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1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七月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果树、蔬菜的砂栽培法》,摘要如下:
    如果有人说,“你每天吃的西红柿和蔬菜是在工厂生产的”,大概会有很多人笑着说:“有那样的事?”然而,在无人管理商店的铺面上摆着的一部分西红柿和蔬菜确实是采用工业生产方式、有计划地生产出来的。那是不用土而用砂栽培的一种所谓砂栽培系统的独特方法。
    更值得重视的是,研制这一系统和利用这一系统进行实际生产的是大型电线工厂住友电气工业公司。农场就在横滨制作所里面。采用独特砂栽培系统的温室整齐地排列在这个工厂的一角,大约六千六百平方米的地方。
    试验研究总部砂栽培研究室担负着这个系统的研究和果树、蔬菜的生产工作。据研究室主任说:“这项事业是从北川一荣顾问担任总经理时代开始提出的,其开端是作为实业家想对国民关心的粮食问题作出些贡献,为此,他考虑在历来的生产率低的农业技术中全面采用工业生产技术,尽快地提高生产力。碰巧北川先生又看到同班同学九州大学的福岛荣二先生对迄今为止的农业技术常识进行改革的砂栽培系统试验成果,于是就想把它工业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花费了七年的时间。但是,按工业水平进行砂栽培系统的技术研究并且把这项栽培技术运用到正式生产事业中去,还需要作一番努力。”
    可是,当我们看到温室里光泽鲜艳的西红柿和即将收获的甜瓜一行行排列着,以及郁郁葱葱的一片蔬菜的时候,就会切实感到这种砂栽培系统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这个所谓砂栽培系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十六、七年前,在九州大学农学部内创建了植物环境控制试验室,由福岛荣二和岸本博二在试验室内共同研究有关试验用植物培植法,这就是开端。后来,这个试验室又发展成为九州大学生物环境调节中心,现在,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研究设施。对这两个人来说,虽然能够控制温度、湿度、风速、日照等环境因素,但栽培用的土怎么办,却成了大问题。就是说,用普通的土壤很难完成具有再现性的试验。在摸索适合于试验目的用土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可以单独用砂来栽培,把必要的营养成分制成水溶液从外部加到砂里。
    而且,还发现不必象水栽培法那样特别施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例如镁、钙、锰等,在砂里生长的植物根系就自行从砂和水中摄取这些元素。只施用肥料三要素氮、磷、钾成分就可以了。不用说,用天然砂当然可以。
    象这样的事情,就把过去“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物就不能发育成长”、“不施用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料不能培育出良好的作物”等农业常识完全被推翻了。
    据说地上部的枝叶和果实的生育情况,完全依赖于根系的健全发育和高度的生长活力,在砂里栽培,根系可以象头发那样繁茂,厚密、健康成簇地生长起来。因此,据说用砂栽培法生产的甜瓜和西红柿不但比一般栽培的生长健壮,而且糖分含量高出百分之十左右,博得消费者的欢迎。
    以上这些,完全是依靠着砂特有的优越的物理特性。由于砂的细小粒子间有很多空隙,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通气性、透水性,还能增强根部对肥料营养成分的扩散力和供氧能力。
    实际上,砂栽培系统非常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栽培池和栽培钵,只要隔一定时间灌施少量肥料。因此,也不必要象水栽培法那样把含有营养成分的水循环流放,不需要安装大规模的循环泵和管道等设备。以甜瓜为例,每株栽植在深五厘米,长五十厘米,宽三十五厘米左右木柜的砂床里,砂床距地面高约十厘米。然后,于砂表面放置直径二毫米的细塑料导管,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导管的尖端供给含有养分的水。这样的砂床在塑料温室里排列着许多行。若与一般温室园艺设施比较起来,看上去非常土气。若将砂栽培系统的特点和其它栽培法加以比较,砂栽培有以下优点。
    如与过去传统的土壤栽培作比较:(一)可以连作,不需要土壤更新。(二)施肥、灌水等可以实行自动化管理。(三)容易引进机械化作业。(四)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五)所需水肥量少。(六)比过去的农业作业干净。(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如与使用园艺设施的水栽培法比较,有下面一些优点:(一)不需要施用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降低肥料费用。(二)因不需要特殊的栽培池和水循环装置等,因此管理设施简单。(三)投入资金比较少。(四)不需任何循环方式,而且,因各个砂床单独放置,可以减少病害蔓延。(五)面积利用率高。(六)对温度变化等的缓冲力强。
    现在,砂栽培研究室,正在与生产作业的同时进行尽可能减少需要控制的因素并能准确控制的试验。也正在研究测量砂与土壤水分和氧气浓度状态的各种仪器。


