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11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连载该报驻仰光记者户塚一雄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苦恼的缅甸》,摘要如下:
    缅甸在奈温总统的领导下,正推行一条独自的社会主义路线。目前最使缅甸感到头痛的有两件事,一是反政府游击队;二是经济停滞不前。
    今年六月下旬,缅甸共产党试图强渡流经缅甸东北部掸邦的萨尔温江,同政府军发生激烈冲突,经过包括白刃战在内的激烈战斗之后,好不容易被击退。尽管在雨季,缅甸共产党依然出击,这使缅甸方面受到冲击。
    据西方军事方面人士说,缅共的势力约有两万人。除八十二毫米迫击炮(中国造)、八十一毫米迫击炮(美国造)等迫击炮和七十五毫米无后座力炮(美国造)之外,还装备有机枪、步枪和地雷等武器,大体上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地区,事实上已成为“解放区”。政府军只不过固守景栋和孟阳等城市地区这些“点”。
    缅共作为缅甸政府军的一个不能轻视的存在而突出起来了。其背景是,印度支那形势的急剧变化大大鼓舞了缅共的士气,此外,中国共产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支持,现在在仰光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此外缅共势力还分散在德林达依地方、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若开区、曼达勒西北部和克钦邦等地,从事破坏无盖货车等政府的运输机关,成为威胁缅甸经济的一个因素。
    政府军对缅共感到棘手的原因有,不能有效地对付越南式的游击战术,来自仰光的补给不足,等等。西方外交人士认为,在雨季过后,即十一月前后,从老挝运进多余的武器,缅共将发动旱季攻势,形成一个高潮。
    作为反政府势力,少数民族游击队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主要有克钦独立军(二至三千人)、掸邦独立军(四千人)、吉仁国民同盟阵线(六千人)、新孟邦党(一千人)和若干解放党(五百人)。这些组织都以从缅甸人中分出来实行独立为目标,要求扩大自治权,在各地展开小规模游击活动。另外,前总理吴努等反政府势力也约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但由于吴努前总理等重要干部流亡国外,内部发生了分裂,处于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活动的状态。这样看来,当前奈温政权的最大敌人,似乎依然是缅共。
    在社会主义国家缅甸的首都仰光,令人吃惊的是,笔记本和手纸等纸张全然没有。维尼龙和火柴也是贵重品。相隔数十年之后再访缅甸的人经常说:“仰光没有一点变化。”旧貌全然未变,意味着新的建筑物一个也没有。
    缅甸从去年四月开始实施第二个经济建设四年计划,目标是:一、提高国民生活;二、提高平均生产;三、扩大国民总产值等。全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和运输业。估计人口的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二,指望实际增长率每年平均为百分之四点二。
    不过,过去的成就决不是令人满意的。如果减去百分之二的人口增长率,那么,几乎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拿一九七四年度的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来看,出口为十三亿五千五百万缅元,进口为十四亿七千万缅元,外汇储备额已低于一亿美元,外交人士对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能否实现今后计划的目标感到担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成为缅甸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癌症是经济的管理和领导体制不得力,官僚机构无能为力和缺乏协作。但最重要的也许是计划经济的通病——死气沉沉的洪水已淹没了公务员的脖子。
    建筑公司盖了房子,但和电力公司不通气,没有电,就总也住不进去,这类互不协调的行政现象到处可见。配给制度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缅甸政府把基本的生活必需物资都置于政府的统制之下,实行配给制。例如,每一个人一个月配给大米一缅升(合一点六公斤)、糖半磅、菜油(花生油)一缅斤、一年配给可做两三条腰带的布料、灯油四加仑(约二十公升),另外还配给洋葱、鱼酱油、虾精、炼乳等。
    然而配给品能够到手的只有限量的一半到三分之一。这也是由政府、商店在发薪的当天限定时间内配给,因此勉强维持生活的人,不事先借钱就会错过购买的机会。于是,剩下的配给物资就从后门流入黑市,国民就要按高出官价一两倍的价钱买配给物资。
    不过,缅甸人说,大米也好,菜油也好,在乡村,多得很,只是城市里没有,因为农民不愿意向政府缴纳,都藏了起来,而且运输途中又被偷出一些,运到仰光已经丢掉三分之一左右。
    就是说,从农民到公务员都满不在乎地到处搞贪污,做黑市买卖,走后门等等。
    就业难,更加重了生活的困苦。在缅甸每年有一万人从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但能够找到职业的仅有百分之十。其余全部失业。学生们想以反政府示威来壮声势也是很自然的。
    尽管如此,但缅甸人说:“奈温体制不会垮台。”因为缅甸和邻国印度、孟加拉国不同,本来就是一个富饶的国家,怎么也能吃得饱,过着最低水平的生活。并且还保留着佛教的大家庭主义。因此它的经济状况按先进国家的经济观点是无法衡量的。缅甸经济的这种对立与调和“同居”的现象今后似乎将继续存在下去。


    【法新社马尼拉八月二十一日电】马科斯总统今天正式接受了两名穆斯林反叛领导人的投降,并且宣布菲律宾南部的明达瑙的战斗“开始结束”。
