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4日参考消息 第3版

    “七十七国集团”正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召开部长级会议,为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将提出一个综合草案。
    “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并非只有七十七个,但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一九六四年,当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对抗帝国主义,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从此它们就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随着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和在经济领域中反帝反霸斗争的深入开展,“七十七国集团”日益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现有一百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举行之前,“七十七国集团”都要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立场,为贸易和发展会议进行准备。
    “七十七国集团”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举行。会议通过了《阿尔及尔宪章》,作为向第二届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建议。为第三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作准备的第二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利马宣言》,谴责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占领别国领土和对别国施加压力。
    近年来,“七十七国集团”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反帝反霸斗争中,更加活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九七四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前夕,“七十七国集团”积极进行了准备工作,为特别会议起草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这是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表达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主义的剥削、掠夺和控制的强烈愿望。(原载一月二十九日香港《文汇报》)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二月二日发表罗宾·赖特的一篇专稿,题为《安哥拉的亲西方联盟表现出瓦解的迹象》,摘要如下:
    安哥拉战争中的两派——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和民族解放阵线(解阵)之间的基于利害关系的结合,现在处于垮掉的边缘。
    自从这两派于去年十一月合组成以万博作为首都的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国以来,同苏联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人运)作战的这两个西方支持的解放运动的联盟内部一向是不安宁的。
    但是最近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事态都表明,这个联盟非正式地说已经是结束了。
    自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从葡萄牙人手里获得独立以来,安盟和解阵的军队已在席尔瓦波托、木萨米迪希、萨达班代拉和万博(以上都是安哥拉南部城市)发生过数次小冲突。
    新近发生的最激烈的冲突之一发生在一月二十七日,地点在万博距简易机场不到半英里的地方。当二十九名记者和安盟的支持者等候飞往赞比亚卢萨卡的一架飞机时,爆发了密集的枪炮声。该机场上的一位安盟军事指挥官说,他相信,这是两派之间的又一次战斗。
    安盟主席萨文比博士最近在一次军事简报会上宣布,说解阵的军队曾拒绝援助同正在向前推进的人运部队作战的安盟部队,这句话透露出这两派之间的矛盾已闹到什么程度。
    可是,这位安盟领袖却否认联盟已经垮台,宣称所传有人正在敦促安盟与人运合组一个全国团结政府一说,是不确实的。
    但是观察家们认为,他们出于政治原因作这种宣称的。安盟的全部外援是经过扎伊尔这个渠道获得,而扎伊尔是解阵的主要支持者。如果萨文比博士证实了发生分裂这种长期存在的谣传,那么已经正在枯竭的外援来源就将完全断绝,而且还可能显得是又一个迹象,向潜在的支持者们表明这两派的弱点。然而安盟和解阵之间存在政治分歧是人所皆知的。安盟建议安哥拉成立一个社会主义政府,而解阵则希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本刊讯】科威特《觉醒》周刊最近发表专文,题为《贝鲁特和超级大国》,摘要如下:
    很多人当他们以为苏联是根据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协定而撤出埃及的,那就错了。因为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任何国际协定,都不可能超越造成它们能在该地区存在条件的主要利益。
    苏联从埃及撤出是经过考虑的,也是暂时的。因为它不会这样轻易地背起背包走了而把地方让给美国人。无疑,美国政治家们对苏联人如此快地撤出埃及是有怀疑的。因为他们了解俄国人在他们的战略问题上是很顽固的。因此美国人是抱着谨慎而不匆忙陷入的态度进入该地区的,以保证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较少受损。这就是美国在该地区坚持逐步解决来代替全面解决的原因。因此美国在走任何一步之前,都要摸一摸俄国人的脉搏。
