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4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本刊讯】巴基斯坦《新时代报》八月一日发表社论说:
    中国发生的地震是最近历史上破坏性最大者之一。布托总理的慰问电充分反映了他的国民对于英勇的中国人民在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所表现出的超人的刚毅精神的感情。
    人们还对中国人所表现的纪律性感到吃惊。他们好象事先曾经受过如何对待不幸的事件的训练似的。要是在其他地方,千百万群众就会给政府机关带来很大的问题。还应当指出,中国人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地震预报。他们搭起了临时的棚子来应付这场挑战。中国的科学家们竭尽一切力量来对付这种灾难足以使中国增光。
    【本刊讯】巴基斯坦《晨报》七月三十一日发表社论,摘要如下:
    在发生极大灾难的时刻,伟大的中国领导人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所灌注的纪律和秩序起了极大作用。没有发生任何混乱现象。
    相反,很有组织地实施了抗震救灾措施。中国人民令人钦佩地救援了自己的受灾兄弟。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制度及其伟大的领导人。
    巴基斯坦人民同中国人民群众心连心,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是十分深切的。
    【本刊讯】巴基斯坦《黎明报》七月三十一日发表社论说:
    中国人民迄今对待灾害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正如无党派人士已经证实的那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恐慌的迹象,人们是极其有纪律的——即便仍有余震,但他们还是照常工作。
    ·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遵守纪律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对于他们英勇地同一次大的自然灾害作斗争是很有好处的。


    【本刊讯】英国《外事报道》七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俄国人想取得战略优势的企图》,摘要如下:
    下个月在堪萨斯城举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美国人可能很快就会同俄国人签订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据华盛顿的一些人士说,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七月六日的会议上已同意这个协议的条款。
    但是,一些分析家担心,俄国人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这样将使他们能够在今年年底取得战略优势。他们还对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有这样的担心:(一)它不可能受到充分的监督;(二)它并不涉及一些关键的方面,诸如民防,秘密发展新技术以及准备化学和生物战;(三)它也许只会使公众对缩小战略武器方面的差距的必要性认识不清。
    对“战略优势”这一词的含义一直有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这是指基辛格先生)认为,在美苏拥有“相互有把握毁灭的能力”的情况下,战略优势这一概念是毫无意义的。为了避免词义上的纠缠不清,也许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1)如果一方拥有在第一次核打击或是第二次核打击中使其对手遭到难以忍受的损失的能力,(2)如果一方的决策人确信他们的社会能够在一次核攻击之后保全下来而不会遭受难以忍受的损失,那么就可以说,这一方享有战略优势。假如这一方的领导人相信,他们能够在一场核战争之后保全下来,而且能使其敌人相信情况确实如此的话,他们最终就会在争取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方面,取得支配性的有利条件,因为作为最后一着,他们能够发出诉诸战争这样一个合乎情理的威胁。
    所以,如古雷教授最近在一篇关于“苏联战略中战后仍能保全的理论”的重要研究报告中所说,威慑力量的全部可信性,既取决于某一国家的战略进攻能力,也取决于上述心理上的因素。俄国人目前所奉行的是一种战后仍能保全的战略,苏联军事论文的作者,从索科洛夫斯基元帅起,从未接受过“相互有把握毁灭”的理论。可以说,俄国已接近这一地步:其领导人可以合乎情理地用战争相威胁,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可以把损失限制在“可以忍受的”水平上。
    苏联争取在战后保全下来的计划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加固导弹和雷达基地,据保守的估计,在过去五年中,光是花在这方面的钱就达二百亿以上。一些导弹发射井坚固到每平方时可以抗两千五百磅的压力,这使它们成为世界最坚固的人造物体,比美国的发射井要坚固得多,美国的导弹发射井每平方时只能抗一百七十五磅左右的压力。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情况是俄国人在雷达技术领域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这是违反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达成的、双方都不得对其雷达系统做重大改进的谅解的。俄国人在科拉半岛部署了雷达,据信跟踪距离达两千英里,误差不超过一百英尺。他们还在黑海海岸和西伯利亚东部部署了世界上最大的巨型超越地平线雷达,这使他们能在导弹到达前半小时就侦察到来袭的导弹,而以前只能在导弹到达前十二分钟左右侦察到它。
    据估计,在过去十年当中,苏联用于民防的开支总额在六百五十亿以上,而美国则是大约一百七十亿。据苏联武装部队政治首脑叶皮谢夫的说法,必须重新强调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是同修筑地堡和加固导弹基地同时进行的。