    马科斯让这两名投降的反叛领导人当着记者和电视摄影记者的面举行宣誓效忠仪式,这两名领导人是前穆斯林法官卢克曼和穆斯林叛军司令卡卢昂。
    卢克曼自称是法律顾问和主张独立的摩洛全国解放阵线中央委员会成员,而卡卢昂自报的身份是摩洛全国解放阵线南苏禄准军事部队的司令。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五日刊登丹尼斯·奥利里自马尼拉专发该报的一则报道,题为《停火的有效性可疑》《叛乱分子使菲律宾的冲突继续下去》,摘要如下:
    分立主义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在菲律宾发动叛乱活动已经三年了,和平目前仍然象过去一样不可靠。尽管政府宣布已于八月十四日达成了停火协议,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发言人却说并没有达成过这样的协议,还否认这个组织曾委派过什么人去同马尼拉谈判停火。他们说,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准备无限期地打下去,政府在前两个星期宣布的“投降”并不影响叛乱活动。
    穆斯林人士说,最近一批投降的人只代表了苏禄群岛的霍洛岛上六个主要叛军司令部之一的一部分。穆斯林人士估计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总兵力大约有三万人。
    这支叛乱力量在从一九七二年以来的各个时期拖住了菲律宾军队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迫得政府不得不加紧招兵。军队人数由军事管制前的六万五千人增加到了目前的大约十二万,下一年预定要扩大到二十万。
    军事预算已从一九七二年的九千万美元增加到了今年的大约三亿五千万美元。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九月七日刊登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六日从马尼拉发出的一篇文章,题为《马科斯说明了进一步控制美国基地的计划》,摘要如下:
    马科斯总统今天说,美国和菲律宾已开始非正式会谈,目的在于使菲律宾对设在马尼拉重要的美国海空军基地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马科斯在总统府接见记者时强调,他的目的是要使这些基地置于菲律宾的主权范围内,并且使这些基地除了作为军事设施外还成为经济上有用的地方。
    马科斯说:“我本人预料谈判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美国官员虽然对马科斯的总的目标表示同情时,却说他们仍然摸不准马科斯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并且认为今后的谈判可能会很费劲。
    据马科斯说,迄今为止,谈判一直只限于他本人和美国大使威廉
    ·沙利文之间的会谈。菲律宾政府已草拟了一份详细的谈判文件,这份文件即将送交给美国大使馆。
    据了解,由于美国在印度支那遭受巨大失败,马科斯对菲律宾旧日作为美国附庸的形象变得十分敏感,并表示决心使他的国家转到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的行列中。
    南越外长阮氏萍在利马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会议上指责说,菲律宾有美国基地,因此没有资格成为不结盟国家。受到严格控制的马尼拉报纸最近对这一点大肆宣传。
    马科斯总统在对记者谈话时说,越南战争“教育了我们大家,也包括美国在内,我认为,努力争取自己的独立的人按美国的命令办事显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总统解释说,他准备就向美国提供基地内的方便条件问题举行谈判。因为他承认需要“在太平洋保持力量均衡”。
    但是马科斯在设法改变基地地位问题上面临着伤脑筋的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这些基地对菲律宾的经济来说是很重要的,这里仍然存在着强烈的亲美情绪,特别是在马科斯指望得到其支持的老百姓中间更是如此。
    在菲律宾,这些基地雇佣的人仅次于政府。据美国海军发表的数字,仅苏比克湾一地就给菲律宾提供了七千九百五十万美元。
    位于苏比克基地附近的拥有十九万五千人口的奥隆加波市几乎完全依靠美国的军事开支为生。约有一万五千名菲律宾人在该基地的庞大的舰只修理厂或补给仓库工作,同时,每天约有七千名水兵光顾奥隆加波的数以百计的酒吧间和夜总会,平均每人一次就花十美元,一年大约花二千九百万美元。克拉克空军基地在贫困的中吕宋地区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
    在这两个基地中,据认为,苏比克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力量更具为重要。克拉克基地目前主要是作为仍然驻在泰国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后勤转运中心,但是苏比克是整个第七舰队的修理、补给和维修的综合基地。那里每天平均有十到十五艘舰只。在菲律宾和珍珠港之间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设施。
    虽然他在接见记者时避免详细说明他的计划,但是他的同事说,他大概希望让菲律宾军官负责管理这些基地并降下美国国旗,现在美国旗同菲律宾国旗并排飘扬。这将有助于缩小美国主权的痕迹。


    【法新社曼谷九月九日电】泰国驻美国大使阿南·班雅拉春和柬埔寨副首相英萨利最近在纽约会见了一次,决定他们两国将尽快互派大使。
    泰国外长差提猜昨晚向报界宣布了这件事。
    这次会见是九月三日在纽约进行的,这两位官员都是到那里去参加联合国大会的。
    据差提猜说,英萨利感谢泰国政府在柬埔寨新政府成立后不久就立即承认了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