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17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三月五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军事同盟化的动向》,全文如下:
    有关国家越来越怀疑:“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否已开始想搞军事同盟了?”以建立经济合作体为前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首脑虽然都姑且表示了否定态度,但是,最近,在“东盟之外”进行的扫荡游击队的双边军事合作的规模更大了。另外,以军部为中心,多次提出共同生产武器、统一规格和共同防卫这样的设想。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在已经决定要解散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情况下,压在东盟心底的对自力防卫的志向不知何时就会表现出来。首先缔结双边协定
    迄今,东盟已经缔结了双边的边界协定,对游击队展开联合作战,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别缔结了边界协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还单独同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两国在沿岸警备方面建立了合作体制。这些都坚持和东盟没有关系的立场,确切地说,都是有节制的。然而最近,双边合作正在显著地加强。
    例如泰国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四日访问泰国,正式签署了新边界协定。新协定是为了加强战斗力,其中提到“在联合作战中,可越境进攻的,不光是警察,还新包括正规军”等。根据这一协定,两国已经从一月十四日到二月五日,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同泰国交界的密林地带沙道,以“大星作战”为名,马来西亚用二千人、泰国方面用一千五百人的正规军这样空前的规模,对游击队进行了扫荡。据认为,这次战斗没有取得重大的战果,但是,许多人认为,两国军队在统一司令部的指挥下行动,其军事意义是大的。也要求创立联合军
    印度尼西亚的国防和安全部长庞加贝安最近强调说:“有必要把这种双边合作纳入军事协定。”在东盟内部,似乎这样一种设想是根深蒂固的,即:“必须把双边合作搞得象网眼一样,结成一体,建立起强有力的防御体制。”(新加坡《海峡时报》)
    不只限于那种绕远的共同防御。泰国他宁总理提出“东南亚国家联盟军事同盟设想”遭到了越南的反对,此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然而,各国军部内超越双边范围讲话是引人注意的,例如说:“为了东盟的全面性防御,必须创立联合军”等。
    不只停留在“想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空军联合演习扩大到其它盟国”(印度尼西亚空军副参谋长贾亚迪语)的讲话上,最近还出现了这样一些动向:各国军人聚集在雅加达,举行了东盟的第一个“防御问题讨论会”。另一方面,东南亚正迅速发展为武器市场,而且还出现了希望统一武器规格的呼声。在去年二月举行的巴厘首脑会议上,安全保障问题也和经济合作问题一样,是重要的议题。这时,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由于当时泰国的克立文官统治不稳定等,所以只是强调“加强双边合作”。对印度支那不信任
    可以指出产生这种带军事色彩的志向的第一个原因是,在扫荡游击队等方面搞双边合作是有限度的。此外,不能消除对印度支那国家的不信任,似乎也大大影响了这种志向。目前的状况是,尽管东盟各国都按各自的情况努力扩充兵力和武器,但是,“各国的军事力量同拥有一百万兵力的越南军队相比,其规模最大的也不过等于四分之一。”(《洛杉矶时报》)
    另外,东南亚条约组织将在六月底正式解体,这就更加促使东盟想搞军事同盟。此外,许多专家强调,各国军队中的中坚干部已形成“同学集团”加强了接触。他们都在美国一起接受训练。他们能够协调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或一旦有事时,迅速携起手来。除此之外,他们还能使各国防卫大学之间频繁地进行交流,已为建立军事同盟打下了充分的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


    【安塔拉通讯社雅加达三月十日电】美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戴维·纽瑟姆今天在独立宫向苏哈托总统转达了卡特总统的口信。
    卡特在纽瑟姆大使转达的口信中请苏哈托总统放心,即美国仍然关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
    纽瑟姆是在卡特执政后从美国抵返这里后第一次拜会苏哈托的。


    【法新社雅加达三月十二日电】外交部长马利克今天在这里说,印度尼西亚不会向共产党国家要军事援助。他还说,同东欧共产党国家和苏联恢复经济联系的工作遇到了困难。
    马利克是在印度尼西亚驻世界各国外交官的史无前例的两周的会议结束之后同记者讲这番话的。外长说,印度尼西亚将避免“从在政治上敌视我们的国家”取得武器。马利克说,只要印度尼西亚能从其他来源得到武器,“我们就不会向它们(共产党国家)要。”
    马利克说,“即使有一天我们向共产党国家买武器,那也一定要有充分的保证,保证我们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我们所需要的零件,而不是象过去那样。”
    马利克说,最近,印度尼西亚与欧洲共产党国家和苏联签订的新的贸易和经济协定的实施有困难,主要是因为它们提供的东西是这里也在生产的东西。他说,一个国家提出要出售纺织品,还有一个国家提出要卖鞋给我们,这两种商品这里都有的是。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三月一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苦于贸易收支恶化——日本银行调查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的贸易动向》,摘要如下:
    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在八月的地区首脑会议前夕的动向值得注意。日本银行二十八日发表了题为《关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的贸易动向》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收支恶化和对外债务积累而愁眉不展。今后在初级产品问题、经济援助等问题上对发达国家增加政治要求的可能很大。报告强调发达国家中贸易交往最多的我国有必要(1)增加进口加工品,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2)提供比以前更有重点的、有效的经济援助等等,给以积极的支持。
    据报告说,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的贸易依靠发达国家的程度在逐年增大,容易受发达国家经济状况的左右。因此,最近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各国的出口不能增加,从而经济增长率大大放慢了。同时,贸易收支的赤字扩大了。


