之处当由笔者负责。)
    我已经回国过多次,今年归国的时间较长,所以有机会参观了不少的地方,其中包括云南与西藏两处,大部的时间则在南京。去南京的主要目的是与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探测与研究太阳的活动。
    中国在天文方面的研究是相当之有成就的,尤其在古天文方面,许多记载皆是异常珍贵。在天文方面,中国有自己良好的根底,将来发展起来应该容易,赶上先进国家是不成问题的。在人造卫星与控制方面中国已有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在探测器的制造和数据处理应用上则显得差些。中国若有了人造卫星与探测器,就能在通讯上,军事上与地下资源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推进。中国现代化重点应放在那里?
    中国要现代化,若是样样都要着重的话,那是既费人力又费财力。应该看清重点所在,而在几项重点上加倍努力。
    若拿中国与美国来比,在理论上差别并不很大,较差的是科技方面的。但是一定得认清楚,在科技上也不需样样都赶上去,也要捡重点来赶,否则精力被分散开来太可惜。
    中国有几方面实际上是不下于先进国家的。医药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古天文学,气候学也是如此。还有地震方面的成绩,更是别人想去学的。
    重点科技是那几样呢?第一首要,我认为是着重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应该大力开发沙漠荒地。因为光讲增产是不能弥补不足的。增产的方法不外一年来个两三次收成或是密植。怎样去开垦沙漠荒地并不是一件高能的科技,根本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国内可以来图桑这里参观学习,看他们是怎样把沙漠变良田的。
    第二个重点应该放在军事方面,这就牵涉到核子能物理,太空物理……各样科学了。
    第三项重点是放在材料科学上。这是我认为加紧赶上轻重工业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赶,而且要快赶。先进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也最多,中国必须两步当一步地走。
    就我几次回国的观察,材料确实是缺乏的,因之,各城各市、各县各社,都在加紧赶。由于没有统一的计划,做出来的东西常不一致,这厂做出的东西那厂就不能用,而质量也会跟着不够条件。解决材料问题,增加质量,订出统一办法,许多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除了着重于重点科技之外,有几种事情在朝现代化方向走时需要注意一下。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继续注意观念问题同精神问题。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家,甚么东西都在天天翻新,不然就会给人家淘汰。成千成万的人都在想发明新的东西来赚钱。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向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看齐,不能从个人的利益上着想。我们不能忘记促进人民迈向现代化的目的在于要有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以这个来做大前提。一点少量的物质刺激我不反对,却不赞成老用物质刺激鼓励人民。
    再者,我注意到一般人仍缺乏革新的精神。举个例来说:大家都觉得老牌货才是好货,这种态度有欠正确,同时也阻碍了前进心理。
    另外一定要认清不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仪器固然是要具革命性的,但是同时也要了解,一个好仪器不一定能做出好实验,得要有一个好题目,而有了好题目也不应该非买一个外国出的好仪器不成。我赞成尽量利用中国自己已有的。如果做实验的人发觉仪器不好,应该反映上去,想法加以改良,不能马上认为这不如外国的好。
    中国派留学生出国是一项促成早日达到现代化的良策。将来他们学成归国会起相当大的作用的。但我不赞成太年轻的人去念学位,那可以说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得不偿失。我赞成派些专门对某部门有研究的人来做一两年的专门研究,如此回去之后更加能起领导作用。留学生来研究时也不应只闭门读书与外界断绝来往。华裔知识分子能出些甚么力量?
