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31日参考消息 第2版

    说“一个要扩大势力,另一个要加强和平的这两个不相容的方案,势必会把缓和政策引入死胡同”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三月二十二日刊登一篇社论,题目是《卡特处于硬度检验之中》,摘要如下:
    在卡特的智囊人物布热津斯基的建议下,现在卡特把侧重点放在竞争上,他正处在危机之中。布热津斯基的新定理其他国家迷惑不解地、惊恐地注视着这出戏,他们发问:我们是否正滑向新的冰河期?难道卡特是软弱的吗?苏联人在暗中搞什么鬼?他们在非洲之角的干预是否是对卡特的硬度和意志的一种检验?缓和政策会带来什么结果?答案是不明确的。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克里姆林宫没有改变自己的“缓和政策”。在它看来,缓和就是通过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实现同美国的核均势加上用西方的技术和贷款使自己的经济现代化。克里姆林宫在军备竞赛中所取得的越来越使西方吃惊的“进展”,使人看出它是在谋求军事上的,首先是核方面的优势,这对它来说并不矛盾。它背后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借助于日本人能够比所预计的更快地跃进到电子和核工业时代的中国人。在签订了贸易协定以后,东京和北京不可阻挡的接近势必象卡特种种揣度不到的事情一样使克里姆林宫大伤脑筋。
    对西方国家来说,缓和一直有着更多一点的内容,那就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和平。在基辛格看来,这种痴心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他认为,缓和将会使苏联发生变化。变得疑虑不定的布热津斯基把基辛格的这一政治定理倒过来了。他认为,在缓和有可能持续下去之前,苏联先得发生变化。卡特促进这种事态发展的最初尝试,比如他对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恰恰不是很有成效。莫斯科坚持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以及它企图在前不久世界还没有被瓜分的地方(非洲)获得牢固地盘的打算,是明显的征兆,它说明苏联的体系既没有通过缓和,也没有为了缓和而发生任何变化。一个是要扩大势力,另一个是要加强和平的这两个不相容的方案,势必会把缓和政策引入死胡同里。对莫斯科的警告在苏联插手安哥拉之后,无论是基辛格还是卡特都无法阻挡这种事态的发展。这两个人都曾唤起过莫斯科不想实现,而且也不能够实现的期望。在赫尔辛基会议的最后文件中,十分含胡而又官样式地提出了关于增加自由和权利的人类最原始的要求,看起来就象是关于购买旧汽车的协定条件似的,就是这么一纸空文,就能够在东方集团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样说来,双方都感到失望:西方的政治家感到和平的稳定性处于危险之中,东方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则感到他们的权力基础受到威胁。
    卡特甚至已经悄悄地回到了“联系”方案,就是说把双方的重要利益联系起来的方案。他收回了他发起的人权运动,目的是为了不致给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当年,苏联认为在这两大问题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现在无疑正是它否认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和它插手非洲之角这件事情之间有任何联系。
    苏联似乎觉得卡特这位总统软弱可欺,他在非洲之角的问题上不得不让步,在近东,他为能使他的调解人角色获得某种成功而努力,而在国内又同矿工和国会吵得不可开交。在欧加登地区,苏联人深为得逞,但在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问题上,苏联人却没有考虑到参议员杰克逊的作用,算盘未能打成,这位参议员领导着参议院中的一个强大的反对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派别。鉴于美苏关系遭受到的麻烦,他不再认为参议院今年内会批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协定。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二十六日电】题:不利于睦邻关系
    《真理报》刊登了格奥尔基耶夫题为《不利于睦邻关系》的下述评论文章:
    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前夕,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了一封信,表示苏联愿意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在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无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为了表达苏联人民的愿望,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再一次表示它愿意结束目前苏中关系中的不正常状态,阻止关系进一步尖锐化的危险进程。
    苏联的建议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同时,世界报刊对连正常化这个词也不想听到的中国领导的顽固立场却持批评态度。
    法国《晨报》写道,“中国拒绝了向其提出的要求进行对话的建议。”这家报纸指出,毛的继承人仍然把苏联看作是头号敌人。
    日本报刊高度评价苏联的建议。《每日新闻》写道,“苏联的信件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包括建议发表共同声明来彼此确认双方愿意改善关系的愿望。从而,苏联领导人表达了希望苏中关系正常化的空前坚定的愿望。”该报指出,然而,中国的答复却包含着苏联不能接受的“先决条件”。
    《印度快报》写道,“苏联再次表现出试图就关系正常化问题同中国恢复对话的重大主动性。但是北京再次拒绝了这一积极的步骤。”
