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8日参考消息 第3版

    【国际交流署华盛顿八月四日电】题目:《有关不结盟会议的一些社论》,《不结盟运动增强了对苏联的警惕性》。
    在评价最近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会议时,美国报纸指出,不结盟国家正开始用它们长期以来衡量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苏联的行动,它们似乎特别担心苏联和古巴在非洲的行动
    。
    《洛杉矶时报》指出,“不结盟”这个名词一向是一个不恰当的名词。不结盟国家“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攻击,但同时却没有对苏联的动机和行动进行严格的探讨。”
    《洛杉矶时报》说,古巴对非洲的干涉在贝尔格莱德受到质问,这“表明有了某些进展。尽管如此,明年的会议仍然计划在哈瓦那召开的决定却令人感到失望。”
    该报继续说:“如果认为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所出现的反对古巴的对立情绪将会使哈瓦那和莫斯科有所踌躇,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古巴外交部长佩奥利发表的挑战性的讲话则并不鼓励人们抱有这种希望。他在讲话中直截了当地劝告其他国家仿效古巴并向莫斯科靠拢。
    “看来最根本的问题是,尽管不结盟国家对古巴和苏联在非洲的行动日益感到忧虑,但是大部分‘不结盟’国家却仍然接受了这样一种荒谬的逻辑,即一个国家可以成为苏联的一个十足的军事盟国而不违反这个俱乐部的章程。”
    《底特律新闻》说,最近有两件事表明不结盟国家对苏联和古巴在非洲干涉的担心日益增长:第一,尼日利亚领导人奥巴桑乔在喀土穆召开的非统组织会议上警告苏联人,呆在非洲的时间“不要超过欢迎他们的时间”;第二,铁托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要求不结盟国家不要让他们之间的争端变成东西方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底特律新闻》说:“铁托要求不结盟国家寻求有效措施‘和平地、民主地’解决它们的争端,以避免强迫它们接受那种新形式的殖民势力、依附于集团以及外国的影响和控制”。换句话说,铁托要非洲人不去要求外界帮助它们结束内部争吵。
    铁托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苏联的人,知道苏联可能会利用任何借口来保持它在非洲和其他驻有它的军事力量的不结盟国家内的利益。所以他的警告(这是紧接着尼日利亚军事政府领导人奥巴桑乔发表讲话之后提出的)应当得到受苏联拉拢的其他非洲领导人的信任。
    “这些警告应使那些非洲领导人对要求和接受苏联邦助的后果持警惕态度。但是如果非洲人还能找到某些办法,把四万名古巴军队以及现在在那里服务的苏联军事顾问从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以及其他非洲国家驱逐出去的话,那就更令人放心了。”


    【美联社曼谷四日电】柬埔寨星期六说,越南旧王都顺化的士兵和居民曾举行示威,反对征兵和缺粮。
    金边电台的一项广播说,“越南人民反政府的情绪越来越高涨”。
    【路透社曼谷五日电】柬埔寨今天广播一名被俘越南士兵的招供。招供说,越南北部的一些人民和军队曾于六月举行示威,抗议粮食短缺。(法新社报道,许多示威者被捕。)
    金边电台说,这个招供是由第九师的下士黎文南作出。黎文南是在七月二十四日在柴桢省被柬埔寨军队俘获。黎文南现年十八岁,他供称,越南自一九七五年以来就缺粮,特别是今年,人民更要挨饿。他们只得吃糠和一些树叶。
    【法新社曼谷五日电】一名被俘的北越士兵今天在金边电台说,害怕在柬埔寨送死和缺乏粮食使一些越南士兵逃跑。
    下士黎文南是在刚抵达前线三天后被俘的。他说,越南武装力量曾遭到惨重损失。他说,“我的一营只有三个连(不是全数的四个),从我们边境上的阵地,我们看见许多越南士兵的尸体。”他补充说,许多越南青年害怕被派往柬埔寨。
    这个越南俘虏说,在一次袭击中,他的指挥官阮文洪上尉被迫向一个拒绝越过边界的青年士兵开枪。(转载八月六日香港《文汇报》)


    【塔斯社哈瓦那八月六日电】题:声援集会
    星期六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萨罗·塔尼亚剧院举行了声援越南人民的群众集会。同世界青年联欢节代表团和越南的代表一起出席集会的有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劳尔·卡斯特罗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
    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索托致开幕词,他宣布恢复古巴声援越南委员会。索托说,古巴人民忠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他们表示无条件地支持越南人民同帝国主义者及其新的盟友——北京领导人的正义斗争。
    芬兰、苏联、日本和其他国家的青年使者发表讲话谴责北京领导人背叛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事业,背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事业,成了世界上最反动势力的盟友。


