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6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法新社北京十月二日电】(记者:勒内·弗利波)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现在看来要在保持和进一步发展革命成就的同时,展开一番努力,实现经济“起飞”,在今后二十五年内巩固其经济。
    这样,据一条官方口号暗示,到二○○○年——那时中国的人口也许将超过十亿了——的时候,中国可能成为既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强”国。
    这是昨天在这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六周年时发表的官方讲话、新闻报道和其他文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毛泽东主席的新指示表明了这一点。《人民日报》社论首次提到了这一指示。
    《人民日报》说,这个指示包括三点,即:“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这是号召人民更加努力来提高生产,同时,还要防止由于这种努力而可能产生的修正主义倾向,维护这个国家的“团结”和“安定”。
    他们回忆说,毛主席对上月拜会了他的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说,他对中国迄今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
    周恩来总理在一月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说,中国的目标应当是,到本世纪末,使中国的经济居于“世界前列”。
    邓小平副总理在星期二的宴会上重申了这一任务,他号召全中国人民“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本星期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前发表的许多文章广泛地谈了中国的各大工业单位的工人准备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目前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生产指标来庆祝建国二十六周年的情况。
    据这些文章说,这些工业的工人们准备“为新的跃进创造条件”。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在国庆的时候发出这么多的经济性的号召和公布这么多的消息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三十日刊登理查德·哈里斯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对建立一个有条不紊和有效能的社会的主张欣然响应》,摘要如下:
    一百年前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拉瑟福德·阿尔科克说过:“文明是不能从一国人民完完全全地转让给另一国人民的。”他的这番话是对欧洲十九世纪的如下这种看法表示怀疑:中国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欧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施加影响才能实现。
    阿尔科克是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的较为明智的英国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除了对于西方的影响之外,中国还在缓慢地对于它自己国内的衰败作出反应,他还认为,这些压力汇合在一起会促成一场“有史以来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那种革命”。
    透过一九七五年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预言。
    中国对于一个有条不紊和有效能社会的观念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毛主席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缩小同西方的经济或技术差距。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政府的基础是同对文化的道德观念不可分割的,而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反映或恢复传统道德准则的变化是那些起影响最大的变化。
    消灭贪污腐败和宣传忠诚是众所公认的紧迫任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努力的重要性一直是要中国人民接受的目标。同样,在平等地分配物质财富的同时实行节俭,同中国的传统也是一致的。
    任何到中国访问的人都会看到的对平等的强调是应当欢迎的。所取得的进步是在广阔的阵线上;中国没有富人,生活丝毫也不贫困。
    中央权力的确立是政府的又一成就。与此有关的、现在仍然很难加以估量——但是可以恰如其份地认为是政府的一项成就——的是毛泽东所教导的“群众路线”中所包含的与人民商量这样一个因素。
    要指出实际成就就容易得多了。使中国农村中健康情况改善是件很好的事。在最基层展开的教育工作大大有助于使这个国家的人普遍有文化。诚然,降低水平着重于初等教育的做法使高等教育受到了打击。但是,到时候是能够恢复的。在旧中国,统治者得到教育,被统治者不能受到教育,这是最明显的阶级差别。
    在人民的思想和他们的福利之后的是无可怀疑的经济成就。但这样一个危险仍将存在一些时间:人口增长。
    自从六十年代初期起,中国就感到绝对独立自主和自信,这种独立自主和自信的感觉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在台湾问题上的耐心和在香港问题上的容忍,在中国统治者的心中,已经是宽宏大量的表示,而不是软弱的表示。
    对于自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年月里生活过来的任何中国人来说,最好也许是把这二十六年的成就概括为落后状态的结束。
