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11日参考消息 第4版

(2)莫斯科最高级会议七月十六日,基辛格刚从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归来,便重述官方的方针:美国无意在俄国和中国之间挑拨离间。实际上,美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除了想得到一张对付克里姆林宫的牌以外,也的确还有其他目的,例如,希望中国帮助结束越南战争,以及希望中国迅速在核裁军方面采取合作态度。但基辛格对华战略的实质,是为了在困难的世界形势中取得较大回旋余地来对付俄国。
    过了几个星期,到了八月四日,尼克松透露,一九七○年十月他同当时来访的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每年一次的会晤中,双方曾共同认为“应举行一次最高级的会晤”,但是““只有在其他渠道所不能处理的带有实质性的问题要讨论时,这种会晤才有用处”。总统现在露骨地表示,要是苏联对柏林问题和裁军问题采取比较合作的态度,就可以导致在莫斯科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议。尼克松这是在使用他所得到的那张王牌,只是不明言罢了。
    这一招倒很灵验——谁都没想到那么顺利。九月二十九日,在尼克松和葛罗米柯又一次会晤时,总统注意到,在两国争议的若干问题上已取得了“进展”;并说,他希望可以进行安排一次莫斯科最高级会议了。
    十月一日,在柏林问题上来了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突破。东西方就一项初步解决柏林问题的方案达成了协议。
    十十月十二日,总统宣布,他已接受了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下半月”访问莫斯科的邀请。基辛格所走的北京这着棋显然已促使苏联在同华盛顿打交道时比较合作一些了。
    俄国人想要摆脱这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恢复早先的两边世界,但感到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3)次大陆上的悲剧尼克松—基辛格的个人外交,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亚洲次大陆上,一场残酷战争正在酝酿成熟。
    然而,基辛格在那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没有功夫加以过问,他当然也不放心交给官僚机构去处理。事态的变化给美国在那个地区的政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总统同中国打开关系的得力中间人叶海亚将军对东巴基斯坦实行军事管制。
    叶海亚的军队对整个东巴城乡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屠杀。当这一切在进行中的时候,基辛格正忙于别的事情。在危机的初期,他在华盛顿的鸡尾酒会上碰到印度驻美大使拉克希米·坎特·杰哈时,总是暗示他个人是赞成孟加拉人自治的。这位印度大使以为美国将采取某种行动来约束叶海亚,但基辛格却逐渐明确地表现偏袒巴基斯坦。
    这个态度的背后有几个因素。最明显的是,基辛格不想疏远巴基斯坦人;在他跟中国人秘密接触中,叶海亚是无价之宝。另外一个因素是,尼克松喜欢叶海亚而不喜欢甘地夫人。甘地夫人给他的印象是“冷酷无情”。
    尼克松在当上总统以前,他总是感觉到每次在巴基斯坦停留时比在印度停留时感到更大的乐趣。
    在另一方面,基辛格认识到亚洲的力量组合正在起变化,他的结论是,为美国在亚洲的长远利益计,最好搞一个非正式的巴基斯坦—中国—美国联合的政策,来抵销已露端倪的印苏联盟。他认为,如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下陷于瓦解,那么印度就将完全支配次大陆,苏联的影响将急剧上升,战略均势将遭到破坏,中国将感到不安,而有可能爆发一场把大国卷进去的大战。
    据基辛格自己承认,他迟至十月底才对东巴的流血事件给予较多的注意。到那时候,甘地夫人正在为打仗的可能性进行准备。十一月四日,她到达华盛顿,在那里,尼克松、基辛格和西斯科竭力劝导她要有耐性。
    基辛格的论调是:要给政治演进一个机会嘛。但甘地夫人没有承诺什么东西。她回到新德里后不久,到了十二月三日,她确信忍耐不能解决局势,就命令印度军队越过边境进入东巴基斯坦。在印度与西巴基斯坦边界沿线,也爆发了战斗。
    基辛格冒火了。他一直在努力安排叶海亚和在加尔各答的孟加拉领导人之间的密谈——还在设法使被监禁在西巴的孟加拉领导人穆吉布·拉赫曼获得释放。正当基辛格觉得事情有所进展的时候,印度的入侵破坏了他的努力,并引起了基辛格和西斯科关于美国政策方针的一场激烈争论。根据““安德森文件”(印巴战争期间白宫绝密会议记录)的材料,基辛格表现了连他的亲信也难得看见的那样程度的狂怒。他怒气冲冲地说:“总统每隔十分钟就对我发一次脾气,怪我对印度不够强硬。”基辛格想要美国“偏袒巴基斯坦”,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巴基斯坦处在危险中;他怀疑印度不但想砍掉东巴,还打算肢解西巴基斯坦。
    西斯科不同意这么看。他有力地申明国务院的判断,争论说,印度在这场战争中的目标是有限的。印度希望有一个自由独立的东巴基斯坦
    ——它后来叫做孟加拉国,但印度并不想把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西斯科估计战争将是短促的,他还认为“外国干涉”,即苏联或中国干涉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他主张采取一种说话冷静、行动沉着的政策。但西斯科在这场斗争中输了。(十)


