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6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一月二十六日刊登该报驻香港特派记者山本展二十五日发回的一条消息,标题是《中国对经济建设充满热情》,摘要如下:
    自中国宣布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大约已过了一周,香港观察家们的关心正集中于分析以这次人民代表大会为转机的中国的远景。
    观察家特别注意经济问题,说周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建设,并认为对展望今后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热情,正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调。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使中国人民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
    从实际的经济工作来看,很显然,由于进入七十年代后大量购买的成套设备将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七年同时开动,所以有足够的信心可以使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据认为,为了在本世纪内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工业,必须比过去更快地提高技术革新的速度,而且在这一点上,同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交流和贸易关系,不得不密切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并且进一步重申了必须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样一种中国独特的经济建设理想可以认为,这表明了引进西方工业国家的技术只限于所需要的最小限度内这样一种意图。
    强调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原则:“只有抓好革命,才能促好生产”,这表明今后中国的经济建设不会脱离重视群众自觉的积极性这一基本方针。这种积极性是以大寨的农村建设和工业的大庆油田建设为典型的。而且还表明,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时并举,现代化和传统的工业同时并举,最新设备和旧设备同时并举,排除了企图抛弃不合算部门这样一种仅仅追求经济合理性的政策。
    周总理在报告中说,自六四年以来在十年当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一点九倍,并且列举了数字。
    香港的中国经济专家说,这些数字同过去西方专家一直推测的数字大体差不多。这些数字是中国过去十年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政治动荡中,克服了扰乱经济的因素而取得的。预料,以隔了十年之后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开端,中国的经济将开始新的跃进,这是确定无疑的。


    【美新处华盛顿二月三日电】题:基辛格在新闻俱乐部答问摘要
    基辛格国务卿今天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讲话后的答问摘要如下:
    主席:听众中有一个人指出,有消息说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和解的步伐感到不满意。美国何时将承认大陆中国?会在福特总统今年访问中国时这样做吗?假定是这样的,我们何时将把美国军队撤出台湾?
    基辛格国务卿:我非常注意地读了这些报道,但是我们当然只能研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官员发表的意见。我们没有觉得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状况感到不满意的印象。我们在上海公报中承诺着手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我们决心不仅遵守上海公报的条文,而且遵守上海公报的精神,我们将根据这些原则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美新处华盛顿二月三日电】基辛格在全国新闻俱乐部举行的二十分钟会议上回答了向他提出的问题。
    基辛格博士说:“巴基斯坦是一个盟国,它却处于受美国禁运限制的奇怪地位。我们面前始终摆着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的问题——特别是在巴基斯坦总理访问美国的时候。”
    他还说:“我不相信在他访问期间会作出任何最后的决定……当然,在为他的访问作准备的过程中正在认真地研究(禁止出售武器的规定)……当然,将会讨论这个问题。”
    中东问题:他说,如果他“认为在进一步的(阿拉伯—以色列)谈判中不会出现一些取得进展的可能性的话”,他就不会计划对中东作一次访问。在谈判中“将采取”的任何下一个“步骤”都只应当被看作是“朝着一个最后的”和平解决办法方面“迈出的进门的一步”。“中东的所有其他国家都必须参加……争取最后实现和平的谈判。”
    当记者问到美国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可能性时,他说,只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就不存在承认的“可能性”。


    【本刊讯】美《巴尔的摩太阳报》一月二十七日刊登罗伯特·巴尼特发自华盛顿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人民代表大会:它的经济》,摘要如下:
    在今后许多月中,人们将对代表大会这个事物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它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看来作出了怎样的预示。
    有人将把这一战略的大胆的基本设想,它过去的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演变过程以及它目前仍然具有的活力,归功于毛泽东。
    周提醒我们,中国的自力更生的经济方针使它能够“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抗住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始终保持“繁荣稳定”,不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和危机的影响”。
    周承认学习其他国家的好经验是可取的,他在谈到这一点时引用了毛的话——“埋葬教条主义”。这是重实际的声音。然而他还说,毛亲自发动的文化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是和恰当地判断优先任务相符合的。
    周恩来总理以自豪的口吻宣布中国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到一九七五年为止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目标。
    目前所有亚洲国家都受到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债务增加的严重威胁,都对世界商业金融制度今后能否存在下去感到十分没有把握,正值这个时候召开的这个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也可能会使它们对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重新加以考虑。
    从周恩来总理的报告看出在执行一项有效的发展战略方面的强大连续性,这一战略使它渡过了文化革命,现在根据计划还将在这个世纪的其余时间继续下去。


