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14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西德《明镜》周刊第四十三期(十月二十二日出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向西方开放》,摘译如下:
    现在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位中国统治者到欧洲大陆的另一端来进行访问,一个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统治者第一次周游德国。
    虽然联邦总理施密特考虑到莫斯科这个缓和伙伴而让人强调说:“我们不想把华的这次访问搞成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然而这次访问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自从毛和周三年前去世以来,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比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向西方开放。中国自此之后已经发生了如此迅速而又彻底的变化,这是以往在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所不曾有过的。
    在毛去世一个月之后,反对“四人帮”的浪潮开始席卷起来。
    从那时候起,沸腾的、滚滚向前的、暴乱着的中国一下子变得温和起来了,变得亲切而富有人情味了。
    整个中国在十二年来第一次提了工资之后,沉醉于对堆积如山的水果和蔬菜的消费之中,在人行道和摆得满满的店铺里堆积着这些东西,这些店铺要比例如苏联店铺里的东西多得多。
    大街上的行人也同外国旅行者打招呼了
    ——许多人借此机会来试一试自己革命前学的英语知识,或者是新从电视广播中学来的英语知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国庆的标语上这样写着。
    在商店个别橱窗前头站满了一些好看热闹的人:那里日本公司在为自己的电气产品做广告,这是受到中国政府鼓励的,政府的目的是想让它的人民了解一下外国进步的情况——而且也想以此来作为一种刺激,使人民认识到自己的落后状况。
    为了对付华所说的“夜郎自大”的弊病,他的政府正有计划地向西方开放。北京颐和园树林里的扩音器不再总是播放激昂的政治口号了,而是播放歌剧独唱曲。明年一月一日中国将有它历史上的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正在准备民法。
    负责这个国家向法治国家过渡工作的,是前北京市长彭真,他是文化革命打倒的第一批而且也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国庆的时候,他和邓的其它十一个老的追随者被选进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并且进入了政治局。
    对跃进到工业时代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把中国人民的巨大能量发挥出来为新改变的方针服务。
    本刊记者在上海遇到了一个有二十名妇女的劳动小组,她们无所事事,坐在自己的工作台旁边:原料供应出了问题。“或许明天”能够再送来材料,才能再干活,“我们的制度还不允许”去干另外的活计。厂长这样向我们说。她们也不能回家。
    事实的真相得按照领导的许诺来检查,领导所许下的诺言是:尽快地帮助每个中国人能过上一种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不是遥远未来的虚无飘渺的笼统东西。
    但是作为引爆材料的快速援助,只有从西方才能得到,按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一蹶不振的欧洲提供援助的马歇尔计划模式,中国人今天要象德国当年那样用美国的贷款创造出一个经济上的奇迹来。
    虽然要做一笔大得无边际的中国生意的美梦,在此期间对西方大公司负责人来说已经破灭了:今年年初北京不得不调整它原来订得过高的目标。但是北京领导用来调整“四个现代化”时间表的那种坦率精神——同时并不放弃目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计划中原来看来是不可行的那些东西,在此期间专家们却认为从技术上看来是可以做到的了。
    就是连许多警告的声音,说什么中国从西方借去的巨额贷款和购买的大批货物到头来很可能根本就付不出款来,现在也变得小了。
    汉堡亚洲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吕迪格尔
    ·马赫茨基根据修改了的计划已经计算出来,中国的进口将从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七十二亿马克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三百一十七亿马克。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将由一百七十亿马克增加到四百四十亿马克。
    中国打算用原料来支付(矿产品、煤和石油),但也将越来越多地用简单的机器支付
    ——这些机器在工业国家生产现在已经成本太高了。
    副总理谷牧说,中国不久将要加入世界银行,并且也不拒绝这个银行提供的贷款。现在已经有了一项法律来处理外国的投资问题。


    问:不过,郑君里的《枯木逢春》虽然题材一样,但在导演处理技巧方面却很出众?
    答:这点我同意。
    问:你们看过的其他影片又怎样呢?例如一九五七年陈西禾导演巴金的《家》,听说不错呢?
    答:积·莱特在《电影》一书中把《家》说成只是部哭哭啼啼的影片,演员和摄影师把持一切,导演毫无风格。这种低估我完全不同意,反而我认为《家》是五十年代导演得最有风格的影片。导演控制得宜,因为他明显地以象征手法来节制及隔离故事中过份滥情之处,片中摄影机的运用和构图都令人印象深刻,对整个温情故事作出一种冷静的政治分析,这是我看过最杰出的中国电影之一。
    问:名导演金山一九五九年导演的《风暴》怎样?该片描写二十年代反英反美的汉口大罢工,在香港绝不能上演。积·莱特对该片亦很赞赏?
