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15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菲律宾《东方日报》十一月十一日报道:
    中国广州杂技团十日晚上在阿兰礼沓体育馆举行第二场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全场爆满。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和政府高级官员,中国驻菲代办萧特均到场看演出。
    杂技演出于八时开始,中国杂技团演员梁丹妮,代表该团向马科斯夫人的到临观看演出表示欢迎。
    中国广州杂技团昨天晚上演出精彩美妙,马科斯夫人频频鼓掌祝贺。尤其是对演员戴春生表演的“高车踢碗”节目,非常的欣赏。
    杂技节目演出结束,马科斯夫人在李维英团长和萧代办陪伴下,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祝贺,和他们一一握手,并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她代表菲政府和菲人民,向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致予谢意,对杂技团这次来菲访问表示感激。
    她特地把手中一束鲜花送给小演员戴春生,并慈祥地亲一亲他的脸蛋。马科斯夫人最后和演员们合拍了一幅照片留念。
    【本刊讯】菲律宾《东方日报》十一月九日报道:
    九日上午十一点,第一夫人在总统府音乐厅接见中国广州杂技团全体团员。
    第一夫人亲切和谐地与他们交谈。她说:“我先后两次访问中国,都曾欣赏到中国杂技团的演出。这种民族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们不惜跋涉,远道而来,使菲律宾人民,不论是内阁阁员,或是普通老百姓,能有机会欣赏到中国这种传统文化,我真高兴。你们肯到州府演出,向农村介绍中国这种独特的艺术,更使我感到高兴!”
    “你们这次访菲,为本国营养不足的儿童义演筹款,你们对这群不幸儿童的关注,热爱,情谊,我的确非常感激!”
    第一夫人对该团团员留菲期间的生活起居也表关注。
    她说:“我访问中国期间,中国人民曾给我无微不至的热烈招待,我希望在你们留菲期间,也将同样觉得舒适愉快,同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继后,该团团长李维英发言说:“中菲两国虽然早有频繁的文化交流,但是,我们这次访菲,是中菲建交后的第一次文化交流,我们也是访菲的第一个官方文化代表团。我们这次前来,是要向菲律宾人民学习……。”第一夫人答道,“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应该说我们向中国学习才是。”


    【本刊讯】菲律宾《时代日报》十一月五日报道:
    菲律宾国际贸易公司——菲律宾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的政府机构——昨天透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签订了一项二万吨铜精矿协定。
    这项协定使迄今已同中国签订的铜精矿协定的吨数达五万六千吨,即价值一亿二千三百二十万镑的铜精矿。
    外贸部对报界发表的声明说,在早些时候谈判成功的最初交易三万六千吨中,已运交了二万二千吨。剩下的一万四千吨和增加的二万吨将以平均每月五千吨的速度运交。
    外贸部对报界发表的声明说,上星期,莱加斯皮制油厂和国家工业发展公司制油厂把三千长吨的椰子油运到了北京。另外三千长吨的椰子油定于本月由卢多卢因公司和菲律宾椰子化学公司运交。
    他说,菲律宾国际贸易公司将努力同中国签订一项在一九七六年头半年再提供五万吨铜精矿的合同。
    【美联社马尼拉十一月五日电】随着菲律宾原油供应日趋紧张,中国一高级石油代表团抵达这里以开始谈判第二年出售大陆石油的合同。
    官员们说,他们将谈判延长合同的问题,根据这项合同,中国今年已向菲律宾提供了将近六十万吨原油,约占这个国家的石油进口总量的百分之六。
    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贝拉斯科说,预计菲律宾的石油消费量将从一九七五年的七千二百万桶增加到明年的约八千万桶。为了维持百分之六的增长率,菲律宾就将不得不最少从中国进口六十八万五千吨石油。
    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勘测的经理莱维斯特把同中国签署供油合同一事称为菲律宾在为减少对中东的依靠而作的努力中取得的“突破”的一部分。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二日电】苏联对外政策周刊《新时代》强调指出,北京在印中边境的挑衅是毛派领导在亚洲推行大国主义霸权政策的又一表现。
    该杂志在评论中写道:
    “北京在印中边境的每一次挑衅行为不仅是从外部对印度施加压力的手段,而且是指望引起这个国家的反民主势力的猖獗。”
    “无论是北京领导,还是印度的毛分子,或者是印度的右翼反动派,都是追求一个共同的目的:破坏印度的安定,使它陷于一片混乱,使它偏离实行进步改革和奉行和平对外政策的道路。”


    【合众国际社香港十一月十三日电】印度总理英·甘地的特使民航部长拉贾·巴哈杜尔把中印边界十月二十日发生的冲突称作是“不幸的事件”。他说,“我们一直设法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从这方面来看,这次袭击是一次不幸的事件。这条(一千八百英里)长的边界近年来一般来说是平安无事的。我们希望将来不发生这类事件,使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复杂化。我们希望(中国)对我们要求关系正常化的表示作出应有的反应。”
    他说,印度继续“十分不安地注视”着孟加拉国发生的事情。


