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1日参考消息 第2版

    【美新处芝加哥十一月十四日电】国务卿基辛格十一月十四日在芝加哥大学发表的讲话全文如下(本刊作了删节):问题
    一
    代人时期以前,西方世界面临一个历史性危机——在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瓦解。我们今天又面临这样的时刻。利害关系与二十五年前一样大。我们将采取什么对策呢?
    当然,我谈的是能源危机。我今晚要谈一谈政府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对此在采取什么行动,我们现在必须走向何处。我将着重指出本政府一年半来一直强调的两个论点:
    第一,问题是严重的,但也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国际合作,特别是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工业国之间的合作肯定是必要的。
    到一九七三年,世界范围的工业扩展已超过能源的供应;短缺的威胁已经实际存在。接着,我们在没有接到警告的情况下先是遇到一次政治性禁运,然后很快遇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在仅仅一年中,世界上这种最富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的价格上涨百分之四百。其影响是强烈的,而且是全球性的:
    ——各工业国合在一起现在面临四百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这是历史上最大的逆差。
    ——发展中世界的各国合在一起面临一年二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
    ——产油国现在有六百亿美元的盈余,远远超过了它们的支付和发展需要,而且显然多于它们所能作的投资。
    然而这还只是石油价格膨胀的第一年。石油美元洪水的全部冲力还没有到来。如果目前的经济趋势继续下去,我们将会面临进一步的越来越严重的世界性短缺、失业、贫困和饥饿。其后果将会影响到东西南北任何一个不管是消费国还是生产国的国家。今后的步骤为了实现一项总的计划,消费国必须在五个互相关连的方面采取行动。
    现在我顺次来谈这几个问题。节约和新的供应:节约和发展新的能源对解决问题来说是根本的:工业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现在进口它们所用石油的将近三分之二和它们全部能源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后十年内,我们必须节约足够的石油和发展充足的可以替代的供应,以便把这些进口减少到不超过全部能源消费量的五分之一。这要求工业化国家今后十年在不增加它们的石油进口量的情况下安排它们的经济增长。
    把工业国家的石油进口限制在一个大体不变的数字上是一个要求极严的目标,它需要为节约规定纪律并为发展新能源进行投资。美国现在进口其所需石油的三分之一和所需能源总数的六分之一,它将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具体地说,我们要规定下述目标:在今后十年内把我们的石油进口量从每天七百万桶减少到不超过一百万桶,即不到我们的能源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二。
    节约当然是减轻压力的最直接的途径。福特总统曾说,到一九七五年底,美国将每天减少石油进口一百万桶——即减少百分之十五。
    我们建议,到一九七五年年底,工业化国家把它们的石油消费量比如果不减少的话所必须消耗的石油每天减少三百万桶——减少量约等于这个集团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十。新的供应:节约措施将是有效的,只要这些措施是一项发展其它能源的有力的计划的一部分。所有国家必须作一个大转变,转向使用核动力、煤、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果我们要保证在八十年代拥有大量的新能源,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如果工业化国家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它们将能够在八十年代化能源短缺为能源剩余。金融上的团结:消费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直接问题是由于昂贵的石油价格而造成的经济和金融上的紧张局面。
    西欧、北美和日本的政府现在应该采取行动来建立一个互相支援的体系,以便在必要时扩大和加强私人渠道。美国建议建立一个共同的借贷和保证机构来在一九七五年重新分配多达二百五十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在第二年再次重新分配这么多的美元。发展中国家:所有的消费国都需要摆脱石油价格过分高昂的重负,但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等待这个过程逐步展现。对于它们,石油危机业已造成了紧急状况。
    出于道义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能允许对开发的希望泯灭下去,也不能撒手不管人类那么大一部分人口的政治与经济需要。工业国家顶起码必须保持它们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目前水平,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特别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们还必须寻找办法来在至关紧要的粮食这个方面给予帮助。
    主要责任必须由这样一些石油生产国承担:它们的行动使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恶化了,而且它们由于新获得的财富,现在提供援助的财源已大大增加。
    但是,即使所有现在可以得到的财源都使用了,二十五个到三十个受昂贵的石油价格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仍将有十亿到二十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无法偿付。到一九七六年这个数字可能增加。
