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1日参考消息 第4版

    地处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也许最能说明新中国改造自然的工作。治理黄河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重视保护资源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缩影。黄河对中国的兴盛休戚相关,但是这条河流是变化无常的,据记载它在历史上曾经二十六次改道,每一次都造成极大危害。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人们都熟知黄河是中国的忧患。据说在大规模进行水利工程前,上游高原地区十年九旱,而下游则水灾频繁。
    这条河流之所以叫做黄河是因为它从上游高地带了大量泥沙,每立方米水中含有八一·四磅泥沙,而尼罗河每立方米河水中只有二·二磅泥沙。几百年来,黄河下游两岸都修筑了护堤,但是不断淤积的泥沙和不断加高的堤坝使河床比毗邻的陆地高九至二十一英尺。离得更远的一些地区则低于河床达六十英尺之多。因此,黄河有时被称为“空中河流”。
    一九四九年以前,由于决堤,平均每三年发生水灾两次,受灾和死亡人数达数百万之多。自一九四九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决堤。当地居民仍然满怀悲愤地记得,一九三八年一个国民党军事将领曾下令扒开河堤,阻止进犯的日本军队。据说由此而造成的水灾淹死了八十九万中国人。
    过去二十五年来中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黄河上修建了五座大坝,在支流上修建了七十八座。下游修建了一百四十项分洪工程。上游地区有大批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而下游地区则完成了大量灌溉工程。仅河南省就有一千万人参加水土保持工作。防洪工程成效很大,一位公社领导人对我说:“我们怕的不再是河流泛滥,而是怕没有足够的水用来灌溉”。
    自一九四九年以来,这个地区的平均粮食产量已经增加了近九倍。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洪水和泥沙淤积来垫高土地已经使许多新的土地用于耕种。这个办法还将继续下去,直至最靠近河堤的土地都处于最高洪水水位之上。
    在农村发展方面,另一个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地方是河南省辉县。在这个县,数以千计的人正在看来地形险恶的地区造新田和修建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人们告诉我眼下还没有已经造出的新农田的数字,但是其数量显然是很大的。这种新田是用手工凿的石墙隔成一级一级的,顺着山坡由下往上徐徐伸延,直至碰到坚硬的秃岩。这些完全可以灌溉的农田工程是由首先受盒的生产队发起和从事建造的。因此,既有经济上的刺激,也有爱国的动机。
    辉县被视为全国修建灌溉工程和变非生产地区为生产田的标兵。一九四九年以前,辉县所在的地区只有水浇地五千英亩。而现在水浇地达八十三万三千英亩,并计划扩大水浇地三十五万英亩。为了弥补雨量不足,该县从多方面开辟水源,其中有黄河支流、巧妙地开发地下水、天然喷泉以及水井。尽管一九七四年遭受大旱,据说产量仍高于一九七三年。
    我参观了一个从一条地下渠道引水的灌溉系统,渠道上面是覆盖着的,可以种植粮食。水是通过一连五个抽水站和大型的石块混凝土渡槽,一共提升二百八十英尺,然后分流到三十二英里长的许多小渠中,灌溉五千三百五十英亩土地。这项工程是由两个公社的十四个大队投资,用了三年时间建成的。粮食产量从每英亩约五百三十磅提高到每英亩六千至七千九百磅。
    在这个地区,另一个灌溉系统把水池里的水抽到一个山顶蓄水池。还有一顶地方工程利用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出来的一系列隧洞把水引到邻县,水渠上面还铺设了一条公路。我参观了八百码长的“愚公洞”。它是以中国一个著名的寓言命名的,这个寓言说的是通过一代代的艰苦奋斗和毅力而终于完成了看来不可能做到的工作。这个寓言出自新乡地区,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发扬了这一传统。
    自力更生也应用于电力生产上。我在华南的广东省参观了一个用中国制造的涡轮机装备起来的小水电厂,它用的是从综合水库通过隧洞引过来的水。这个水库不仅用来为农业和工业发电,而且用来控制洪水、灌溉七万五千英亩土地和养鱼。这个电厂所发的电是同全省范围的电网联在一起的,尽管在这个电网范围内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公社、大队和各个生产队办的小水电厂至少能生产他们所需要的部分电力。多余的电力卖给国家,输入全省范围的电网。
    在这种遍布全中国的大规模的人工建造的工程面前,西方用来衡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就显得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列入西方国民生产总值的许多服务性项目,诸如垃圾和污水处理费、抗污染工程以及酒精中毒和吸毒治疗中心,更不用说广告费和商品五花八门的包装费,这些东西同中国的制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所需要的许多东西是通过回收和重新使用以及投入大量劳力来满足的,而在西方世界,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国是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节俭而又自给自足的社会。工业发展
    河南省是有计划的发展、分散经营和自力更生的范例。这个省不但农业生产水平高,而且是一个日益发展的工业中心。省会郑州的人口从一九四九年的十五万增加到一百一十万,预计这个城市的人口将稳定在这个数字,而这一地区继续增加的人口将分散到农村中新建的村庄中。象上海这样的其他大城市的人口也有所限制,其办法是把年青的工人送往人口不太稠密的地方和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
