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2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孩子们下午放学回来,立刻各干各的活。对他们说来,干点零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把自留地里的蔬菜摘回家去。有一个小孙女经常从地里带菜帮子回来,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剁碎了给小鸡吃。等小鸡啄过了,菜叶也干了,他就把它们堆成一堆,放进一个大铁锅里,再和别的废料掺在一
    起,煮熟了留待喂猪。另一个大孙子经常帮助爷爷把盛猪食的沉甸甸的铁锅搬到外院的猪圈里去。另一个在公社工厂工作(公社办了六个工厂)的孙子似乎专门负责管理压水机。我们在那里时,他曾进行过两次全面检修。他常忙于给几辆自行车上油,修理漏气的车胎,还打扫整理几个堆东西的窝棚。
    在这么一个活跃的大家庭里,必须一顿接着一顿地做饭,全家人都得动手。经常有人在院里树底下的一张小矮桌上干活——洗,剁或搅拌。在这个融洽的家庭里,谁也不用告诉谁去干什么。我们作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一开始就感到舒畅和满意。
    院子里分西屋和北屋。北屋的西边一片和西屋都是砖房,瓦房顶,面积都是二十一英尺宽,四十英尺长,在院子的西北角形成L形。老俩口住北屋,我们住的是西屋,这里原来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史明、媳妇张淑梅和四个孩子住的。他们客气地搬了出去,腾出屋子给我们住,一家子挤到爷爷奶奶的屋子里去了。
    虽然史的大儿子一家在附近有自己盖的住房,但他们还和老人以及老二一家一起吃饭。另外的三个孩子里有一个女儿是教员,在芦沟桥教书。我们在那儿时,她曾骑自行车回来过三次。两个孩子在北京当工人,显然回来的次数较少。
    每排房子又根据长度隔成两个房间。我们住的西屋就隔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大的一间长约二十八英尺,小的一间长约十二英尺。
    我们房间里的炕约六英尺宽,十八英尺长,够一家人睡(他们大概就是这样睡法)。贝思的小房间里也有同样的炕和灶,但小得多。两间房之间的隔墙下部分是砖砌的,上面是木格窗,窗上糊了宣纸。里、外屋的门上都挂了竹帘子。外屋门上还有一道木门,上半都安了玻璃。
    我们的房东有一个比较完备的厨房,面积约十二英尺长,十英尺宽。房顶是瓦的,三合土的墙,四英尺高,墙头和房顶之间砌了空花砖。我们在那儿时厨房里几乎热得受不了。但据说那里冬天很暖和。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从外院柴草堆拿一把草点火,然后加引火柴,再加粗柴,最后加木炭。整天都有火,除了提供其他的方便之外,整天都可以用大水壶烧水,储存在保温的汤罐内。
    南墙边有兔窝和帐篷似的鸡窝。鸡窝是用秫秸秆做的,顶端用叶子扎在一起,紧挨着地面安着一个铁格子门,系在一根立棍上。兔窝比较大,砖砌的,有铁门,门上有好多窟窿眼,不让兔子出来。兔吃的菜都放在窝里。母鸡和公鸡每天下午可以在院子里享受一两小时的自由,之后,孩子们就起劲地把它们赶进窝。那二十四只小鸡整天在院子里啄食,直到孩子们把它们围在一起,抓进草篮里过夜。捉小鸡时院子里总要乱一阵,孩子们叽叽喳喳笑个不停。
    尽管院子里活动频繁,但始终保持整洁,而且确实很吸引人。每一个人不论做饭或是干了其他的活之后,都随手把地方打扫干净。院子里的一些小果树带来了淡淡的绿意和荫凉。门口和窗台上的蜀葵、菊花和天竺葵给这个忙碌之家增添了色彩。不管是最简单的或最费事的杂活,全家老幼都乐于去做,这充分说明了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活。
    院里的厨房和兔窝之间的墙上,开了一个口,通向外院。外院周围是很好的三合土的墙,内有一个猪圈。猪是把废物变成有用之物和食物的一座高功效的“工厂”。村里每户至少养一头猪。他们买了小猪回来后,几个月就把它养肥了,然后宰了全家吃,或者卖掉,把钱用来买其他食品。猪粪是浇菜地的好肥料。这样,不出院子,就完成了化无用为有用的全部循环过程。
    我们住的这一家,从一九五四到一九六四年这十年间,积下了足够的钱,把他们的三排房子全部重建了。我们住的屋子是一九五四年盖的,还不显得很破旧。当然屋里的墙需要粉刷,三合土的地也有些裂缝。但是由于整个屋子的构造简单,横梁、墙和瓦顶都很坚固,维护得也很好,估计这房子还可以住上一百年或再久一些。我们受到这个家庭和他们的成员的欢迎,使我们在中国不再感到自己是外人了。
    我们的来临打乱了史和他一家的生活,即使这样,我们还能看到他们严格的生活规律。清晨不到五点,在公社大喇叭广播《东方红》的乐声中大家都起来了。继这歌曲之后是新闻广播。大家很快的梳洗,喝一杯茶后就下地。从五点半干到七点,然后回家吃早饭,还稍微休息一下。到八点或八点半左右又开始干活,一直干到中午,只在十点左右休息约二十或三十分钟。十二点吃午饭,这是一天中主要的一顿。饭后休息时间较长,这时候最热,休息到两点或两点半。之后,再继续干到七点左右,当中休息一次或两次。有的农民晚上还到地里加班,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加班是自愿的。遇到紧急的时候,如抗旱,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天天都加夜班。这些人一天工作那么长的时间,晚上也没有很充分的休息,很难想象他们怎样保持他们的体力和舒畅的心情,但是他们看来就是做到了。(十)