    【本刊讯】香港出版的美国《读者文摘》十一月号刊登一篇题为《东京地下的花花世界》的文章,介绍东京地下建设情况,摘转如下:
    许多人都认为东京是世界最现代化的都市,它不仅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建一新——而且分三层发展:
    *第一层是高架在市区上空,宛如一个大蜘蛛网的高速公路。
    *第二层是地面上的新建筑。由于建筑物防震技术进步,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三十一米的禁令于一九六六年取消。自此,高楼之兴建,有如雨后春笋。
    *第三层最了不起,可是,你要是不进去,却看不见。它就是地下六十米处,大而繁荣的新东京。
    我是无意中闯进这地底世界去的。走下一段长阶梯,来到一处停车场,场里停满了汽车。再下一段阶梯,便到了最底层,进入东京地下深处的繁华世界。
    一条条的长街,两旁排列着灯火辉煌的店铺与餐馆。头上的灯光将街道照耀得如同白昼,但各商店橱窗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却更灿烂夺目。几千个橱窗,争新斗奇,美不胜收。最使人惊奇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地下街道上来来去去—拥挤熙攘的情形,较之纽约的百老汇街或伦敦的比佳迪利大道毫无逊色。
    后来我从都市计划官市桥幸宪那儿获悉了原委。一九五六年时,全国首善之区东京,拥挤着八百多万人口与二十五万多辆汽车,都市为海洋与河流围绕,已经无地可以扩张了。人口密度几乎已是世界第一,但人群仍不断拥至。当时高层建筑的禁令尚未解除,东京除了填海造地之外,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扩充——街道的地底下。最适于挖掘辟建的地方,当然就是市区内最拥挤的地方:各火车站附近。
    每天至少有一百八十万人在这地底世界中出入。包括乘搭地下车的乘客与商店的经常顾客,或偶尔一至的顾客。因此,难怪附近的百货公司都赶着挖掘地道,使与地底街道相通,以招徕顾客。
    我所去的这个地下商场,最大特色是规模宏大。场内街道全长六千九百米,称作“地下街市”。从业人员包括商店店员与商场管理及保养员,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五人。
    这个商场,位于最热闹的新宿区,像这样的地下大商场,东京有四个。
    地下商场上的地面周围有许多新建大厦,各自有地道可通地下商场。因此在大厦里工作的人毋需穿越地面街道,就可以抵达地下车站或火车站。这些人走地下捷径,也就成为地下商场的行人与商店顾客。
    到了地下,人们往往就把地面上的昼夜寒暑都忘记了。在那儿,、时间、光线、气候都一恒不变。近年来,空气污染是东京扰人的问题,地下商场里空气清新,是躲避废气和尘烟的好去处。记得一位店家曾对我说:“我在地面上开店的时候,鼻窦发炎,经常头痛。现在到了地下,因为空气比较干净,病就自然好了。要是早几年就能到地下来多好。”
    这些地下建设与发展,充分显示出山田正男博士的工程天才与眼光。他曾任东京市政府首都发展设计局长,是日本杰出的都市计划专家。这项发展计划,自始就由他负责。他和同事市桥幸宪跟我谈到他们所面临的许多难题,例如通风、照明、防火、气温、供水,以及地震和水灾的防护等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是空气调节。
    例如,在新宿区,最初似乎非有一支极大的通风管不可,但这样一支大圆筒,不仅会使广场看来像工厂,而且所费不赀。于是山田博士和建筑师坂仓准三在广场上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出入口,长六十米,宽五十米,深度不同——这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设计非常美观。一条车道沿着它的内壁盘旋而下,作为停车场车辆的出入口。这样就取替了不美观的大圆筒了。空气用吸气装置吸至地下,由车道下的排气孔排出,这个设计减低了建筑费。
    这全套地下建设计划获致成功,实得力于东京地下车道系统的完备。一九五五年,东京只有两条地下车道,全长二十点七公里。如今共有八线,全长已增至一百六十三公里,使东京成为全球地下车道系统最大最忙的五大都市之一。地下车道把东京五个地下街市联成一体,因此顾客不必上到地面,就可以把五个地下街市全都逛遍。
    建筑发展越来越快,一再超出原订的正式计划。近几年来,东京的许多办公大厦都各自往地下挖掘发展,向下增建三层五层甚至八层的地下室,以扩张地盘。有的在它们自己地底各层地下室中建造商场。今天,几乎每一幢新建筑或每一家旅馆,除了地下停车场之外,都有自设商场。
    我向山田博士赞扬这项地下建设的成功,他微笑着说:“我告诉你事实真相。大约十二年前,人们都认为建筑师坂仓准三和我荒谬绝伦。你今天所看到的,就是当年‘不切实际的梦想者’的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