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2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四月二十五日刊登正在北京讲学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安藤产太郎写的一篇题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中国的群众》的文章,摘要如下:
    四月十五日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各家书店门前从早晨起便排起了长蛇阵,等着购买。
    最近,渴望发行第五卷一直成为人们的话题,坐出租汽车,同司机谈这个,遇到大学的教员时也谈这个。这的确是一本最畅销的热门书。我看到有的人刚买到书就赶紧坐在旁边翻阅起来。另外各个单位还开会庆祝发行,我有机会看到了这种情景:代表一个接一个地发表讲话,谈论发行的意义,最后合唱《国际歌》,结束会议。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第五卷所说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时间不久,因此对我们来说,不是可称为“传闻时代”——枪林弹雨的革命时期的事,而是极其熟悉的人世间的事。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认为这本书更为重要。
    暂且不谈早就参加革命斗争的人,反正大多数人是同这一段革命史密切有关的,都经历过这一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候。在发行那天,偶尔遇到了一位中年女医生,她说:“这里写着我们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太好了。”这番话表达了许多人的心情。
    但是,第五卷最显著的特点是,除技术问题外,未经他人整理,无论是手稿还是谈话记录,都保持着原样。的确,处处可以如实地看出毛主席的表达特点,如富有幽默感。毛主席谈起话来,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但总是围绕着一个论点,令人如闻其声,久读不倦。特别是临近卷末,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第五卷本来可以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中共八大结束,但却直到一九五七年年底才结束。不妨认为,是考虑到要把这本书作为今后的指针加以学习。
    这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中付诸实施了。因此可以说,第五卷中包含着可以预测中国今后方向的内容。


    【美联社华盛顿四月二十八日电】自从一九七二年放宽旅行限制以来,第一次允许美国艺术历史学家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个月,十名艺术历史学家将离开这里对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资助这次访问的是一个美国机构——全国人文学基金会。
    这个机构说,另外十名人文学学者将于今年秋季访问人民共和国,以研究中国口语和西方课本所教的中文究竟怎么不同。


    【本刊讯】美国国会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一九七五年七月发表《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的研究报告,以下是关于《中国的钢铁工业》一节的摘要:阻碍钢铁工业发展的三个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之一所需的丰富的基本资源。二十五年以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年产粗钢约二千五百万吨,居世界第六位。中国具有建立更大规模钢铁工业的潜力,但有三个因素一直阻碍它的发展:
    (一)中国的铁矿和煤虽很丰富,但质量较低,必须加以特殊处理。现在外国一般采用精选矿技术。这一方法可使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发展大型钢铁工业。但是,中国在精选矿技术方面的投资一直裹足不前,以致严重地阻碍了铁的生产。由于铁的增长一直不能适应炼钢和铸铁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国已不得不进口生铁,而且看来今后几年肯定还要继续增加进口。因此,缺乏直接可以填充炼铁炉用的铁矿砂和煤,已成为中国走自给自足的道路发展钢铁生产的主要障碍。
    (二)中国还没有培养出一支能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的技术队伍,管理不善,导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由于煤耗大,一九七四年中国用于钢的生产的煤达九千万吨,占中国整个煤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三。
    (三)资金短缺,钢铁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某些部门发展缓慢,落后于其它部门,形成薄弱环节。例如,采掘部门分配到的资金较少,被迫采用集中大量劳动力的办法。轧钢设备也赶不上粗钢生产,以致大量钢材仍需进口。一九八○年前后的发展前景对于以上种种缺陷,中国正在不断加以克服,主要是通过进口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是由于安装这些设备仍要花上几年时间,因此,目前的不平衡状况可能要延续到七十年代末。
    中国发展钢铁工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逐渐趋于更大程度地依赖进口原料和钢材,二是着重进口装备和技术,以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和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前一条道路是同北京长期坚持的自力更生政策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国可能选择后一条道路。在一些部门,如钢的精制、电炉炼钢以及矿砂精选等方面,中国要使炼钢工业现代化和恢复平衡的话,就必须进口外国装备和技术。
    如果中国最大限度地使用国内制造的和国外进口的机器设备,到一九八○年,它的钢铁工业可以做到:(1)恢复较快的增长率;(2)恢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平衡;(3)减少对原料进口的依赖。有鉴于此,预料中国将会对它的钢铁工业作大量的投资。至于一九八○年以后,中国钢铁工业的进展情况将决定于:中国能多快地提高它自力生产所需的机器和装备能力,以及愿意花多少外汇来购买外国的炼钢设备和技术。