    在此之前,一九五九年二月,国际石油垄断资本集团已经用同样的借口,将每桶中东原油的标价强行削减八美分,使中东四个主要的产油国损失石油税收百分之十,每年减少收入一亿三千二百万美元。
    一九六○年八月八日,埃克森正式宣布,它开采的全部中东石油,各种型号合计,每桶的标价平均削减十美分。这个片面的没有跟生产国政府进行研究就作出的决定,极大地削减了中东各个主要产油国的收入。杰出的塔里奇埃克森强行削减原油标价不过几天功夫,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每桶原油减价四个半美分,其他的石油公司也都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国际石油垄断资本集团这次突然袭击,使石油输出国更加迫切地感到需要组织联盟,加强团结,才能有效地反抗石油财团的控制和榨取。
    早在一九四五年,当阿拉伯联盟成立时,它们在一项备忘录中已注意到石油在阿拉伯民族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在一九五四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一场革命的哲学》中提到,石油是组成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
    在这本书中,纳赛尔总统引用美国芝加哥大学发表的研究材料指出,阿拉伯石油的特点是开采成本廉宜,产量丰富。美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每开采一桶原油,投资平均仅合十美分,每一口阿拉伯油井的平均产量,每天达到四千桶,而美国平均每口油井的产量,每天只合十一桶。纳赛尔总统告诉阿拉伯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动脉,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
    一九五八年,伊拉克发生了革命,新政权马上跟英、美、法等外资操纵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展开谈判,它需要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这时候,封建落后的沙特阿拉伯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材,他是国王的新任石油顾问阿卜杜拉赫·塔里奇,他决心联合其他的产油国,共同谋求保障阿拉伯石油财富。
    塔里奇是沙特阿拉伯受过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新人之一,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毕业,曾经受雇于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他懂得石油的全部重要性,懂得石油技术和经营管理,他更知道阿拉伯石油带给美国多大好处。
    塔里奇成为沙特国王的石油顾问之后,积极奔走,呼吁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反抗外国财团的巧取豪夺。
    反击一九五九年头一次削减原油开采价的风潮后两个月,阿拉伯国家第一次石油会议在开罗举行,非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产油国伊朗和委内瑞拉派了观察员列席。这次会议上有人建议,以后石油公司要削减原油标价,事先必须跟产油国政府协商,不得到同意,不能片面作出决定。
    “七姊妹”都有代表出席这次会议,他们并不担心。这反映他们对这些产油国的轻视,他们惯用老殖民主义者的目光来看这些第三世界国家,认为武力恫吓和利诱,始终都能粉碎产油国的反抗。
    参加这次会议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塔里奇和委内瑞拉观察员佩雷斯·阿尔丰苏在会议之外进行了多次私人接触,两人志同道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构想,便在他们的会谈中诞生。
    五九年头一次削价后,紧跟着六○年又发生了埃克森带头的第二次大削价。这第二次削价完全蔑视阿拉伯国家石油会议的决定,同样没有事先跟中东产油国政府协商,充分显现了美英等石油财团的强横霸道,把产油国视若无物。中东石油国家的气氛紧张起来。
    这时候,伊拉克政府跟外资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谈判又陷入僵局,外国垄断资本家对伊拉克政府施加压力,鉴于一九五○年伊朗的经验,使伊拉克人更注意斗争的策略,并且下定决心,要成功地赢得这一个回合的斗争。
    一九六○年九月九日,即石油公司第二次片面削价后一个月,占世界石油输出总量百分之八的五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会议。
    这是一次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会议。早已建立了友谊的塔里奇和佩雷斯·阿尔丰苏是大会中最活跃的人物。伊朗国王巴列维也因为石油财团事先没有告诉他就实行削价,十分生气,决定跟阿拉伯人站在一起,投入斗争。(三十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