    至于谈到有关华裔知识分子回国或是能出些甚么力量时,我想当今最重要的是双方面都需要先认清一下现实问题。
    在海外的华裔知识分子为数实不少,以我的观察,死硬反对中国的实在不多,大部份的人还是友善的,希望中国变强大的。
    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美国,生活习惯在刚回国时都不是顶习惯的。我了解,也知道许多人有回去的心意,愿意回去做短时间的工作,暑假或是寒假,一月或长至三月。现在基本上我赞成短期回去讲学、工作或服务。国内也一定要有一套通盘完整的计划,不能说来了一位知名学者就成天要求他到处见人,到处巡回讲演,这样太不能充分利用他的知识了。我觉得应该设立集中讲习,学生在固定的地方听课或甚至参加实验。再有一件事,也是我的体验。我希望中国要放得更为轻松些。比如说,我很想跟年轻人同住在宿舍里,随时随地与他们接触,不要划分我是学者他们是学生的界限,这样,我就被客气地拒绝了。讲的人与学的人,若能在生活上打成一片,才会发挥出最高的效能。
    另外有一种善待海外知识分子,尤其“学者”的观念也得改一改。有一次我参观电脑室,进去是应该脱鞋的,但是当我要脱鞋时他们却客气地说不要脱不要脱。这么一来,在我看来,他们做事的态度就变成马虎了。
    同中国方面一同做的研究,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所做出的结果,写出的论文,我觉得不必要写到外国的杂志上,应当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中国杂志在世界上的名誉,更可增加年青人对研究的兴趣。我很希望回国工作做研究的朋友们认清同做到这一点。


    【美联社纽约一月三日电】一度不过是外科医生的梦想的断肢再植,是现代医学中达到成熟期的一种手术了——一名十一岁的女孩子的断腿本周再植一事反映了这个事实。
    但是医生们对于伊丽莎白·麦克法丁的手术只持谨慎的乐观态度。麦克法丁星期日在火车前跌倒时一条腿被轧断后,在六个小时的手术中再植了。
    虽然外科医生们在手指、手和胳臂再植方面已取得很多经验,但是整条腿的再接合手术则仍很少做过。
    给来自纽约州中艾斯利普的这个六年级学生做了再植手术的医生们说,可能要过好几年,他们才知道这次手术是否成功。
    第一次断肢再植手术是一九六二年做的。当时罗纳德·马尔特博士和波士顿的马萨诸塞总医院的外科医生们把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的右臂给接上了。
    医院发言人说,这个病人叫埃弗里特·诺尔斯,现在当肉类送货员,能拖曳九十公斤重的整片牛肉。
    尽管取得了这个成就,在美国,马尔特和另外十二位著名外科医生在七十年代初访问中国以前,“再植”手术仍然处于实验阶段。
    中国人做了许多这样的手术,获得成功,其中包括一起断腿再植。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外科医生哈罗德·克莱奈尔特博士说,“我们回来后决心更加努力试验。”他是作了中国之行的那些人当中的一个。
    医生们估计,今天,一年大概有一千名美国人由医生给做了再植手术,依次是断指、断手和断臂,几乎占了全部。
    这些手术是由一些外科医生小组在十几个医疗中心做的,有时手术历时二十四小时。
    十一个月以前在波士顿,塔夫茨—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们用了十七小时把李·斯廷森的轧碎了的两条腿给拼接起来了。斯廷森现在十一岁,他掉在火车底下时两条腿和骨盆被轧碎了。全部大血管都断了,他的两条腿多处骨折。
    这个男孩子住院近五个月,他的左脚不得不部分截去。他现在只能大部分时间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用支架和丁字拐能够走路和上楼梯。在做再植手术时,医生们首先把断了的血管缝接,使血流到伤部。他们接着把肌肉、腱和神经重新接合。
    在断部是整齐地截断,手术很快开始,创伤病人是孩子,其幼嫩的组织愈合较快的情况下,再植成功的机会可达百分之九十。
    医生们说,手术成功率最小的是腿的重新接合。做再植手术的外科医生们说,腿伤比臂伤愈合慢,神经必须再生长得长一些才能再生。迈克尔·马马科斯博士说,外科医生决定对伊丽莎白试做这个手术,因为她年幼,而且因为断腿保存的很好。
    他说,她的腿现在显出健康的血流的粉红色,还没有任何感染征象。


    【本刊讯】日本《科学新闻》二月二日登载一篇文章,题为《不浪费宝贵的血液——按成分冻结保存、研究制造装置》,摘译如下:
    新技术开发事业团最近宣布,经过鉴定,已研究成功“冷冻血浆制剂制造技术”。这项技术是该事业团从一九七七年三月委托大阪氧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研究的。
    这种冷冻血浆制剂的一系列制造装置是通过把血液按不同成分进行分离,使用液化氮进行冻结保存,在需要时,可以迅速大量地进行解冻输血。有关人士都希望它对解决最近严重的血液短缺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的输血疗法主要依靠把在摄氏四度条件下保存的血液,原封不动地进行输血的“全血输血”,但是,由于保存血液的有效期限为三周,所以,据说转用或废弃的“过期血液”达总采血量的约百分之七。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全血,另一方面是因为最近的输血学、血液学取得了进步。国际上广泛地推行“血液成分疗法”即只给患者输所需成分的血。我国也在逐步地从“全血输血”向“成分输血”过渡。
    据认为,成分输血不仅能够防止因输血而产生的副作用,并且从血液的有效利用这点来看,也将越来越成为今后的重要输血疗法,在这种卓越的疗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血液成分分离调整后在短期内必须用完的这种保存上的问题。从这点来考虑,可以半永久性地保存冷冻血浆制剂的制造技术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
    大阪氧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国立福冈中央医院协作,发明了这种新技术。制造装置是由效率良好的系统化了的几种机械群构成的。这些机械可以冻结成分分离的红血球、血小板等并能进行解冻处理。
    整个装置是由冻结处理工序、贮藏、输送工序、解冻处理工序等三道工序组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