    【美联社墨尔本九月五日电】首次到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代表团,本星期在墨尔本大学考察太阳能的研究工作。这个代表团由九位科学家组成。
    北京新技术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说,中国的海上航行已使用太阳能电池。他说:“用太阳能和原子能发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我不能说将来那一种能量比较好些。”
    这个代表团将在澳大利亚逗留三星期。
    【法新社墨尔本九月五日电】一批澳大利亚公司正在与北京矿冶学院合作,发展一种冶金工序。与北京矿冶学院的合作,涉及一种新的未经证实的冶金工序,并且是澳大利亚私营公司首次把一个实验室构思售予中国。


    【法新社北京九月一日电】外交人士在这里说,流亡中国几代人的最后一批俄国侨民即将离开这里。
    自从毛泽东主席去世、中国对外国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以来,许多外侨要求发给离开中国的签证。他们已同几个西方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联系。同一些人士说,几十名俄国人将在今后几个月内到那里去,但是没有细谈。
    自从政局安定以来,这些俄国人纷纷向中国当局提出出境要求,他们在过去的年月里几乎都加入中国籍。负责处理俄国人提出的移民要求的一个西方国家的领事代表说,由于他们已同中国人通婚和普遍同他们混合在一起,所以问题就复杂了。


    【本刊讯】意大利《世界》杂志九月二十日一期(提前出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近在咫尺》,摘要如下:
    “中国是认真的,急于要实现真正的跃进。这一次不能失败。因此,需要政治上的休战,需要同西方合作。华国锋总理大张旗鼓的访问巴尔干国家和伊朗就证明了这一点。”以上这些就是外交部分析家们对中国这个病例所做出的大致的诊断。同通常的做法一样,外贸部紧跟着开出了药方:“中国需要一切,或者差不多是一切,西方可以向她提供一切,她需要提供一切。”结果是,步伐加快了。在一年之内,将有三十个中国代表团前来意大利访问。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菲亚特、蒙特爱迪生公司、工业复兴公司、意大利航空公司、国家碳化氢公司、联合的或有吸引力的部门、大银行和信贷机构。
    一直到去年为止,同外贸部的匆忙相反,外交部是相当谨慎的。外交部的智囊和分析家们是更政治化的,因此也是更多地注意问题的全局的,他们同共同体各国外交部一致地提出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一)中国有过跃进,在红卫兵的文化革命之后,落入了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思想意识牢笼”之中,使得国际贸易降到了进行一点交换的水平。这样的危险已经消除了吗?华国锋转折真的是不可逆转的吗?(二)中国的开放不会对目前的国际均势产生消极影响吗?不会对已经如此微妙的苏美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吗?不会对欧洲缓和、欧洲同苏联的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吗?
    分析是福拉尼访问北京后于去年七月开始的。上千份文件、外交报告、内部情报、共同体各国外交部部长和政治司司长定期会议的摘要、同中国代表团会晤的摘要送进了电子计算机,所有这一切在华国锋访问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伊朗后重新进行了审定。
    已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华政策基础文件之一的意大利外交部的这一分析,也对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之后所能发展的整个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它否认中国要利用南斯拉夫作为杠杆来向西方开放,也就是说把南斯拉夫当作一个中间人和过滤器。中国将同南斯拉夫大量交流,利用南斯拉夫在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信誉(贷款和政治上的信誉)。但是,中国不准备让南斯拉夫独占,这也是因为,中国相信多国的合作,特别是象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形成为一个组织时。


    【法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记者:德隆)官方的《人民日报》今天第一次提到人们对北京的生活费用上涨“感到发愁”,并提到首都人民面临的供应问题。
    党报在很显著的地位刊登了北京两名读者的信,要求“有关负责同志”听听“群众”的呼声,制止食物价格——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上涨,特别是冬天快到了。
    读者赵健和柳文提到的物价说明,同往年相比,西红柿和葡萄的价格涨了一倍多,北京人常吃的扁豆和黄瓜的价格猛涨。
    这封信说,“更叫人着急的是,近来,菜特少,常常贵也难买到”。这说明相比之下,北京大多数居民收入很低。
    观察家们认为,刊登这封读者来信时虽然没有发表社评,但是发表这封信本身似乎就是对负责首都供应工作的官员的批评。
    这封信的作者实际上认为物价上涨的责任在市商业部门,并要求它干预。
    观察家们注意到,这封信没有抱怨中国存在着通货膨胀。这两个读者指出,“四人帮”垮台以后,中国其它一些城市“变化很大”,言外之意是把北京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四人帮”的影响。
    同这一抗议相呼应的是,首都的中国居民往往抱怨非定量供应的商品很难买到。北京现在定量供应的食物有:粮食、肉、蛋和糖。


    【法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新任苏联驻中国大使谢尔巴科夫,在他的前任离开中国三个多月后,今天到北京就任。
    作为中国“头号敌人”的驻北京使节谢尔巴科夫,将负责在正式场合每当莫斯科的所谓“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受到批评时,向东方集团代表发出退场的信号以示抗议。谢尔巴科夫的前任托尔斯季科夫是六月十日离开北京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