    我们需要成立新的国际机构来处理这笔逆差。一种可能性是,作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常提供的方便条件的补充,成立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的单独的信托基金,以受援国有能力支付的利率来出借资金。该组织的基金将由有关国家,特别是石油生产国提供。同生产国的关系:我们不认为消费国之间的合作是同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合作相敌对的。而认为这是进行建设性对话的一种必需的先决条件。
    这种对话的主题不可避免地必然是价格问题。很明显,要保持这个体系的稳定(甚至产油国的经济健康也要取决于这个体系的稳定)也需要降低价格。但是,公平的解决办法还必须要考虑到产油国得到长期收入保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一月十五日刊登伊丽莎白·庞德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苏联又在大大鼓吹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摘要如下:
    莫斯科又在对其得意的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大肆宣传了。柯西金总理本周在欢迎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访问莫斯科时又提出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班达拉奈克夫人保持明显的沉默态度,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十月底访问时一样。在过去两年中,印度也避免赞成苏联的主张。
    苏联对亚洲集体安全仍然热情很高。本周,除柯西金的讲话外,《新时代》十一月十三日刊登一篇记者访问记,其中谈到蒙古外长洛·林钦“热情地”支持这个主张。蒙古外长在苏联杂志《国际生活》十一月一期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这个主张。本周,塔斯社播发了蒙古一位评论员就这个问题写的一篇长文。
    蒙古无可争论地是个亚洲国家,在中苏冲突中紧跟莫斯科,在搞亚洲集体安全方面蒙古好象是在替苏联出头露面。
    自从一九六九年勃列日涅夫放出第一个试探性气球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宣传时起时伏。现在又达到高峰,预料,在蒙古下周庆祝五十周年时这种宣传仍然停留在高潮中。
    苏联最近要求成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情况如下:柯西金十一月二日在伏龙芝(吉尔吉斯)讲话时称赞了它。《真理报》十月五日的一篇社论称赞了它,九月三十日苏联和来访的匈牙利代表团的联合公报(不顾它们两国是欧洲国家)特地宣布这个主张是“建设性的”。
    在那之前不久,苏联发起了一次亚洲一阿拉伯大会,大会是在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举行的,它全心全意地支持亚洲集体安全,而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又在联合国大会上断言有必要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在那些将会参加任何集体安全体系的人们中间,还没有一个人十分清楚俄国人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
    北京认为苏联的这个主张是用莫斯科影响之下的同盟来包围中国的阴谋。但是莫斯科断然否认这一点,并且说这个体系将对所有国家开放,只会把缓和扩展到亚洲。
    由于并没有实际建立某种安全组织——考虑到亚洲各国的警惕的反应,建立安全组织看来是不可能的——莫斯科确实是在利用它的争取集体安全的主张来达到反对北京的宣传上的好处。苏联在反复宣传亚洲集体安全的时候,通常总是要谴责中国人反对集体安全,因而也是反对缓和与和平。
    此外,某些观察家指出,在中苏在其他亚洲国家中的竞争方面,不时地宣传亚洲集体安全,还可以让人们想起莫斯科所声言的苏联也是一个亚洲国家这一点。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四日电】题:亚历山大·潘友新逝世
    苏共中央前部长亚历山大·潘友新于星期二去世,终年七十岁。在最后的三十五年里,他从事外交和党的重要工作,长期担任苏联驻中国、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塔斯社阿什哈巴德十一月十五日电】题:基里连科谈中国问题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基里连科说,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领导人实行的现政策的立场仍然不变。
    他说:“这一立场的实质是:坚决地和有原则性地反击对苏联的诽谤,反击针对苏共和苏联、针对我们的朋友和盟友的敌对阴谋,同时随时准备进行求实的会谈和在原则性的基础上实现两国关系真正正常化。我们的这一立场是建立在苏共二十四大决议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立场仍然没有改变。”
    基里连科在阿什哈巴德举行的纪念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和土库曼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讲了话。
    他指出:“遗憾的是,中国领导人经常同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同形形色色的反苏分子、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敌人站在同一个行列里。””


    【路透社巴黎十一月十七日电】法国《观点》杂志今天说,法国反谍报人员最近破获苏联的一个搜集核子秘密的间谍组织。
    该杂志说,该组织属于苏联红军情报组,于今年九月和十月被破获。
    该杂志说,该组织企图搜集法国核子袭击部队的资料,以及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子试验的结果。(原载十八日香港《大公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