    美国报纸辟出许多版面来评论“中苏关系”的消息。《纽约时报》指出,“莫斯科近几年来曾几次试图打开通往良好关系的道路,但每次都遭到了回绝。”
    社会主义国家、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报刊都对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表示惊讶,它们得出了公正的结论:看来,使苏中关系保持紧张和人为地扇动反苏,确实要比苏中关系正常化更使北京领导人感到满意。
    北京的立场再次表明,中国领导人的行动是同国家间睦邻关系的利益背道而驰的,是有害于中国人民本身的利益和全世界和平的利益的。


    【路透社莫斯科二月十四日电】在俄罗斯南部,对于别尔哥罗德石棉厂的工人来说,懒汉的一切理想都已成为现实。去年他们工厂的产量猛跌,原计划的大多数指标没有达到,然而他们工资袋里的奖金却急剧增多了。为了使他们增强自豪感,别尔哥罗德石棉厂的工作者被宣布至少在三场竞赛中胜过了其他各石棉厂。
    奥秘就在于苏联经济计划制度的奇特的作用,这种制度对每一种东西——从工业生产增长额到苏联母鸡产旦数量,都要下达指示。
    按道理讲,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是要把苏联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变成生产指标和所要求的增长率,等等。但是,实际上远不是每一个人都以应有的态度对待计划数字。
    政府报纸《消息报》所描述的别尔哥罗德经济幻影,正是在计划指标和实际结果之间如何玩弄把戏和弄虚作假的一个例子。
    这个石棉厂采用的方法是相当简单的。当该厂石棉管和石棉瓦产量下降到低于一九七七年第二季度的要求时,就说服工业计划工作者降低了第二季度的指标。而厂方保证在以后的三个月里增加更多产品作为弥补。这样他们就可以因完成经过修改的生产指标而要奖金了。
    第三季度末发生了恰好同样的情况,以致十二月份该厂面临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生产相等于其整个一九七六年产值的五分之一的产品
    。
    但是,完不成这最后的指标,并不影响一年中前九个月的工资袋。奖金已经发了。
    一九七六年产值下降将近百分之十五,然而生产奖金却使得实发的工资额增加了两万七千卢布(三万九千美元)。
    一家电影设备厂受到官方报纸的指责,因为该厂用别处生产的车辆来扩充生产数字。
    苏联计划工作者本身也不是超脱于玩弄统计游戏之外的。
    一九七五年的粮食产量是十年来最低的,可是一位高级计划官员提供关于这一年粮食收成的第一个线索时却宣称,从一九七一年起算五年的产量超过了前五年百分之八。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三月二十日的一期发表唐纳德·格林和彼得·米约维奇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东欧:紧缩》,摘要如下:
    有一种情景,是人们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越来越熟悉的: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通货膨胀了,国际收支情况恶化了,储备减少了,货币受到严重压力。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小组来到了这个国家,政府在最初表示反对以后,宣布“一揽子紧缩措施”。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政策、提高物价和税收,降低工资,货币甚至可能贬值,而外债增加了。
    类似的情景目前出现在东欧。东欧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迅速发展,已由于苏联燃料涨价以及西欧对东欧商品的需求减少而放慢了。东欧“一揽子紧缩措施”是以限制增加资本投资开始的。然后控制从硬通货地区进口资本货物,由于对工资实行限制,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减慢了。
    这种发展速度减慢和调整的过程在波兰来得之突然,之痛苦是任何一个东欧国家比不上的,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六年波兰工业的增长是东方集团中最快的,华沙靠的是西方贷款和技术。但是,当波兰政府企图在一九七六年用提高食品价格的办法来扭转它日益增加的予算赤字时,爆发了可怕的骚乱。华沙迅即改变经济方针,要求放慢增长,同时削减进口。
    波兰实行一揽子紧缩措施的结果在一九七七年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建设费用没有增长,从西方进口的机器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赤字从一九七六年的二十九亿美元减至去年的二十一亿美元。一九七七年粮食产量也令人失望,为一千八百万吨,农业前景不好。即便今年收成好些,华沙仍然很难把硬通货赤字减少到二十亿美元以下。这是因为,粮食进口估计将达八百万吨,而机器进口很难再有任何减少。
    东欧紧缩措施在两个重要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紧缩。第一,东欧领导人决不让基本商品涨价而失去老百姓的支持。第二,即便实行紧缩措施时期,政府仍然增加某些消费品的供应,也许这是保持老百姓支持的另一手段。
    轮到实行紧缩措施的下两个东欧国家是东德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在七十年代初期工业增长率是百分之六至八。但是在一九七五年(比波兰晚几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出现从西方大量进口机器的浪潮,现在两国宣布一九七八年放慢增长速度。东德的资本投资今年只增长百分之二点一,匈牙利的资本投资大概也只增长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东德和匈牙利宣布一揽子紧缩措施之前,采取了一个聪明的行动。一九七七年,它们是东欧国家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借债最起劲的两个国家。它们通过贷款和债券总共得到十二亿美元,同时通过官方信贷和贷方信贷又借了五亿美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