    【共同社东京四月三十日电】题:(日本)政府冷静地对待苏联废除渔业条约
    苏联二十九日突然通知废除现行的日苏渔业条约。关于这一点,政府冷静地认为“发生了预料之中的事情”。(铃木农相语)。
    也有人认为:“应该事前磋商,苏联的这种作法在外交上是失礼的。”(日苏渔业委员会首席代表荒胜语)
    【共同社东京四月三十日电】题:官房长官园田说,废除条约是令人遗憾的
    园田官房长官二十九日晚就苏联政府通告废除日苏渔业条约的问题说:“虽然根据日苏渔业条约举行了鲑鱼和鳟鱼的谈判。但是,苏联方面以这种形式单方面废除条约是令人遗憾的。”
    这位长官还说:“由于苏联实行了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所以过去签署的渔业条约的基础,事实上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废除这项条约当初就已经预料到了。”表明对此事件持冷静的态度。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二十九日报道:
    难以进展的日苏渔业谈判将由铃木农相第三次访苏,于五月初恢复谈判。据与日苏谈判有关人士二十八日透露,关于谈判中的最大障碍的北方四岛的领有权问题,现在想出一个方案,即提出一个政府协议,把日苏两国主张并提,以此打开僵局。由此,将把“岛屿”和“鱼”分开。关于成为焦点的二百浬划线等问题,将通过双方互相让步使渔业谈判也达成协议。对于此案,不少人评价说这将是打开日苏谈判僵局的最有效的办法,但也有人估计,由于日苏在领土问题上都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因此,谈判将长期进行下去。
    据说,关于两种主张并提的方式也可以考虑使用发表“联合声明”这种形式,即在“联合声明”中,首先强调促进日苏两国的友好,关于领土问题,把日本方面主张的“是日苏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和苏联方面主张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同时写进去。另外,关于二百浬划线问题,以“伊什科夫个人方案”为参考,双方寻求一个互相让步都能接受的措词,缔结临时渔业协定。就是说,想以日苏友好为基础,一揽子解决“岛屿”和“鱼”的问题。据说,在两国政府的有关人士间正在具体地研究这个妥协方案。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四月十四日刊登一篇专访,题为《中国到处秩序井然,人民心情欢快舒畅》,摘要如下:
    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内弟大卫·格雷厄姆及其夫人梅特丽斯·格雷厄姆在我国参观访问一个月后,于昨日经港返国。大卫·格雷厄姆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赞扬中国在这二十七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国粉碎“四人帮”后,在华国锋主席的领导下,到处秩序井然,人民心情欢快舒畅,工厂纷纷以工业学大庆的精神促进生产,农村亦以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抗旱夺丰收。总之,中国到处生机勃勃,迈向大治。
    大卫·格雷厄姆今年已七十八岁。他说:“我这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大战,曾到世界各地旅行,见到很多剥削、压迫、贫穷、屈辱、歧视和不平的事情,我经常思索,人类怎样才可以建立一个铲除这些罪恶及痛苦,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公平地分享共同劳动果实的美好社会?在这三十天旅程中,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新中国的社会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人类建立一个公平、没有歧视、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光明前景。”
    “在旅程中,我参观了中国的工农业建设、文化和教育事业、医疗卫生设施等,亦与中国人民作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我发觉,中国人民经过短短二十七年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实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堕于贫穷、落后、绝望和屈辱的深渊中的旧中国解救出来,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二十七年来,他们经历不少斗争的风浪,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克服种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把新中国带向繁荣富强。中国在这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路程,及新中国所走的道路,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镜的。
    “在旅程中,我不但观察到这些现象,亦看到使中国产生令人惊讶的巨变的原因。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新中国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个社会里,党及政府鼓励人民既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又要善于总结和借镜古今中外的优良经验;鼓励人民要团结,不要分裂;在关心和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下,鼓励人民不贪图西方的物质享受,而鼓励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此,中国现已逐步成功地建立一个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社会
    ——一个以公为重、生活和工作有意义和精神生活饱满的社会。
    大卫·格雷厄姆在北京期间,参加了他的姊姊杜波依斯夫人的追悼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