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22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三月十二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曼谷的一条消息,题目是《苏联向东南亚渗透的秘诀》,摘要如下:在印度尼西亚日本大使馆面对着雅加达一条繁华的大街,在它对面的右侧,一座超现代化的漂亮的楼房已基本竣工。这座十二层高的楼房便是新建的苏联大使馆。它俯视着九层高的日本使馆楼。
    在前面宽广的庭院里,有大喷水池和草坪。有人诙谐地说,险些把这一建筑误认为是文化宫和博物馆。
    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有三十人,加上当地的雇员共有一百多人,连日本大使馆都感到建筑物过于宽敞,不能全部利用。但是苏联的使馆工作人员只有五十人,而且不希望雇用当地人的苏联修建相当于日本使馆四倍的楼房,是令人惊讶的。
    自印度尼西亚九卅事件以来,苏联一直受到这个国家的冷遇。现在,这种现象开始缓慢地发生解冻,有了讨好的机会,但是,普通的印度尼西亚人害怕政府监视,不想接近。据说,伸出手的苏联仿佛有些焦急。
    譬如,各国大使馆负责情报的外交官有时举行联欢会。在联欢会上,苏联人满面笑容地拼命想同印度尼西亚人亲近,几乎引起旁观者的同情。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苏联现在似乎有五种渗透办法。
    第一是,大使馆举办俄语讲座。苏联人笑容可掬地说:“不收学费,谁都可以学。”但是,据说只有一百人左右学习。
    第二是,留学和邀请访问。对于邀请,只有工会的大干部和原来的大政治家接受。其他人害怕极度警惕共产主义的政府而谢绝了。
    第三是,为独立和制定宪法而斗争,即现在苏联采取接近批判政府的知识分子行动派“四五年小组”的办法。这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掌握具体情况。
    第四是,照例接近共产主义者。对其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出席了最近在莫斯科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发表谈话赞扬苏联,谴责中国。据说印尼共党员中有一半以上已被苏联拉过去了。
    最后一个办法是进行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通过去年年底马利克外长访苏,签署了协定,并且根据这个协定,首先就建设两座水库的问题达成了协议。新加坡这个国家靠工商业立国。苏联也看准这一点,在一九七一年建立了“莫斯科人民银行”,奠定了基础。之后又从两年前开始正式提供贷款。
    该银行还在黎巴嫩和伦敦开设了分行,使人感到苏联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当地筹措存款几乎不能指望,所以资金全靠本国汇款和欧洲市场的资金。
    这家银行的总资产在当地外国银行中仅次于美国系统的大银行,居第二位。贷款总额之多,在当地银行和外国银行中居第一位。并且,不要很多担保,就向有影响的华侨集团提供大量贷款,进行“不符合常识”的经营。因此,传说由于贷款对象的经营恶化,最近有些动摇。
    但是,扩张是在计算到这种损失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加强苏联经济在东南亚的影响,要向金融中心地带打进楔子,用金钱牢牢控制住有影响的华侨。
    此外,在新加坡建立了两个合办公司:“新加坡苏联海运公司”和“马里斯科公司”。
    重新签订了文化协定(包括科学技术在内),苏联不断向这里派遣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会干部。在南洋大学语言中心开设有华语讲座。同北京关系不好的苏联派遣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华语。
    并且,大批苏联船不断在“港口之国”新加坡进行补给和维修,船员进行休息。日本船一年在此港口停泊一千五、六百艘,而据说苏联停泊此港的船只约相当于日本船数的一半。
    总之,令人感到苏联是靠大量金钱强行向东南亚渗透。


    【本刊讯】据马尼拉《每日快报》三月十二日报道,菲律宾第一批“赤脚医生”最近毕业,到农村和山区去服务。
    这批“赤脚医生”共十人,五男五女,都是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受过为期六个星期的医疗训练。
    负责主持培训“赤脚医生”计划的弗朗西斯科·戴医生说,菲律宾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被遗忘的农村,现有的医疗服务同人民的需要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他说,数以千计的村社、近千个城镇连食用水的供应也没有。因此,有必要注意农村的卫生问题,“我们需要有一批留在农村的卫生工作者”。
    报道说,这十个“赤脚医生”将分散到各省十个乡村中去。他们的行动在各地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要求“赤脚医生”到自己的山村里来。
    《每日快报》的记者曾访问了一位“赤脚医生”。记者写道:她名叫伊利萨·德拉罗萨,二十四岁,回到她家乡卡耶姆拜服务,那里是个偏远的山村,在每年三个月的雨季期间,几乎同外界隔绝。德拉罗萨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他们为她盖了一间小茅房,记者就在那里看到她为村民治病。人们欢迎她,她也准备长期留下来。
    报道说,菲律宾的“赤脚医生”计划受到了邻国的重视。马来西亚已派了两名医生到菲律宾考察这个计划。
    据报道,近年来,菲律宾的一些医务工作者访问了中国之后,建议菲律宾学习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包括针灸医疗)。