    【路透社华盛顿七月三十日电】美国官员们今天说,美国已经察觉到表明苏联将增加它的以西欧为目标的核导弹力量的一些迹象。
    这些官员说,部署在苏联西部边界一带的新型SS—20多弹头导弹最终可能超过现有的六百枚单弹头导弹。
    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昨天报道,苏联已经开始部署SS—20核导弹。这种核导弹能够以它的多弹头袭击任何西欧国家的首都。
    官员们说,过去十年来,美国或北约组织都没有采取过足以构成苏联这次采取新的行动的理由。SS—20导弹除提高了苏联以核武器袭击西欧的能力之外,还使人对达成第二阶段的苏美限制战略武器协定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二日刊登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代表康原的文章,题为《敢于战胜任何困难的人们》《在北京地震中的三日三夜经历》,摘要如下:
    七月二十八日的凌晨,我在北京饭店十五楼房间的床上,辗转反侧,未能入睡。来到中国已差不多十天了,跟接待我们的有关部门人员举行了多次会谈,讨论双方共同努力促进美国与中国间的贸易。几小时之后,我将启程前往天津,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一九七六年化工小型交易会。虽然这小型交易会已于二十七日揭幕,但我因要陪同一名有小恙的同事前往医院接受治疗,故未能参加交易会的开幕式。我久久不能成眠,心中老是想着将来肩负的任务。
    突然,房间开始摇动。初时,我感觉到是一种上下的震动。慢慢平静下来。接着另一种震动开始了,这次是从东向西的水平摆动。我听到建筑物本身因越来越猛烈的震动发出嘞嘞声,屋顶上的电灯剧烈摇幌,我觉得就象处身在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猛的摆动中。最后,当我认为这座建筑物已不能再抵受这些震动时,震动渐渐停止了。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这时是凌晨三时四十五分。从我所住的高处望向四周,远处,我看到一些轻微的爆炸,可能是因为地壳的猛烈震动引起电力故障所致。
    我没有在房内停留得太久,因为我知道更多的震动将会在瞬息间发生。我赤脚走出房间,进入饭店的大堂。这时,整座大楼忽然漆黑一片。事后知悉,这是一名头脑冷静的饭店职工将电掣关掉了。这名职工曾接受地震预防措施的训练,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截断电流,避免发生火警。
    在走廊,我看到饭店的服务员忙着协助外宾,将客人领到安全地点,并一再以不同的语言向客人说,要他们放心,无须惊恐。我们沿着长长的楼梯到了街上。
    在几分钟内,北京的街道塞满数以百万计的居民。从一开始,我便被人们有秩序、有纪律的行动所感动。即使是最微小的惊慌迹象也没有。我亲眼看到几次人们表现出来的无私的礼让。年轻的协助年老的,强健的协助残废体弱的。我没有见到伤亡。
    我们这些外国人有好几百,分属不同国籍。在十七层高的北京饭店楼下,我们互相交换地震的经历和反应。我们大家都为这座新建筑物的牢固和良好结构而惊异。
    清晨来临了。公共汽车及自行车开始如常行驶。我凝望那些正在前往上班途中的乘客的面庞,他们亦回首观看我们,当看到我们这样一大群外国人时,他们都微笑了。
    晨七时三十分,我的东道主打电话来探询一切,并通知我,前往天津的旅程已暂时取消。我们决定驱车到医院探望我的同事。
    我的同事在第一传染病院留医。这医院座落在北京市北郊的地坛公园。沿途经过好几公里,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地震后的结果和影响。
    我只看到很少的损毁,特别是那些解放后兴建起来的建筑物。邻近的一些旧式建筑物,有一些泥砖墙倒塌,但我从未看到过一座建筑物完全摧毁。(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生活正常,工厂工人及其他国营企业的职工前往他们的工厂、商场及办公室上班。全市商店都开放营业。我看到几辆货车运来西瓜,还有成箩成箩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没有迹象显示交通运输有任何的阻碍。
    没有上班工作的人们则忙着进行预防措施,以防止可能再发生的震动。我再一次注意到人们的有秩序及有纪律的行动。我们的主人家告知我,地区和街道的党组织已发动群众进行这些防震措施。
    干部逐座楼宇检查墙壁和地基的损坏程度。住在旧屋的居民则忙着盖搭暂时的住所。这种行动尤其需要,因为二十八日当天,大雨由早到晚倾盆而下。
    探访了同事后,接待人员与我们一起返回北京饭店。为了安全起见,我不再跑上饭店三楼以上的地方,与其他外国住客一起,我将我的一些必需用品搬到楼下。
    整日,我们都紧张地等候消息。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的人员很快与他们在天津的同志联系上,因此能向我们保证我们在天津的朋友安全和情况良好。
    七月二十八日晚七时许,北京经受另外一次强烈地震,在以后的几个小时内,我们感到几次小震。二十九日晨,新华社发表了有关先一日的地震报道,还有中共中央的电报。从这些消息来源,我们知悉地震震中地区受到严重损毁。不久,北京市外事组要求所有有关接待部门组织外国客人从北京疏散,以策安全。
    我已经买了三十日前往广州的飞机票,我的同事则准备于稍后时间离开北京前往欧洲。化工公司宣布取消小型交易会。公司方面并为商人作出安排,让他们在中国其他城市继续进行贸易,旅行手续亦很快办理妥当。
    在过去的三日来,我再一次有机会亲眼看到中国党政人员为消除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所作的那种有高度效率及良好组织性的努力。我看到大批医生和护士照料那些一车车从唐山地区送往北京的伤者,同时看到一车车载满食物和药品的货车队就象流水一样,在相反的路程驰往灾区。街道上的群众保持警惕,他们进一步做好预防措施。几乎在每条街道的角落,都设有医疗站和其他设备供应处。虽然有预告说将来还有震动,但不论哪处,都不见有紧张及惊惧的情形。
    三十一日晨,我与十多名其他外国人包括从唐山来的人登上前往广州的飞机离开中国。当坐上飞机,我回想这一周来发生的事件的意义所在。在今年初,我目睹过中国在失去她的伟大的政治家周恩来时的反应。现在,我又目睹另一件不幸事件。在周逝世的时候,中国人民团结如一人,将悲痛化为巨大的力量。当我回顾前几天的事件,我体会到,就是同样这些人,他们再一次向不幸挑战,并肯定将成功地征服自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