    【中央社台北三月十四日电】行政院长蒋经国,今天在行政院接见由美国前财政部长肯尼迪率领来华访问的美国投资贸易访问团,对他们的来访表示诚挚的欢迎。
    美国投资贸易访问团的二十多位企业家一致认为中华民国的确是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美国的良好贸易伙伴。
    他们将鼓励更多的美国企业家前来中华民国投资和扩大贸易。
    蒋院长对他们说,中华民国对于任何愿意前来投资和扩展贸易的企业家,都非常欢迎。他认为,这一次美国投资贸易访问团前来我国访问,就是一个加强中美两国经济友好关系的实例,深信今后必能在原已密切的基础上,开展投资贸易更进一步的合作。
    肯尼迪和他的部分团员今天中午离华,他将往东南亚各地。
    这位美国前任财政部长离开中华民国前,曾举行记者会。
    他说,访问团已为来华投资或增加投资、以及开拓贸易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肯尼迪认为:中华民国的优良投资环境、廉洁而安定的政府,高素质的劳动力等,都是美国工商界人士来华投资的吸引力。
    美国投资贸易访问团是九日来华访问的。
    【本刊讯】蒋党《中央日报》三月十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开拓中美贸易更好的远景——我们对美国投资贸易访华团的希望》,摘要如下:
    中美贸易近年来在互惠的基础上,正迅速的增加;去年虽然整个世界陷于贸易的萎缩,但中美贸易额达三十七亿一千四百万美元,较前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其中美国对我输出增加达百分之七十六点二,使我国对美的出超由前年的七亿余美元降为三亿余美元,逐渐接近平衡。
    从投资关系观察,自我国退出联合国三年多来,外人投资急速增加,如美商投资已逾四亿余美元,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对我公民营企业建设之贷款,更达十四亿美元,接近该项贷款的最高数字。
    最近美国驻华大使馆致其商务部的报告中指出:
    中华民国的投资环境,仍保持着优于他国的条件。所谓他国与地区,包括韩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台湾的产品,由于成本价格较他国稳定,故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仍将保持优越的竞销能力。所以昂格尔大使强调台湾是美国农产品工业品的良好市场,也是最理想的外资工厂的设立地区。


    【中央社台北二月二十八日电】题:沈外长在立法院强调台澎同胞可向日索债
    外交部长沈昌焕今天在立法院强调:台澎同胞直接向日本索偿债务,自然有其提出要求的权利。
    沈部长在答复立委黄顺兴的质询时说,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我军民同胞牺牲生命者数百万人,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计,日本战败投降以后,我政府决定于民国四十一年二月开始与日方正式进行和约谈判。屡经周折,终于达成协议,于同年四月在台北签订(一)中日和约,(二)议定书一件,(三)换文二件及(四)同意记录一件。
    他说:关于台澎同胞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被日本政府征调海外服役,其本人及眷属所遭受之损害,及在日据时期被扣之军邮存款,以及其他对日债权问题,在谈判中日和约时,政府即予重视。故和约第三条规定将台澎同胞对日本政府及国民所作要求,一并定为应商订特别处理办法予以处理之范围。
    日本政府片面宣布中日和约终止效力,此项特别处理办法,自无再商订之余地。
    至于由台澎同胞直接向日方索偿债务,自然有其提出要求之权利。
    【中央社台北三月四日电】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台籍同胞存放日本军邮局储金讨还代表团筹备处召集人黄同吉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征赴各战区服役的台籍同胞或其家属,已有七千多人办妥讨还日本军邮储金申请登记。
    黄同吉今天说,二次大战期间,日人强征台湾同胞到各战地当苦役,所得微薄薪饷又被强迫存入日本军邮局。
    黄同吉说:据他了解,台湾同胞有这种储金的约二十万人,如按日本归还韩国、琉球的储金标准计算,总数约在新台币一百亿元左右。


    【中央社台北三月十九日电】财政部赋税署长金唯信今天表示,中美双方财政官员在经过两天的谈判后,业已同意了一项租税协定草约,将在最短期内,由双方外交当局在台北签字。
    中美租税协定由双方国会通过生效后,凡是美国在我国的投资,一律按百分之十五扣缴所得税,排除了奖励投资条例的适用。而中美租税协定并未规定年限,因此只要双方政府对协定内容继续同意,协定将无限期的存在下去。这与奖励投资条例实施至民国七十年为止相比较,可使计划来华投资的美商人士,免除了税捐方面的顾虑。


    【中央社台北三月二十日电】行政院新闻局长钱复结束在美国五星期的访问,今天回到台北。
    钱复说:他是应美国民间团体的邀请访美。在美国五个星期中,曾访问了十四州,二十四个城市,向美国友人说明一年多来我国的各项成就与发展,并强调中美的传统友谊。
    他说,访美期间所接触的人士有国会议员、地方首长、工商界人士、新闻界人士和一般民众。他们对自由中国都有强烈的好感。
    钱复指出:许多美国工商界人士表示,中华民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愿继续扩大在华的投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