    从我们对俄国和美国的立场的观察,我们发现阿拉伯地区的斗争已超出了地方性的斗争,就其本质看,它已转向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方要压倒另一方的争夺了。
    这里我们可以把苏联的立场概括为:1、把主要打击矛头对准埃及政权,在阿拉伯范围内从政治上把它搞垮,在国内,从经济上把它搞垮;2、着手围剿美国在该地区的渗透。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苏联将把其力量集中在东线作为它的攻势的开端,发展东线的军事力量,使东线能够在没有埃及的情况下,执行苏联的政策。实际上苏联专心经营东线已经开始了。苏联对民族主义比较强的伊拉克政权提供优惠。这也给伊拉克当局在阿拉伯人面前证明它同美国敌对观点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所以伊拉克已准备进入东线,并加以扩大,以形成北线。伊拉克已从任何次要分歧中脱了手,而开始快步进入东线。
    但是苏联的活动必须得到在整个北线上的叙利亚、约旦、黎巴嫩所有方面的保证。北线实际上已得到加强。叙利亚优先得到加强,接着伊、叙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伊拉克军队进入叙利亚战场,加强叙利亚的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了。转变约旦的态度,让其加入这条战线的行动已经开始,约旦如果要弥补由西奈协定带来的政治上的损失,要获得政治上、军事上的利益,它就不得不参加。约旦已经接受了,通过军事、经济协定同叙利亚联系起来了。还剩下一个黎巴嫩。这里苏联必须放缓慢些。因为黎巴嫩局势的恢复不那么容易,黎巴嫩是处在美国向叙利亚施加压力的计划内的。证据是,美国已授意它在黎巴嫩的代理人爆炸局势,缩小左派势力,把抵抗运动从黎赶出去,以便砍掉叙利亚右翼,使黎巴嫩成为以色列打破东线的活动大门。在这里美苏的争夺表面化了。因为苏联不会允许黎巴嫩成为它在该地区未来行动的一块绊脚石,便开始以武力保卫它在黎巴嫩的存在,开始支持民族运动,使之能最后控制局势。俄国人把赌注押在他的在黎巴嫩的成功上,和在建立被认为是对付美国行动的牢固军事线的北线成功上。俄国人在他们能够控制黎巴嫩的局势后,要干的第二步,将是通过爆炸东线的局势来显示他们的强硬立场。那就是,要么美国接受俄国提出的解决办法,否则这种解决办法和比这更强硬的办法将强加给以色列。观察局势的人认为,美国了解这个事实,也觉得解决的钥匙仍在苏联人手里。因此开始竭力从内部破坏东线,并压以色列承认解放组织,使之退到由美国步骤产生的协定政策上来。从对局势的估计,我们认为问题的主动权已不在美国手里了。因为东线局势的任何爆炸都意味着美国解决的破产,意味着埃及政权在政治上的垮台。因此美国企图通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通过允诺承认建立巴勒斯坦国来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但是这种想法在抵抗运动访问莫斯科后宣告失败了。
    我们把现在总的局势概括为:1、苏联正在通过东线促使局势爆炸,这样可以保证俄国人在政治上把埃及政权搞垮。因为在东线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埃及袖手旁观是不行的。埃及如果不干预,就会出现阿拉伯化的埃及政权;2、如果埃及参战,那么这就意味着它同以色列、美国之间的三方协定的破产,埃及就会撕毁它。这样它也就会放弃对美国的担保;3、在埃及放弃其对美国的义务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在军事上加强以色列而放弃埃及,不信任埃及,从而也就使美国不得不改变态度;4、如美国采取这种立场,那就促使埃及政府又回到苏联的圈套内了,向苏联要武器、并对过去表示赎罪;5、苏联由于促使该地区的问题朝着阿拉伯人所寻求的办法解决,这将显露出它支持阿拉伯人的立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和它们任何一方胜利的可能性,都将有赖于贝鲁特目前事件的结果。


    【法新社马尼拉二月二日电】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今天要求建立一个“第三世界经济体系”,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贸易和发展方面进行合作的途径。
    马科斯是在“七十七国集团”(它包括亚非拉的一百零八个发展中国家)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这个要求的。
    这位总统说,现在是把这个集团“机构化”,而不仅是作些特别安排的时候了,它能成为一个协调成员国的行动的“比较富有战斗性的组织”。
    他说,只要把这个集团改造成为“第三世界经济体系”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这个体系将建立在“经济上集体自力更生”的原则之上。
    他说,第三世界经济体系能够成为现有的区域性发展计划的联系中心和就扩大出口市场、消除贸易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稳定价格和其他问题进行谈判的一方。但是,他告诫说这个体系不应当被用来作为“对抗的工具”,而应当成为“在贸易和发展方面进行合作的途径”。
    马科斯强调有建立这一体系的必要,他说,自从这个集团在十三年前成立以来,“仍在磋商联合国贸发会成立的时候就提出的那些问题”,这使人“有点伤心”。
    他说联合国贸发会已到了“十字路口”,他提议把它转变成为联合国一个自治的专门机构,也许可以称为“世界贸易和发展组织”。
    【路透社马尼拉二月二日电】马科斯今天发出警告说,世界面临着战争或死亡的前景,除非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不平等能够消除。
    马科斯说:“七十七国集团为联合国贸发会议进行准备工作的会议的任务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分配世界财富方面为自己取得更平等的份额而不诉诸分裂性手段的一致愿望。”
    马科斯说:“七十七国集团认为有六个方面迫切需要进行大力合作。”
    它们是:需要一个商品统筹计划,在传授技术方面定出一套国际行为准则,扩大发达国家接受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能力,改革国际货币制度,扩大对欠发达国家和其他处境不佳国家的援助,需要巩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