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7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一日电】目前,以执政的国大党和亲莫斯科的共产党为一方,和以在圣雄甘地式领导人贾雅普拉卡希·纳拉扬的总的指导下的各反对党的结合(从极右派人民同盟到印共(马))为另一方之间已处于对抗的局面。
    自国大党于一九六九年分裂以来,甘地夫人本人第一次遇到了一个有全国声望的、能对她的权威提出挑战的对手。甘地夫人自一九六六年上任以来,她的权威几乎一直是没有疑问的。一年前在东北的比哈尔邦以反贪污运动(比哈尔邦遭受了洪水和饥荒之害,据说国大党政府一直未能对付这种灾害)开始活动,由于号召“全面革命”而有了全国规模的重要意义。
    这位七十二岁的政治家——在非暴力和“不合作运动”全盛时期,是圣雄甘地的一位亲密伙伴——在古吉拉特的一次群众运动(这次运动于今年四月导致了该邦国大党政府的垮台)之后,于今年初又东山再起,在他的家乡比哈尔邦发起一次类似的“人民运动”,旨在推翻首席部长阿卜杜勒
    ·加富尔领导的类似的国大党政府。“非暴力运动”随着不仅在比哈尔邦、而且还在其他各邦成立“学生斗争委员会”和“人民斗争委员会”而迅速扩展开来。这些委员会的活动包括组织群众集会和组织总署,以使各城市的正常生活陷于停顿,其目的是要消除人们所说的官方的贪污现象和要求选举上的改革。
    据信,纳拉扬在本周早些时候,到首都和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和旁遮普邦活动一事,使执政的国大党感到忧虑,它准备与亲苏的共产党一起于十一月三日发起反攻。
    这位共同繁荣运动领导人昨天在德里的一次约有二十万人参加的大规模集会上说,“进行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他将召开一次除印共以外的所有反对党参加的会议,以制定策略和筹集干部来进行一场“全面革命”。在这之前,他在一次受人民同盟控制的德里大学生联合会召开的两万人集会上说,比哈尔邦的运动在一年左右时间将扩展到全国各地。
    执政党迄今为止一直未对这位七十二岁的领导人采取激烈行动。比哈尔邦国大党因受派系斗争之苦,迄今未能阻止这次运动的发展。邦政府往往指望中央来解决,而同时它又决心要继续当权。在新德里,政府显然感到很难对一场“非暴力”运动采取任何行动。他们担心如果逮捕纳拉扬,就会激起群众的反应,因此他们一直踏步不前。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五日电】学生们昨晚在这里焚烧了英迪拉
    ·甘地总理的模拟人像,这就使反对党搞的历时一天的总罢工达到了最高潮。这个示威行动是在尼赫鲁大学学生开会时发生的。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四日电】防暴警察今天用棍棒和催泪弹击退了成千上万参加反贪污示威者,他们企图包围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邦政府机关和一些部长的住宅。据说,有若干人受伤,老资格的和平主义者的领导人纳拉扬说,他是在警察干涉时受伤者之一。
    这次抗议使火车和轮船不能开进这个城市,并使一些学校、大学和商店关门。它使为推翻比哈尔邦邦政府所开展的历时七个月的运动达到了高潮。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四日电】新德里警察今天逮捕了一千多名政治领导人和学生活动分子,以设法挫败纳拉扬的支持者们发起的总罢工。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二日电】印度总理英迪拉·甘他说,她宁可辞职也不屈从目前席卷印度的圣雄甘地式运动的要求。这位总理一日在德里的一次公众集会上说,“我宁可辞职也不同意解散任何别的邦议会了。只要我还担任总理,我就不对来自街头的要求让步。”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十一月五日刊登一则题为《锡金国王因持不合作态度正遭废黜》的报道:
    锡金王国国王将逐步被废黜。
    甘地夫人所以决定要废黜他,似乎是因为他对印度政府要使他的王国——迄今被公认为印度的保护国——成为联系邦的行动不予合作。
    废除其王位的具体做法将由印度政府和今夏在印度政府指令下提名为首席大臣的卡齐·伦杜普·多尔吉共同拟定。卡齐七十九岁,他现在在新德里,他在上周末到达时毫不掩饰他此次访问的目的。
    他和印度人显然对锡金最近发生的事件感到担心,这些事件表明在锡金大会党党员内部有可能发起一场反对同印度合并的暴动。
    不到两个星期前,锡金大会党的二十二名党员,致电印度总统和支持锡金独立的两家印度报纸,抗议这种合并行动,并指责印度政治专员压他们在要求同印度合并的声明上签字。
    这两家报纸没有收到电报,但是收到了邮寄的署名抄件。印度政府说这些电报是伪造的。
    尽管政府予以否认,但是在甘托克一直在发出不同意的呼声,警察(主要是印度中央后备警察)在前几个星期内不得不坚持巡逻。
    据锡金青年说,甚至这位宣称在议会拥有三十比一的多数的首席大臣在锡金首都行动也必须要有全副武装的警察护送。
    锡金国王因拍了一份内容与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声明相抵触的电报而触犯了印度政府。
    国王重申了他的论点:锡金从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不是印度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和锡金首席大臣现在就拿这份电报作为他们要废黜国王的理由。他们提出的论点是,他违反了作为一个根据宪法规定的和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的委任。


    【本刊讯】美《时代》杂志十一月十一日(提前出版)发表一篇题为《阿拉法特谈战争与战略》的文章,摘要如下:
    兴高采烈的阿拉法特在上周举行拉巴特最高级会议之后,在同《时代》杂志记者威尔顿·温谈话时,描绘了满意和乐观的形象。他谈话的要点如下:
