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0日参考消息 第2版

说苏联从历史上就强调军事力量并靠它取得胜利;如西方以为可以靠优越的经济来战胜苏联和保持稳定就会变成虚假的安全感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十月十日刊登阿德尔曼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不能苟同“经济主义”的神话》,摘译如下:
    “经济主义”的神话正在美国流行,而且很能迷惑人。由于它逐渐渗透进美国领导人的集体思想,因此它起到了挑起取消生产B—1轰炸机、航空母舰、MX导弹的问题以及对古巴在非洲恃强凌弱、苏联在阿富汗和也门下毒手采取消极态度的作用。它还可能对美国限制核武器会谈的政策投下危险的阴影。
    经济主义(此处姑且这么叫它)认为,美国(或者西方)在经济、技术和政治上居于优势,事实将证明,这种优势在同苏联人进行的任何长期竞争中都将起决定作用。经济主义的神圣的正式文本是六月份在安纳波利斯发下来的,当时卡特总统对苏联的弱点和美国的力量作了详细说明,目的是要表明美国“不必过多地担心”,也没有任何理由对它是否能同俄国人竞争、竞争能否成功而感到惊慌。他们的领导人还必须努力解决他们不可驾驭的经济困难和低得过份的生活水平。
    从经济上说,苏联的增长速度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任何时候都慢。它目前的五年计划所订的指标虽然已经很低,面子上很不好看,然而执行的结果还是毫无希望地落后于计划。虚假的安全感经济主义来源于西方经济、技术和政治优越性这个事实上。但是,要是把这个事实解释为美国可以完全有把握在苏美不停息的竞争中获胜,它就成了神话了。相信这种优越性可以有效地保证稳定,帮助保持自由的价值观,就会变成虚假的安全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卡特总统在安纳波利斯的讲话恰好深刻地证实了它极力要说明的主题思想是错误的。他说得很正确:莫斯科“把军事力量和军事援助看作是扩大在国外的势力的最好的手段”;它“常常准备利用”任何地区的不稳定局面,“企图把结果会造成封闭社会的极权主义的和压制人民的政府制度输出国外”;它认为缓和“就是继续拼命争取政治上的优势,扩大影响”。事实上,苏联人从历史上就强调军事力量,这无疑是他们六十年来的一副硬牌,而且靠了它也确实取得了胜利。布尔什维克就是通过军事力量,在一九一七年夺取了政权,用铁腕控制广度达十一个时区的帝国,打败了希特勒,统治了半个欧洲,并且由于它积极干预全球事务而取得了真正的超级大国的地位。
    在纯粹的力量面前,经济或者技术、或者政治上的优越条件能起的保护作用是十分微弱的。前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埃尔斯沃思就写过,在全部历史过程中,优越的经济在国际力量争衡中从来不曾有什么效验。它既不能防止出现霸主,也不能防止战争。文明被征服历史上充满了野蛮民族征服先进的文明的事实。
    事实上,东欧集团除了在军事方面而外其他十分贫乏这一点,并不给人以经济主义所企图给人的安慰,反倒是可以使人深为不安。象罗马尼亚的领袖齐奥塞斯库这样深通俄国谋略的专家最近就解释过,苏联人所以选择以军事手段谋求自己的利益,恰恰是因为“他们手里的经济手段不行”。如果象有人预测的那样,苏联到八十年代后期,就不成其为一个石油净出口而不得不进口石油的话(目前苏联的进口货将还有一半是靠石油出口收入来支付的),它就很可能更加好战。
    由经济主义所产生的自安自慰的乐观心理如果弄到可以成为削减美国国防的理由的话,那确实是十分严重的。这种情况近来在战略武器和海军两方面特别明显,但是,如果从传统的意识形态来考虑的话,经济主义的神话就不免使人感到是受了历史的捉弄。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十月二十四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永田发自伦敦的一则电讯,题为《南斯拉夫干劲十足,争取对苏独立》,摘译如下:
    巴尔干的一角,南斯拉夫为防范“勃列日涅夫之后”的势头正在逐渐加强。苏联对“后院”感到不安不言而喻,这次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外交遍及东西欧的新攻势。苏联无法掩饰它对中国的欧洲外交的不快,中国也一再表明,期望“强大的欧洲”成为对付苏联的强有力的后盾。特别是中国对在东欧采取自主路线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做工作,这一定使苏联感到它的“后院”遭到毁坏。在军备方面接近美国但是,现在,使克里姆林宫感到神经紧张的一个动向是南斯拉夫的军备现代化和作为其中的一环的同美中两国的接近。
    南斯拉夫虽在两年半以前曾秘密地洽购过美国的反坦克导弹,但失败了。但是,随着推进军事现代化,又恢复了进口美国武器。南斯拉夫今年的军事开支预定达二十三亿美元,比前一年大幅度地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南斯拉夫希望购买美国的雷达、无线电设施等电子工业和通讯设备,此外,还打算通过同美国合作来谋求加强该国军备的致命弱点对空防卫网。另外,据说,南斯拉夫还打算恢复两年前两国业已中断的互派武官的计划。同北京具有“共同敌人”本来,南斯拉夫的军备,战斗机和导弹等依靠苏联的程度都很高,现在正在想通过减少军事上对苏的依赖程度来恢复平衡。加之,以中国的活动为催化剂,对苏关系更加恶化,所以,正加紧倒向美国。另外,最近几年华沙条约部队的军备增强也刺激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派总参谋长去北京,也许是因为它从这里看到了“共同的敌人”。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在军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愿望”,肯定是预料到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有可能突然“下台”,和防备由此而对东欧产生冲击的想法在起作用。