    对改善未来美国城市公共交通而言,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三日可说是好日子。是日,前总统尼克松签署了一项法案,首次规定将过去公路信托基金完全用于兴建新公路的汽油税收之一部分,拨作发展城市集体运输用途。这意味美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将经由一顶特别联邦税收予以支持。以往,城市公共交通仅由国会一年一度从普通税收拨款的方式资助,由于无法保证长期与稳定的支持,遂阻延了任何目标长远之集体运输发展计划。
    美国交通政策的是项基本改变,反映出对如下几个问题的觉悟,而足为汽车拥有者节节上升的其他国家借镜:
    (一)单是汽车与公路不能满足城市的交通需要;现有的政府税收必须用来资助一个全面均衡的包括集体运输在内的交通系统。
    (二)交通税收的用途范围太狭窄(过去的美国公路基金制度即为一例),结果促成不平衡的交通系统,对改善交通的全面流通难有价值。
    (三)技术革新——诸如更快的火车和更大的公共汽车,对交通流通或有助力,但非治本之策。真正的交通流通不仅需要城市公路,更需将之与良好的公共汽车系统、轨道快速运输工具、快速公共汽车、地下铁路等设施相配合,并佐之以机场与城市间之妥善联系、合理的土地运用,以及交通管制发展政策。这种种措施必须同时加以发展及互相协调。
    这是美国付出很大代价所获得的教训。问题的部分起因是联邦政府一贯将发展城市交通视为州和地方政府之责任的传统,而后者却经常缺乏资金实施计划。另一项原因就是有了汽车,也就不去注重城市集体运输的需要。许多欧洲公共汽车制造商却经年不断地改良城市运输车辆的设计与性能,而美国自一九五九年以来就没有设计出任何新的公共汽车。
    在运输发展方面居于人后的好处是可向前人学习,美国城市交通专家在这方面可向经验较丰和颇有成就的法、英与日本借镜。例如:法国已在发展数项轨道运输系统,包括一种没有轮子而凌空滑行的有轨气垫车方面,获得重大的技术进展
    。
    西德正继续兴建比他国更多的新地下铁路,资金来源是汽油和国内汽车消费税收。汉堡市共有八间公共交通机构,其先进的公共汽车与管理系统使其成为城市交通配合发展最佳榜样之一。
    英国也发展了气垫火车、气垫船及高速火车,而日本来往东京与大阪间的东海道干线火车的平均时速超过二百四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快的载客火车。
    美国在这方面正力图迎头赶上,研究发展中的车辆包括有轨气垫车、轻型的新电车、先进的市郊电车及地下火车,以及一种由电脑控制的称为“单轨车”或“个人快速运输”的小型交通车。
    目前各国城市运输发展的重点似乎在地下铁路,世上超过十九个城市正在兴建新地下铁路系统,而另外约有二十多个城市则计划扩展现有系统。完成后,估计它们每年将运载一百二十五亿乘客。
    地下铁道是非常昂贵和富戏剧性的城市交通投资。它们仅是满足城市交通需要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公共汽车和市郊铁路是主要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最近盛行的城市公共汽车专用线、驾车者在近市区泊好车辆然后转乘公共汽车进市中心方法、电召小型汽车服务,以及一定路线的公共电动车等。
    把现代城市从方便但问题众多的汽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需要上述种种交通工具措施配合运用方行,单一种工具或方法是不足成事的。
    美国在发展良好集体运输系统方面,距离成功之期尚远、但近年来已有了进步。它已设立了一个与内阁其他部门相等的“运输部”,协调海陆空中的交通运输。它也成立了一个每年经费高达十亿美元的联邦“城市大众运输总署”。它已将城市交通的部分重担由私人车辆移至公共车辆,将其视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一部分。国家亦已订立了一项经常拨款发展公共交通的法案。
    一九七三年底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采取石油禁运之措施,促使国人对集体运输发展计划加倍注意。由于地方上的政治对立和落伍的分区制度,计划之进展却一直遭遇颇大阻力,但应付交通问题的动机却不容置疑。城市交通阻塞的继续恶化是无法容忍的。
    不管前途有何荆棘,建立一项平衡和整体化交通系统作为应付汽车危机对策的城市,必将发现其收获是比付出的代价大许多倍的。(续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