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31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七月二十八日刊登了该报特派记者伯恩自贝尔格莱德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铁托试图阻止不结盟国家的冲突》;《古巴的“解放”冒险活动使第三世界与会国烦恼》,摘要如下:
    南斯拉夫正试图阻止不结盟运动今后的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搞垮这个运动业已脆弱的团结。它已具体建议成立一支第三世界特遣队来调解不结盟成员国之间的争执。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不让非成员国或大国有机会对不结盟国家间的冲突进行任何干涉。
    迄今为止不结盟国家没有作为一个运动而进行干予,这便为醉心于势力范围的超级大国或那些“有利害关系的”前殖民强国敞开了道路。不结盟成员国之间
    爆发的一些激烈的双边争吵使东边国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此次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上提出的这一新建议具有紧迫的意义。
    这项计划规定建立一支起调解作用的特遣队,如果成员国之间爆发冲突,这支特遣队就立即采取行动。将由不结盟运动现有的二十五国协调局发起此种行动,协调局可以自动地发起行动,或者应三分之一的成员国的要求而发起行动。
    还有一点建议,就是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同卷人到可能让成武装对抗的分岐之中的各方进行更紧迫的谈判
    首先提出这种想法的铁托总统对古巴在非洲的作用已经表示严重忧虑,他认为这种作用是有害于不结盟运动的。
    【本刊讯】英国《太晤士报》七月二十八日刊登特里维桑
 七月二十八日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古巴辩解说出兵非洲有理》,摘要如下:
    尽管存在着一种危险,即下次不结盟最高级会议如果在古巴举行的话,可能受到大约三十个成员国的抵制,但是这里的大多数代表仍然希望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出现正式分裂的前景。
    因此,估计外长会议将要通过的决议会掩饰这一运动陷于深刻分裂和分岐已大到无法弥补程度的事实。
    以南斯拉夫为首的温和派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种想法上面,即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到召开哈瓦那最高级会议之前,可能发生许多事情,而到明年的时候,不结盟运动也许可以把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


    【美联社喀土穆七月二十六日电】尼迈里总统说,在苏丹人口最密地区,暴雨和洪水使得大约五十万人无家可归。尼迈里在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中部的吉齐拉省,由于下大雨和随后的洪水暴发,有一百个村庄被全部摧毁,一百二十个村庄遭破坏,使得十万个家庭流离失所。
    尼迈里说,这次大雨还把准备在八月初耕种的二百二十万亩可耕地毁坏了一百五十万亩。估计为三十七厘米的降雨量还毁坏了苏丹人口最密的省吉齐拉省的市中心政府机关和三百所学校。上周苏丹的绝大多数地方都下了大雨,冲掉了苏丹港口上的水利工程(这个港口是苏丹通往红海的唯一港口),使得它的十七万居民五天没有水用。部队的运水船正从距这个城市以北二十英里的一个水库把水抽到这个城市里来。
    尼迈里向全国发出呼吁,要求提供邦助来救济被水灾破坏的地区。他说,吉齐拉省死了一些人,但他没有透露任何数字。
    尼迈里宣布成立一个以副总统埃比勒·伊尔为首的国家救济委员会。他还给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打电报要求给予紧急援助。尼迈里对他也要求提供援助的外国大使们说,粮食储备已被冲毁,并需要提供紧急医疗。


    【路透社新德里七月十八日电】印度总理德赛关心印度节育计划缓慢会危及经济发展的努力。
    他一月内一连写两信给各省负责人称,节育并未有获得成功所需的热烈的拥护。
    印度人口已达六亿二千五百万人,但降减出生率目标后退了几年。两个月前德赛在信中警告称,如果节育计划不能达成,则对省百分之八的经济援助会停止。(原载香港《快报》)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七月二十七日以《印度人口增长迅速》为题报边:
    据印度登记局上月发表的数字显示,印度人口每年约增百分之二,已于一九七七年底达到六亿二千五百八十万的惊人数字。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这个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国家,人口将于本世纪末打破十亿大关。
    届时,为了提供足够粮食给这众多的人口,印度就要生产超过二亿吨的谷物。
    尽管印度的谷物产量持续增长,从一九四七年的五千万吨增至今年的大约一亿二千五百万吨,但二亿吨的数字,对收成要望天打卦的印度农民来说,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数字。
    自从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的决策者们一直被人口问题所困扰。当局曾施行各种措施,但是,纵使是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在掌政时推行的强迫绝育,也未能抑制这个增长趋势——仅是今年,人口已增加了一千三百万。
    在印度,孩子被视为“上帝的礼物”的思想,在人们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看来,要抑制爆炸性的人口增长,除非是杜绝这种思想,否则无法可施。一名以社会问题为小说题材的印度教小说家更嘲笑政府,这样写道:“如果问我,迄今为止,印度经济中唯一显示着持续进展的方面,就是人口。”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五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阿拉伯式离婚》,转载如下:
    有些人说,阿拉伯世界的男人是最“幸福”的。理由是:在大多数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提高,至少在婚姻关系方面,法律已保障夫妻处于平等地位,离婚法也使女性在婚姻破裂时能较为有利,如可以取得赡养费和子女的教养权等;但在阿拉伯世界,不少地方的男性,至今仍维持优越的地位。
    在传统的阿拉伯社会,由于丈夫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他们能取得家庭经济的控制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家之主;妻子往往会被视为家庭内的“次等民族”,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因此,长期以来,一夫多妻制在阿拉伯世界十分盛行;而丈夫也可以随时休弃自己的妻子,另娶他人。
    目前,这些传统习惯,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仍然遗留下来。例如,在埃及和苏丹,做丈夫的要是想和妻子离婚,他只需在一位证人面前向妻子连说三次“我要离弃你”,双方的婚姻关系便算终结,女方甚至不能取回她出嫁时的嫁妆,更遑论什么赡养费和子女教养权了。但做妻子的若果主动提出离婚,而她的丈夫不同意时,她便只能向法庭提出申请。这时,她需要提出足够的事实,证明这段婚姻不可能再维持下去。这包括丈夫虐待、丈夫患不治之症或性无能,丈夫犯法服重刑或长期离家不返和不赡养等等。另外,她还需要找到证人来证明她所言属实。而在当地传统观念上,男性离婚及另娶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女子主动提出离婚,则会被视为耻辱,大多数人都不愿为她作证。临到双方对簿公坐时,法官(几乎全是男性)大多同情男方。所以,这种离婚案,往往一拖便是几年,女方很难“脱身”。
    一般来说,离婚较多在城市发生。在埃及,开罗一地的离婚事件便占全国离婚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四,且城市离婚案较多由女方提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妇女的文化程度较高,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大,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已有所削弱,而且她们也有能力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对法律也有所认识,故较敢于和丈夫对簿公堂。
    在农村,阿拉伯妇女其实也分担着不少农务。但在观念上,她们仍相信自己是丈夫的附属品,就算丈夫真的很不负责,她们也较难有勇气提出离弃。相反的,她们大都害怕丈夫把她们离弃,为了“束缚”丈夫,不少妇女采取消极的方法——尽量多生育,使丈夫难以找寻另一位女性来为他管教众多孩子而不敢离弃她。
    近几年来,不少阿拉伯国家的政府都注意到由于两性不平等所带来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意味着需要把妇女的劳动力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同时,有计划的生育,才能合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种种,首先都必需提高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
    在埃及,萨达特总统和夫人耶娴便正在努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离婚法。萨达特曾在国会提出设立基金来援助申请离婚的妇女;耶娴也呼吁在法律方面作出改革,保障离婚妇女能获得养育孩子的权力。但由于社会上“大男人主义”的习惯势力仍然十分庞大,新法律目前仍在争论中。
    在苏丹,尼迈里总统也很积极地寻求改革的方法。苏丹男士以多妻为荣,尼迈里则以身作则,实行“一妻主义”,希望能为国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他任命了从事妇女权利运动的花地马女士为社会事务部长,希望能逐渐改变社会上现存的陋习。
    但另一方面,某些阿拉伯国家在近几年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离婚趋势。在一些新兴石油输出国家中,某些年青妇女竟然把婚姻作为赚钱的手段。例如,在科威特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地,男方只要愿意及能够付出一笔可观的聘金,便可以很容易地赢得美人归。但这些新娘子在除下嫁衣后不久,便嚷着离婚。那些新郎大多是石油业新贵,他们要忙于业务,大多数都希望把问题尽快解决而愿意付出一笔可观的赡养费,就当是做了一宗赔本生意。
    据统计,在科威特近几年的离婚案中,有很大的数目是属于这类型性质的,要求离婚的妇女从认识、结婚到离婚,竟然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所谓“妇人银行”,存钱的顾客,竟都是一些曾有多次离婚经验的“新富婆”。在这种离婚案中,男女主角可能都说不上是什么受害者,最可怜的倒是那些不幸被卷入这场“买卖”的下一代。据说,某些女主角甚至把腹中块肉作为讨论赡养费的本钱!
    从表面看来,这些妇女似乎在婚姻关系上取得了平等地位,而在事实上,这不过是把女性作为商品的另一种买卖婚姻罢了——在阿拉伯传统社会,一些父母把女儿下嫁给有钱人家而获取优厚的聘礼;现在,某些女子却把自己作为商品,分期地卖给不同的男人。这种现象过去只在西方社会出现,现时竟然也传播到一些新兴的国家来了。这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极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