    中国还要作很多努力,然后才能达到世界先进经济水平。没有一个中国人否认这一点。但是中国的能力已经表现出来了。中国的组织、它吸取一切必要的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才智,达到了同任何其他国家并驾齐驱的程度——这就是使它随之确立自信心的成就。
    对中国来说,年青的一代将是麻烦事。他们不知道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情况,他们的期望将不那么有克制。经济也已达到需要有不受任何政治动荡影响的熟练规划工作的地步。


    【时事社东京十月三日电】题:邓小平副总理会见小坂
    北京三日消息:正在访华的自民党议员小坂三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邓小平副总理,就日中问题交换了意见。副外长韩念龙、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等人会见时在座。
    小坂在访华时向中国方面转达了三木首相对和平友好条约的“真意”。而在这一天的会见中邓副总理却表明了中国历来的一贯态度说:“日中两国的关系应从联合声明前进,而不应后退。”除此以外,会谈的内容一概没有透露。但据有关人士说,邓副总理联系到在纽约举行的宫泽、乔冠华两外长会谈,对宫泽外相在会见记者时说的“中国比条约更重视联合声明,中国无意勉强缔约”这番话,似乎表明了不满说:“这是歪曲。”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九月六日刊登一篇龚念年所写题为《零售“马其诺防线”》的文章,摘要如下:
    早在十年前就看到了“马其诺防线”出售的消息,最近从法国传来的报道,却说这条防线仍在零星发卖中。由此可见,这条长达二百公里的军事堡垒,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不动产”,“分段出售”,一直卖了十年还未卖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马其诺防线”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巨大的军事工程之一。然而,它又是一个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却从未发挥过一丝一毫效用的军事工程。一九四○年,纳粹德军进攻法国时,并没有攻坚,只凭着侧翼迂回的运动,便从比利时抄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一鼓作气攻下了巴黎。
    这些日子,马其诺防线的大炮阵地、军事指挥所、了望岗哨等等建筑物,连同战壕,被人一座座、一处处地买去,当作旅游地点,或是夏日别墅。四十多年前,“马其诺防线”全部建筑费是五百万法郎。现在,却因为人老珠黄,贱价发售,购买一处碉堡只要二万八千法郎,便可以成交了。
    许多买家是德国人,他们年轻时所受到的纳粹军训主要科目便是如何攻落“马其诺防线”,现在大概出现了怀旧热。当年虽然并没有与这条防线硬碰,现在却忍不住买下一段来,成为它的主人,大过其瘾。他们甚至将所购下的碉堡,油髹成粉红色,每逢周末前往度假。
    卢森堡一名企业界人士购买了一处大炮阵地和附属的两公顷土地,在四周种上松树。巴黎一名美容院老板购买了一座小兵营,改为夏季住宅。
    “马其诺防线”以马其诺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军在凡尔登之役大败,几乎溃不成军,大战结束后,当时身任法国国防部长的马其诺汲取教训,认为要想抵住德军的进攻,就得在法德边境修筑一条隐藏在地下蜿蜒不断的工事。不仅大炮可以随意升降,就是工事里面也可以用窄轨电车、摩托卡等连接交通,以便军队增援、弹药补给都在地下进行,对方根本无法切断运输。
    这个巨大工程一共修筑了九年,动用成千上万的工人——而且有大量的德国人和波兰人,一共搬运了一千二百万吨的泥土,使用了二百万吨水泥和十五万吨钢铁,最后建成这座被视为固若金汤的防线。
    为了要冷却大炮炮筒,一共打了无数口一百米深的水井,以便汲水上来,进行冷却循环。他们还得建造无数个五万公升的蓄水池,供应驻军食水,并且铺设了大量水管,通往各战壕、炮兵阵地、指挥所。
    各指挥阵地都有双线电话,上面建有六十吨钢筋水泥重的了望哨。因为指挥所里装有三十年代刚出现的冷气设备,声音特别嘈杂,便只能派遣了望员、狙击手和哨兵,把头伸到了望哨里去执勤。
    法国派驻了重兵守在“马其诺防线”里,几万军队却得了“钢筋水泥恐惧症”,认为这样的防线,无异是变相的牢房。军方为了维持士气,只好每天放风,允许他们到野地里去打猎,用猎枪猎取野兔来吃。
    这条防线本来应该从法德边境,穿过比利时,直达海边。但是,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坚称,如果允许“马其诺防线”穿越其国土,等于对纳粹德国表示了不友好,会招致希特勒派兵侵入比境。“马其诺防线”因此只好修到法比边界为止。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并没有考虑到比利时国王的表现是友好还是不友好的问题,一上手就攻进了比利时,抄了“马其诺防线”后路,并且一直把增援法国的英军从敦刻尔克赶下海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其诺防线”成了极大的自我讽刺,军事意义也不再存在。曾有一个时期,因为战后钢铁缺乏,二手货金属商人想从它身上发财,把它的废钢废铁撬出来发卖。但由于工事十分牢固,要进行大量爆破,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他们只好望“线”兴叹,断绝此念。
    后来,利用“马其诺防线”战壕作为仓库的办法应运而生;由于它有许多地段的地面极为潮湿,于是改作香菌繁殖厂。“马其诺防线”下莱茵河有一处大规模碉堡改建为第二次大战军事博物馆,这还较有意义;另有一处碉堡却改装为俱乐部,从硝烟战火变为急管繁弦,相距未免太远了。
    当地居民中,有不少人听从了“某一个人道主义机构”的建议,分别购买防线,一节节、一段段,遍种玫瑰,其用意大概是想用花朵代替战争。要鲜花,不要战火。
    “马其诺防线”在几十年前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历史证明,它非但没为法国增添国防力量,却正好相反,解除了全国人民警惕战争的思想武装,以致德国军队一旦迂回到防线后面,法国的军事力量立刻土崩瓦解,从而造成了巴黎的陷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