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1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说科学家们认为,人不是可以活一百岁,而是四百岁,甚至更长
    【本刊讯】苏联《苏维埃俄罗斯报》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日刊登该报记者与苏青春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苏哈列勃斯基的一篇谈话,题为《从年轻时起就注意长寿》,摘要如下:
    ——先提一个问题,青春学的意思是什么?从词的构成来看,这是有关青春的科学。
    ——说得确切些,是关于如何延长人的青春以及一般说来如何延长人积极生活和活动的时间的科学。
    其实,实质不在于名称,而在于近年来形成的对人的寿命问题采取的一种崭新的态度。关于生命可能的、自然形成的,或者,我们所说的“种的”界限的认识,早就得到确认。鸟类,例如金丝雀,寿命是六、七年。至于人,大自然“允准”的是大概一百岁。当然有例外。许多人提前衰老,也有幸运的例外——长寿者。直到前不久,一般认为人的平均寿命应是一百岁左右。
    但是,现在科学推翻了这种意见。
    ——这就是说,老年的界限往后移了,哪怕是从理论上说是如此?
    ——我不想耸人听闻,因为这是科学,事关尚待科学予以解决的极其复杂艰深的问题,但是,我所说的年岁,说真的,显然会使许多人为之惊叹:科学家们认为,人不是可以活一百岁,而是四百岁,甚至更长!
    国际青春学协会最近召开了一次讨论“人为地延长人的‘种的’寿命”问题的会议,我国学者也参加了。会议得出了有利上述观点的令人信服的结论。会议致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呼吁书说:“……我们现在应该勇敢地承认,只是由于我们学术上的无知,衰老才使人在活到六十至八十岁时就死去。我们忽略了使人多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可能性,现在这使我们负有义务,加紧工作。”正是这样一种态度确定了科学的新的方向——向青春学迈进。
    ——请你泛泛地谈一谈,当代有哪些科学成就和发现使人得以对我们机体的可能性的看法发生如此激烈的变化,还有,新科学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任务的。
    ——首先是遗传学方面的成就使我们得以断定,人的机体的生物、生理和心理的成变能力,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此外,科学家们确信,今后,有效地影响衰老过程,形象地说,影响生物“钟”机制的可能性就会变为现实,这种机制是大自然从每一个生物诞生时就确定了一定期限的。
    这里说的是确定寿命的一些内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记录”了这一期限的遗传密码。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理学的最新发现给人以希望,我们可以使机体的遗传程序发生有利的变化。
    一门十分重要的科学——免疫学也揭示了光辉的前景。现在搞清楚了,机体的免疫系统远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产生了免疫技术这样的学科,其任务是研制对我们的保护系统施加有益影响的手段,寻找使这一系统臻于完善的途径,最终还有寻找延长人积极的生命活动时期的途径。
    ——如何正确理解“人为地推延衰老期”?“人为地”作何解?
    ——当然,不应从字面的、过分简单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点。谁都休想开什么“延年益寿多少年”的方子。我个人认为,用于青春学的“人为地”这几个字含有普遍的意义。青春学研究各种因素:内在的和外部的;利用各种手段和可能性(包括药物),使人的青春得以延长。如果你们愿意,我举一个古代的例子。从前在威尼斯有一个叫做路易吉·科尔纳罗的富翁。他大吃大喝,荒淫无度,可以说是恣意纵欲。三十五岁,他就气息奄奄。医生们在他床榻前得出结论:死是逃避不了了。但是有一位大夫有不同意见。他给病人开了……不是开药,而是开了一张健康生活制度表。科尔纳罗严格遵照他的忠告,又活了半个多世纪,还写了一部书,叫做《如何活到百岁》。也正是应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人为地”这三个字。


    【德新社波恩五月二十五日电】题:一贴膏药能治高血压
    那些患高血压的人,不久或许就用不着去服治高血压的药片或药水了,只要在耳朵后面贴一贴小小的膏药就行了。从贴上膏药的时候起(药物学家这样设想)放在膏药里的降血压物体便开始浸入到皮肤里去。膏药里面的药物以一定的数量先浸入皮下,再浸入血液循环系统中。
    关于进行这种自动控制药量的研究的目的,慕尼黑的克劳斯·海尔曼教授在梅兰的联邦药剂师协会进修会议上说:主要是慢性病患者通过这样一种几乎是等量的、不断提供的药物能够感到轻松些,这种药物能够以规定的数量进入某个器官或者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病人可以免除由于经常要一下子用大量的药物所带来的痛苦,而对医生来说,则能保证他的治疗计划得以执行。
    医生和药剂师都把这种部分已被证明是有很好疗效的办法称之为用一种供药装置把药物输进人体的治疗系统。一些类似的膏药对例如晕船、晕机已经收到了疗效。
    戴在手腕上的仅二十四克重的注射装置,表明其“效果是很好的”。医生用一种钥匙来控制注射液的流量。药物是装在一个很小的象子弹壳那样的小瓶子里,病人在家里大约每二十四小时要自己换一下这种药瓶。
    这种装置曾被试用于治疗血癌。病人只需每四周到医院去检查一次。
    目前下面这种想法还未能实现,即有那么一天要把这种“治疗系统”也象心脏起搏器一样放到人体里面去,这种医疗系统要能在人体内保存十年之久,并且自动地把一定数量的药物注入人体。这种输药装置将自动地了解对药量需要的不断变化,而且由一架微小的计算器来控制。为治疗糖尿病(对这种病已能不断地测出血糖含量)而进行的动物试验,已明确地指出了这个方向。