    关于战争危险:据我了解,以色列议会大多数议员反对撤出约旦河西岸。他们的参谋长古尔宣称,下一次战争突袭的因素将是在以色列一边。他们已清楚表明,他们打算对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进行先发制人的袭击,作为第五次阿拉伯一以色列战争的开端。联合国有责任(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否则,灾难将降临这个地区。
    关于日内瓦会议:十月战争带来了许多新的因素、新的事实、新的处理办法,而日内瓦会议就是所带来的东西之一。直到现在,这是向我们开放的唯一外交途径,但是我认为它不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日内瓦会议可以使这个地区平静下来,但是它不能产生最后和持久的和平。
    关于同侯赛因国王和解:我们只是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我们将举行四国(埃、叙、约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会议讨论细节。只有那时我们才会了解真正的局面。但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关于美国在中东的作用:美国握有开以色列这把锁的钥匙。
    关于同基辛格会谈:我反对秘密会谈,但是我愿意会见任何人,包括基辛格,进行一次公开宣布的、得到巴解放组织领导机构赞同的会晤。
    关于巴勒斯坦问题:请记住这一点,我们并不试图把任何人赶下海。我们最终的战略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巴勒斯坦,使基督教徒、犹太人和穆斯林能够平等共处。


    【本刊讯】提前出版的美《新闻周刊》十一月十一日一期刊登一篇约旦国王侯赛因接见该刊编辑的一次谈话,题为《我的部族上哪儿,我就上那儿》,摘要如下:
    根据任何标准来看,阿拉伯最高级会议对约旦国王侯赛因来说,是遭到的一个重大挫折。但是国王在单独接见《新闻周刊》高级编辑阿诺·德博什格拉夫的时候,他设法把会议结果尽可能说得好些。他们的谈话要点如下:
    德博什格拉夫:有消息说,许多阿拉伯国家首脑在最高级会议前曾私下对你说,他们认为,在同以色列的谈判中,只有约旦可以使西岸收回。然后他们前往拉巴特,并决定把管理西岸的责任交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怎么回事?
    侯赛因:阿拉伯国家相信成立一个巴勒斯坦实体是极为必要的。以色列一直在尽最大的力量消除巴勒斯坦这个名字。这个决定将迫使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实体,如果不是在今天的话,也是在今后什么时候。
    问:那你决定默许吗?
    答:有一句阿拉伯诗大意说,我的部族上哪儿,我就上那儿。我向所有负责的阿拉伯人提出了我的看法。作为一向谋求团结的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我同意普遍一致的看法,而不管过去的任何意见如何。
    问:但是你经常说,你决不同意在不举行投票以让住在那里的巴勒斯坦人行使自决权的情况下,预先决定西岸的前途。现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经享有自动的权利来接管西岸任何获得解放的部分。什么东西使得你改变主张的?
    答:我们并没有改变我们的主张。我们一直说,我们将愿意给任何一种选择——我们的办法或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办法——以支持。阿拉伯的一致意愿是要选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办法。我们支持它,而不管后果如何。但是我们对西岸所有巴勒斯坦人的态度不会改变。因为只要有必要,我们将尊重我们的义务,在一切方面帮助他们。
    问:如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一个流亡政府,那么,它是否将要负责在以色列占领下的西岸工作的所有约旦公务人员呢?
    答:我们将象在整个占领期间一样,继续在物质上支持那里的全体人民,我们将这样作,直到不再需要我们的帮助为止。
    问:你是否会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成立的流亡政府?
    答: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我们甚至还可能是第一个承认它的呢。
    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对我说,作为这个新政府的首脑的阿拉法特希望去安曼进行他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你会反对吗?
    答:根本不会。我们欢迎他来访问。
    问:那么我能不能推断你和阿拉法特在最高级会议上取得和解?
    答:可以,是取得了和解。
    问:成立巴勒斯坦流亡政府将对现在作为约旦公民居住在你国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有何影响?
    答:所有巴勒斯坦血统的约旦人将可以要么选择保留他们的约旦国籍,而不会损害到他们在他们收复后的巴勒斯坦国里的财产权;要么选择巴勒斯坦国籍和继续与我们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有可能回老家为止。
    问:约旦现在是否认为它已经不再要对解放约旦河西岸负责了呢?
    答:如果以色列拒绝与约旦谈判的理由是不管巴勒斯坦领土是如何归还都将交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那么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事情就不多了。现在已出现了一个完全新的形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