    【德新社新德里三月十九日电】马来西亚副外长阿里今天在这里说,东盟国家欢迎印度参加东盟,以支持东盟在亚洲地区建立持久和平的努力。
    他说,他同印度外长恰范的会谈是「非常诚恳真挚的」。


    【美联社达卡三月十九日电】一位政府高级官员十八日说,孟加拉国决心向印度多分用一些恒河水,如果双边努力失败,孟加拉国可能把这个问题提到联合国去。
    负责计划和商业两个部的总统顾问米尔扎·胡达博士说,印度拒绝了他的政府提出的就制定一项终年分用恒河水的计划而举行会谈的邀请。
    印度只愿意在三月中至五月中的旱季同孟加拉国分用恒河水。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三月十三日自孟买报道:
    印度在独立以来的二十九年当中所增加的人口比有二百年历史的美国全部人口增加得还要多。它现有人口六亿二千八百万,每年要增加一千三百万,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
    自从一九四七年以来粮食生产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人口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上下,而且仍然人丁兴旺。事情摆得很明白:如果这个国家不猛烈降低出生率的话,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那怕保持现状也不行。按照目前的增长率,不用到本世纪末印度的人口就要达到十亿,在一个现在就已有将近一半的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是文盲的国家,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你只要到印度城市里拥挤不堪的大街上走一走,再到人烟稠密的乡村里去看一看一小块一小块的稻田和旱地,就会对前景感到可怕:从现在起仅仅二十五年,印度本身净增的人口就要接近美国全部人口的两倍。印度官方——无论是各邦的还是全国的——看到这种前景就不仅是想,而且硬是要采取政府过去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办法来找一条出路。那就是:以强制绝育来限制一对夫妇生育的孩子的数目是印度非办不可的事情。
    英·甘地总理直率地谈到,为了实现计划生育,要采取一些“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的强硬措施。“某些个人的权利必须暂时靠边,让位于全国的人权——生活的权利和进步的权利。”
    可是,目前看来这位总理希望在制定一项全国性的计划之前先在各邦进行试验。旁遮普邦现在甚至已在制定法律,规定一对夫妇在有两三个孩子以后,其中一方就得强制绝育。马哈拉施特拉邦是第一个规定对计划生育予以奖励,对忽视计划生育予以“制裁”的邦,已经决定实行类似的强制性限制——可能对违犯者判处徒刑或罚款。哈里亚纳邦最近宣布到一九八四年要把人口增长率降低到零,它还计划要让所属文官在生了两个孜子以后实行绝育,否则就予解职。在联邦管理下的新德里居民,不久就将受到一条法律的管制,对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不但不准在政府任职,而且不给各种各样的公共补助——从免费医疗到免费上学统统取消。
    问题是:这种激烈的措施是否贯彻得了。有些是不行的,甚至受控制的印度报纸也这样说。无数新生的孩子,甚至连登记都不登记,尤其是在乡村。
    归根结底,立法手段能否成功要看反对的程度,就目前来看反对力量还不是大得不得了。过去,类似这样的提案往往会引起一部分公众的愤怒,抗议这种做法侵犯了个人权利。有些印度教的领导人反对这些提案,他们的理由是,穆斯林将会以宗教上的理由来规避这种法律,因为他们增加人口将造成对印度教徒不利的局面。穆斯林目前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一,而印度教徒占百分之八十三。这个计划主要的优点是公众早已有了绝育的经验。印度有百分之十五的夫妇已采取了某种控制生育的办法,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夫妇依靠的是一方绝育。认为这是最简单和最保险的方法。开到农村的“输精管切除手术车”不但取得了教育方面的效果,而且以诸如半导体收音机、小额现金、粮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有电影票作为对自愿施行手术的人的奖励,取得了他们的好感。
    印度政府在实行计划生育方面是一个先锋,它从一九五二年起就实行计划生育了,但是却没有取得象亚洲其他地方所取得的成果。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妨碍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的话,那就是人口继续激增这一事实本身。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是甘地夫人的政府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望而生畏的一个问题。


    【本刊讯】菲律宾《时代日报》三月十三日以《向俄国大批出口食糖》为题报道:
    菲律宾已为它的食糖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已订立一项向俄国供应四十万吨食糖的合同。
    这是菲律宾第一次签订的向非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出口大批食糖的合同。
    这笔交易估计将占菲律宾一九七五年食糖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四十,它将大大缓和国内食糖供过于求的状况。这项合同是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上签订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