    英军占领厄立特里亚后,建立军事政府,一直到一九五二年才结束。当大战临近尾声时,厄立特里亚也与其他前属意大利殖民地一样,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在德黑兰和雅尔达会议上,苏联要胁要治理两个前属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和的黎波里利亚(即今日的利比亚),但不为列强同意;新的意大利政府则要求让其以托管方式继续治理厄立特里亚,但亦不获支持;当日的英国本来情况最为有利,但国力日下,急于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关于厄立特里亚前途的国际争论进行了整整十年,其中提出的建议不知凡几,大者包括:厄立特里亚完全独立;与埃塞俄比亚建立联邦政府;将南部基督教徒聚居的高地并入埃国,回教居民聚居的低地并给苏丹;英国托管治理等等;但都不能凑足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后,厄立特里亚的争论又转到联合国这个国际大论坛上,但前后三年,提出的议案多于一百个,仍无结论。
    这一混乱局面终于由列强间的妥协而结束,一九五○年联合国通过一个议案,决定厄立特里亚以自治身份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政府。厄立特里亚的自治权很大,有本身的宪法、本身的国会及独立的政府,埃塞俄比亚只掌握国防、外交及贸易。经两年的部署后,此一联邦终于在一九五二年九月五日生效。厄立特里亚又踏入了一个新时期。
    厄立特里亚归并入埃塞俄比亚后,埃国并不是遵循五○年联合国的规定进行统治,而是一步步地消除厄立特里亚的自治权力,令其一步一步地全然成为埃国一个部分。五二年埃国便中止了厄立特里亚的宪法,次年又废除厄立特里亚各工会,五五年取代了其总统,五六年中止厄立特里亚的议会,并规定埃塞俄比亚的国语为厄立特里亚的官方语言,五九年废除厄立特里亚的国旗。厄立特里亚的自治地位至此名存实亡。埃塞俄比亚对厄立特里亚进行直接统治。六二年,厄立特里亚正式成为埃国的第十四个省份。
    一九七四年埃国发生政变,帝国结束,内部动荡不安,但一直到今日的门格斯图政权,对厄立特里亚的基本政策依然不变,认为厄立特里亚是埃国领土的一个部分,不容分割,该地区进行的战争是埃国的内政问题,外国不得干涉。这一立场的最明显表示是在七五年二月举行的非洲团结组织外长会议上,埃国申明厄立特里亚是内政问题,不得在任何国际会议上讨论。绵廷二十年的独立战争现在再调过头来,看看厄立特里亚的分离主义背景和独立战争的发展。
    非洲列国自走上独立之途以来,最大的分离主义纠纷发生在尼日利亚的比亚法拉和苏丹南部,其次可算是厄立特里亚;若论时间之长,则厄立特里亚的独立战争却长远得多,且至今仍远未有结束之兆。比亚法拉的分离主义背景主要是经济的产物,部族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同引起利益的冲突。但厄立特里亚的分离主义却主要是历史的产物,特别是殖民主义历史的产物。在意大利统治之前,埃塞俄比亚并未在此地区建立有效的统治,也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种族、文化或经济纽带,接着下来又经过意大利的五十年殖民统治、英国的十年军事占领,整个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已有格格不入之势。厄立特里亚之交由埃国统治,又主要是列强间的妥协。分离主义之油然而生,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五十年代,厄立特里亚以自治身份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政府后,分离主义浪潮一时降低。但当埃国的蚕食步骤渐趋明显后,反抗的浪潮又起。五十年代晚期出现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的组织。六一年正式成立“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当时并明显地得到叙利亚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在大马士革还设有一个广播电台。它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厄立特里亚西面毗邻苏丹地区的回教民众,在六十年代中期它的武装活动亦在此地区进行,规模一般很小,主要集中破坏埃塞俄比亚的一些据点。进入七十年代初期,战斗规模渐扩大,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亦渐次建立据点,埃塞俄比亚则在此地区宣布军法统治,战争渐次激烈。大量难民流徙入苏丹境内。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一般的估计是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共有三千名武装游击队。此地区由于地势复杂,有利于游击战。但七一年时,埃国大举出击,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几濒于覆灭,游击队员大都缩进苏丹境内或渡红海往也门及南也门去了。其后埃国政变接连而生,内局动荡,无力远顾,分离主义武装势力又占上风。
    七十年代初期,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内部分裂,一个新组织在七二年正式产生,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关于这大分裂的背景,外界所知不多。两派虽各出版有大量刊物,但冲突观点并不明显。根据两者所提出的政治纲领,都是基于民族自决而要求独立,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但都不是朝向建立一个回教国家,而事实上在两派领导力量中都存在着基督教势力。七四年埃塞俄比亚政变后,新政权的左倾一度引起国内外的乐观估计,认为此地区的独立战争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但后来的发展并不如所料,埃国强硬一如往昔,于是两派在升级的战事中携手合作,七五年,两派并共同宣称他们所追求的是全面独立,不会接受地方自治的解决方案。两派态度的转向强硬无疑与战场上的优势有很大关系。去年十月,两派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会议后发表声明,宣布寻求两派的统一。但至今仍未见实现。(三)


    【美联社吉隆坡八月二日电】亚洲九国今天签订一项协议,建立亚洲和太平洋农业统一发展中心。
    签署这项协议的有孟加拉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和越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