    【本刊讯】香港《经济日报》九月十四日以《魔相机——照相系统新猷》为题报道:
    (本报专用美联社道琼纽约十三日电)海湾暨西方工业公司的子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说,业已发展成功一种照相系统,使制片人能以正常费用的小小一部分创造出最奇妙的人为情境。
    被派拉蒙称为““魔相机”的照相系统,可能是有声电影问世以来最重要的新技术。
    新系统应用两组摄影机,一组专照演员,另一组专拍袖珍场景。
    派拉蒙说,两个画面立即相叠合,“使导演、摄影师、演员都对场景产生实在感”。
    派拉蒙说,使画面叠合的技术一般称为配合,但魔相机系统最大特色在能使配合成为活的制作工具。
    派拉蒙说,从前无法制造的,太昂贵的场景,现在导演可能借魔相机系统及袖珍场景信手拈来。
    象太空、狂想、冒险等以前无法探测的地区,今后在制作预算以内也就能加以创造使之成为生动的电影情境。


    【塔斯社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十一月十日电】题:显象管用钢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乌拉尔)已经掌握了象保险刀片那样薄的带钢的生产。轧钢机的二十个轧辊将金属轧成0.15毫米的薄片。用这种钢可以做电视机显象管的所谓的保护罩。在相当于半张报纸大小的钢片上有五十万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它就变成仿佛是透明的。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地震学家里希特说,格里宾等的预测纯粹是算命。另一地震学家说,格里宾等的说法是推论的堆砌,一八○三年九颗行星成一线时智利、日本、中国地震活动并没有上升
    【本刊讯】美《时代》周刊十月七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木星的装腔作势》,摘要如下:
    格里宾是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的地球物理学编辑,普莱格曼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考察高层大气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木星的影响》一书中说,在一九八二年地球将发生一次地震,因为那一年太阳系的九颗行星将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差不多排成一直线,这种排列每一百七十九年才形成一次。
    大多数科学家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渲染性的预测而感到不安。加州理工学院的老资格地震学家里希特称,这个论据“纯粹是伪装的算命。实际上它非常近于纯粹的幻想”。里希特由于他的地震烈度表而闻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纳菲托克索茨说,“当所有的行星排成一线时,我不想躲到地下掩蔽室或做诸如此类的事情。”甚至那些承认其中某些影响可能是事实——例如太阳耀斑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的人,也对《木星的影响》一书持极为怀疑的态度。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主任唐·安德森说,这本书预示的一连串事件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推论的堆砌”。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惠特科姆称它是“大量未经证明的情况与一些好象有理的情况”搅合到一起的大杂烩。“例如,太阳黑子与大气活动、以及大气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之间有相互关系,但是自转速度方面的这些变化与全世界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却要微妙得多。当然,还没有证实哪个情况先发生,但是决不能因此得出加利福尼亚州要发生地震的结论。”
    安德森说,如果格里宾和普莱格曼说对了,那么上一次一八○三年各个行星排列在太阳同一侧时,本应有较多的地震发生。但是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如智利、日本和中国的历史记载表明,那年的地震活动并没有这样的上升。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系主任乔治
    ·阿贝尔说,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是,单是木星和土星这两个巨大行星的质量是其它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十二倍;这两个行星比较经常的排成一线,但它们没有表现出对太阳活动或地震有何特别引力影响。


    【本刊讯】蒋帮《台湾新生报》十月十二日消息: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月十一日电)电视工程人员一直梦想以平面的电视幕来取代笨大的阴极光管,这一梦想今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匹兹堡西屋电器公司布劳迪博士,展示出一具晶体化平面幕的模型。据称最后可制造袖珍型的电视接收机,其大小一如现在的袖珍收音机。
    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实验各种平面电视接收机视幕的构想。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多半依靠一种单一光学材料。而西屋公司的方法,则系运用一块玻璃片,外面涂上若干层磷光质,及晶体电路薄膜,其电路之一,使成千上万个晶体,含包在厚度象一层油漆那样薄的薄膜上。
    布劳迪说,这种新方法可使每一影像分子的亮度不同,以产生象荧光幕那样不同的浓淡程度或彩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