    【路透社马尼拉六月八日电】最近在这里举行的国际眼科专家讨论会上,切割眼球和装配极软的睑内眼镜是会上所讨论的两种彻底治疗近视的方法。
    苏联的费奥多罗夫博士谈了他的有争论的用切去一点眼角膜表层以矫正近视的技术。
    大约三十六年前,日本人曾作尝试,把角膜的内层切薄,但是结果不好,于是放弃了这项试验。
    后来在七十年代初,莫斯科一个十七岁的学生脸上被人猛击了一下,破碎的眼镜镜片割破了他的眼瞎。
    医生们注意到,这个小伙子的眼伤痊愈之后,他不戴眼镜也看得清楚了。费奥多罗夫说,这使他在兔子身上做了试验,切割更长、更深了一些,但不割穿角膜。
    西方专家们在纽约眼耳医院和马尼拉的眼科学远东研究生班组织的第一次国际临床眼科学讨论会上说,根据他们的经验,这样的手术,结果只是暂时矫正了视力,通常只维持几个月。日本一位睑内眼镜专家金山博士说,近视是一种普通的眼瞎状况,不应认为它是一种病。他说,人出生时,是天生远视的,眼球有一点扁平。婴孩随着长大,其眼角膜也越来越元,一直到大约七岁为止,那时人的视力通常是“较好的”。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眼球继续变元,直到他们变成近视。简单而安全的解决办法是用外部透镜——眼镜或睑内眼镜——矫正视力。
    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应使用危险的外科办法。他把费奥多罗夫的技术列入这一类办法。
    金山博士说,矫正视力的趋向正在转向超软睑内眼镜。这种眼镜是他的一个小组在东京的顺天堂大学首创的。
    他说,普通的柔软睑内眼镜只含有百分之三十的水,以使眼润滑,而且只能在戴这种眼镜的人醒着的时候使用。而超软睑内眼镜则含有重量占百分之七十的水,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不论是醒着还是睡着的时候都可以戴。
    他说,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在三百多名试戴者中,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定期取下清洗,结果得了并发症。
    长期留放在适当位置的睑内眼镜要求具有高度的空气渗透性能,否则眼睛就会得一种缺氧病。金山说,现在正在试验的硅橡胶透镜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水又进不去。
    菲律宾眼科专家欧塞维奥博士提出了使严重的青光眼减轻致盲的眼压的新方法。
    在世界各国,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约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得这种病,一般的手术是在眼里的虹膜上钻一个小元孔以解除压力。
    欧塞维奥改进了这种手术,在排泄孔的边缘留三个小阀瓣,使以后压力增大时这个孔能够扩大,而不致被胀裂。
    他说,他只在二十个极严重的病例试用了他的新疗法,成功率约为百分之七十。


    【法新社布里斯班六月十二日电】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制成了一种有触感的人造手。该大学的高级讲师杰拉德·香农博士今天说,经过六年的试用,这种装置准备成批制造销售。这种假手装有一具电动机,这个电动机使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岔缝张开和合拢。
    两个从肘部截断手臂的自愿试用者试用这个装置为时六个月。
    香农博士研制这个基本的辅助器件采用的办法是装上一个“应变装置”调节人造食指的弯曲度。这个装置产生的电压用于控制装在戴假手臂的人的残臂上的阳极。香农博士说,“这给戴假手臂的人的皮肤以接触感,而不是带尖的东西刺戳的感觉。”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六月八日电】据全国糖尿病咨询委员会的一项报告说,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有易感性遗传的人来说,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最严重的一种糖尿病。“这些观察结果提出了对有易感性的人进行预防注射以防止糖尿病的可能性。”
    虽然该委员会把这次调查称作是在寻找最严重的几种糖尿病病因方面的“最令人兴奋的可能的突破之一”,但是它说还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糖尿病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该报告说,在美国,由于不明的原因,这种病越来越普遍了。
    一九七五年的一项调查报告说,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期间美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少年糖尿病基金会最近说:“这个国家应当发出警告,因为已经确诊的病例数目正在每年以百分之六的速度增长。”
    该咨询委员会的报告说,病毒可能和少年期发生的糖尿病有联系是从一项研究工作中观察到的,在这项工作中发现,某些种类的感染,引起老鼠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的胰岛细胞广泛破坏。
    这项报告说:“易感受病毒感染基因结构和胰岛细胞受破坏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未解决,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果特定的病毒同少年期糖尿病的病因有联系,看来就有可能实行预防注射计划。”
    这项报告说,最近的调查表明,同成年期发生的糖尿病有联系的遗传因素,与少年期发生的糖尿病中所见到的有所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