    【本刊讯】苏联《真理报》十一月三日报道: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凯洛夫因长期患病于最近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路透社巴黎十一月六日电】巴黎人行道上的垃圾堆积如山,地中海科西嘉岛的食物供应中断,而一些门房锁起门,抗议他们的地位低贱。
    一个多月来,法国受到抗议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的多次罢工的打击。每次罢工一般只进行不长的时间。
    十月份最严重的罢工是在炼钢工业和造船工业方面的罢工,这两个工业面临着大量工人失业。
    政府精简炼钢工业工人以便赚更多利润的计划遭到了工会拒绝。工会说,这个计划意味着在已经萧条的地区(如法国东部的洛林)造成更多的人失业。
    一个几乎被忽视的行动是空中交通调度员继续进行的怠工,以支持提高工资、增加人员和改善安全设备的要求。
    规模较大的罢工是码头工人和海员举行的罢工,他们支持提高工资的要求,反对在法国的船上用低工资雇用外国(主要是亚洲国家)的水手。
    其他的罢工波及到首都的邮政业和清除垃圾的服务业。
    巴黎人行道上的垃圾越堆越高,不时影响正常的通行,老鼠迅速增多,特别是在饭馆附近。
    罢工的浪潮还没有减弱的迹象。据报道,政府意欲减少发给失业工人的救济金,这可能使罢工浪潮进一步高涨。
    据官方统计,九月份失业人数达一百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人,几乎比八月份多十二万八千人。


    【本刊讯】澳门《澳门日报》从七月二十一日起连续刊登该报记者刘青华访问葡萄牙的见闻,总题目是《葡国行脚》,摘要如下:天气清爽风景优美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西部的葡萄牙,是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国家。里斯本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巍峨壮观的宫殿式的古代建筑、青翠的树木和五彩缤纷的花圃,葡国式的乌亮的碎石路、满街满巷都有摆卖游客喜爱的编织、银器、皮具等摊档或推销车……这些构成了南欧国家独特的情调。
    我最喜欢葡国的天气。在三十三度的大热天,穿着的确凉或丝质长袖衬衣,长丝袜,也毫无闷热之感。我这个动不动就挥汗如雨的人,踏上葡国的土地,十五天都穿着长袖衫,未流过一滴汗。即使烈日炙人,一走进屋内或树荫下,就有凉快的感觉。在葡国讲饮讲食这次里斯本之行,往返途中,曾两次在伦敦住宿一晚,尝过英国餐。英国二、三流酒店一个晚餐全餐消费为五英镑十三便士,在我们下榻的里斯本五星酒店“蒂和利”餐厅,每餐消费仅二百四十埃斯库多(一元澳币相当于十个埃斯库多)。英国吃的是罐头汤,一块薄薄的牛扒、菜蔬也鲜见;葡国自助餐,每顿少不了生菜、番茄等配菜,份量比英国餐要多一倍。
    在结束全部参观节目的最后一天,由于等候会见副总理及新闻部长误了午饭时间,不知道是他们的礼宾司摆乌笼,还是副总理摆架子,我们足足等候了一个多小时,至下午五时,我们到自由大道离蒂和利酒店不远的金狮餐厅吃午饭,各自点菜,挂炉乳猪(三大块)一百一十埃斯库多、新鲜煎鞑沙鱼一百一十埃斯库多、蚬肉虾肉杂窝一百二十埃斯库多、煎猪扒(八十五埃斯库多),杂菜汤或其他家乡汤每位二十五至三十埃斯库多左右。
    在欧洲来说,葡国的饮品是比较便宜的,一个星期天,记者与一位葡国朋友一家四口去游览著名的古代王宫,途中到一间酒吧饮冻品解渴,五个人消费不到澳币四元。葡国当地出产的著名橙汁每瓶澳币八毫,啤酒八毫半,咖啡七毫半,鲜奶九毫半,著名的矿泉水(葡萄牙矿泉水)每小瓶四角至五角。物价飞涨生活下降葡国的一般工业用品,特别是进口货的价格相当昂贵。一卷彩色胶卷售价折合澳币三十元,一条牛仔裤售价一百五十元,一对普通本地制的皮鞋售价一百元。记者在葡国期间,通过参观访问,曾与企业工人、出租车司机、教师、学生、私人机构职员、公务员、工程师、工商界及家庭妇女等有所接触,普遍听到的是对一九七四年以来物价飞涨,怨声载道。物价问题成了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报道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一)


    【路透社伦敦十一月二日电】当《明星报》(十四年来英国第一家新型的全国性日报)今天出版并发动一场激烈的发行战时,舰队街上便充斥着登有袒胸露臂照片的报纸。《每日镜报》今天声称其总发行量约为八百万份,《明星报》是自一九○三年《每日镜报》问世以来英国第一个崭新的全国性报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