    郑州这个工业基地原来只有八家小工厂,现在已增加到八百个,其中有些工厂雇用数千名工人。我参观了一个为该地区和全国许多纺织厂以及为出口而制造纺织机械的工厂。这个厂有五千名工人,而一九四九年只有三百人。他们告诉我该厂所用的二千台机床有百分之四十五是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这个厂设有医院、食堂、托儿所、幼儿园、中学、业余大学和文娱活动场所。
    技术工人的学徒制是采用边工作边培养的办法,为期最多三年,学徒期间每月工资约十五美元。全厂的平均工资大约每月三十美元。技术人员中有百分之三十是妇女,这个比例还在增长。妇女是五十五岁退休,男人是六十岁,退休后领取相当于原工资约百分之七十的养老金。
    我在洛阳访问了一个拖拉机厂,该厂一九七三年生产了二万四千三百台拖拉机和推土机。也许底特律会认为这个厂的装配线已经老掉了牙,但是同旧中国相比,这个工厂却创造了技术上的奇迹。它基本上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九)


    【本刊讯】苏《在国外》第七期以《电缆电视》为题译载西德《科学图片报》上的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接收电视转播往往因附近的高楼大厦而发生困难。那些其长短约相等于辐射波长或超过它的物体,对于电磁(电视)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在无线电技术中这种情况由于使用的波长越来越短而有特殊的意义,例如,超短波波段的一百兆周频率相当于三米波长,所以甚至不高的建筑物也能妨碍这种信号的正常接收。电缆电视网提供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
    纽伦堡邮电总局修建了电缆电视网,因为该市一些区接收电视转播和超短波波段无线电转播很困难。美国在一九七一年共有六百五十万电缆电视用户。专家们希望到一九八○年这个国家的电缆电视用户能增加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
    甚至可用电话线传输电视信号。用这种办法每条双心导线只能发送一套节目。要想发送的节目多,必须有相应数量的双心导线。苏黎世用来传输十套电视节目和十三套超短波无线电广播节目的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约有五万个用户使用这种网。英国大约有一百五十万电缆电视用户,其中百分之六十使用的就是这种网。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邮电部设在达姆施塔特的中央电报局安装了一种试验装置,用激光器通过玻璃纤维来发射彩色电视影像。在这种情况下一克玻璃纤维可以代替约十公斤的电缆铜。
    玻璃纤维的一个重要优点就在于把它组成线束就可以成为一种对干扰不灵敏的电缆,这种电缆往地下敷设时无须特别准确。这种电缆可以由几百根单独纤维组成,可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输手段。然而这一点当然是未来的事。
    美国联邦邮电局正在研究使所有电缆电视系统引入所谓双向工作状态的可能性。
    这些双向线不仅可以使电视观众预定“个人”节目,同时还使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线路得到有关现在出售的商品的详尽情报和进行定购,以及定购诸如飞机票和戏票。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这种系统可以接通电子计算机,它自动找来“急救组织”或消防队。双向电缆电视系统的最有前途的能力之一,大概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户间可以进行谈话联络和见像联络。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根据预定接通用户。这样系统传输的不仅仅是影像和声音信号,还可以很好地传输两个用户交换的其他材料,如几段文字的清晰照片、几页报和几页书。
    对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广泛推广电缆电视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例如,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如果电话用户中仅有百分之一有电视电话机,那么邮电部传输的信息量就可以增加两倍。而如果百分之五的用户有电视电话机,那么通过其他百分之九十五普通“谈话”电话机传输的信息量,一般几乎会不起什么作用。
    可以假设,将来电缆电视可以使一套住宅建起一种备有电视机、普通电话机和电视电话机的信息中心。在这里将能接收任何一种信息和信件,询问所需商品,甚至自动和远距离控制制做食品。
    电缆电视在当前就可以给教育系统提供很大的方便。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已具备了实行电视教学的前提条件。英国有“任人旁听的大学”,电视观众在这种大学里学习全套课程。诚然,这样获得的知识还应当到普通专修班去进一步完善。美国设在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三个大中心的能力极大。在这些中心里通过双向电视电话联系方式,函授学生可以向教员提问题和彼此提问以及进行讨论等等。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三月十二日以《烧津铁工所制成世界第一台直径三点八米的激光望远镜》为题报道:
    静冈县烧津市法月铁工所制成了世界第一台直径三点八米的激光望远镜。这是东京大学东京天文台为了从今冬起使用激光观测地球自转等情况而订的货,是两年来集中智慧的结晶。
    激光的特点是具有方向性,但到月亮的距离单程平均就有三十八万公里。因此,以直径两厘米发射的激光束在月面上直径十公里的地方就扩散完毕,激光光线变小,在地面接收反射回来的光线时,进一步扩散,以至完全变成弱光线。因此,在地面用尽可能大的激光望远镜接收信号可获得准确的资料,从而决定制造直径超过美国一点五米的世界第一台直径三点八米的激光望远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