    答:我并不觉得该片太出色。正如《林则徐》一样,该片对人物的刻划亦缺乏深度,而且金山演的施洋律师和那种对当时政治情况的理解就不象二十年代的人物,而象五十年代的。这部片的英雄人物还是中国电影的老套——双目炯炯,无所不知的高大英雄形像。《风暴》亦正如《松花江上》,很受苏联影片影响。不过《风暴》还是一部有独特之处的电影,金山确是值得留意的导演。
    问:谢铁骊在《早春二月》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在六一年的处女作,是改编自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成绩又如何呢?
    答:《暴风骤雨》是有关土改运动的。而且是我们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对心理刻划最为成功的一部。题材和人物虽然都很常见,但编导对他们心理刻划却极有深度,绝非肤浅的分为好人坏人,该片就是对反对土改的人物亦有同情描写的一面。这方面,编导比同类影片的眼界高出很多。这是一部很成熟、很突出的影片。
    问:怪不得他第二部影片《早春二月》拍得那么好,很不幸,这样优秀的导演给政治运动禁压了十多年,他的最新作品《大河奔流》你看了没有?
    答:这部三个多小时的制作已经无复当年谢铁骊处理人物的细腻敏锐和勇气。电影工作者实在很难摆脱文革十一年的政治阴影,而立刻回到五、六十年代比较大胆创作的传统。况且不少导演在过去十多年的工作量都很少,年纪又大了。年青的一代没有受过好的训练,过去十多年他们甚至没有看过文革前那些较佳的作品,这个现象在其他的国家中实在少有。中国最近大规模放映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影片,便是希望电影工作者和观众重新接触过去的传统,提高现时电影文化的水准。
    问:谢晋一九六四导演的《舞台姊妹》很不错?
    答:啊,那是一部极好的影片!故事和人物其实都并非新鲜,但编导在角色心理的刻划上却极之成熟和有深度,尤其对妹妹那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并无流于一面倒的肤浅,这是该片出众之处。
    问:你可否对今次看过的影片来个总结呢?
    答:我认为三部解放前的影片都很重要。使我们明白当时的制作环境、潮流风格及它们反映的社会。《龙须沟》给我的印象深刻尤其是描写解放前的那部分——贫苦人家住在北京一条臭水沟旁边的杂院内的情况。陶金的《十五贯》是一部颇为出色的戏曲片,《李时珍》是部严谨而品质高贵的影片。《家》表现了成熟优美的艺术手法,隔离了情节剧的过分滥情。我很喜欢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尤其是演林老板的谢添。谢添的《洪湖赤卫队》实在是部不错的现代歌唱片,鲁韧导演的《李双双》则是最成功的中国女权电影,内容带起很真实又很有趣的两性问题,喜剧效果很出色。我亦喜欢《早春二月》特出的风格,改编自畅销小说《红岩》的影片《烈火中的永生》(水华导演)亦很出色,尤其是主角赵丹,他扮演一名共产党员的小组领袖,受到国民党的拘捕迫害。赵丹的表现充满尊严和深度,令影片生色不少。
    问:在北京碰到电影界的人士吗?
    答:我们因为要利用时间看片,所以会见的人不多。而且见面亦没有怎样深谈。我们见到张骏祥,刚从医院施手术出来,身体很虚弱,我们理解到中国电影事业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年老而当权的导演,经历过那十多年的政治压迫,没有精力再创新了。电影创作灵感不象水龙头,可以长期关着。
    问:那么年青的导演又怎样呢?一扭开又会有水来吗?
    答:他们没有年青导演,这又是个严重问题。我们在广州碰到王为一和陶金,王为一年纪不小,但精力还很充沛。陶金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样子。他说了很多国民党时代电影检查的笑话。
    在我最近观看中国影片的经验之中,我认为中国电影拥有很丰富的传统,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和学习。中国电影界亦有很多出色的编导、演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应该得到西方电影历史学者的重视,但到现时为止,西方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仍然很缺乏而且并不深入。我认为应该立刻改变这个情况了。因为丰富的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应该占有一个重要地位的。(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