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11日参考消息 第4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记得在南京时,有一天,漫步于长江大桥上,,眼看着这雄伟壮丽的建筑,俯视浩浩荡荡、东流的江水,有说不出的激动。大桥的工程,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克服困难的能力。大桥屹立的气势,象征着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晨光里,嘹亮雄壮的音乐,更是使我感到满怀豪情,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自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国被解放以前,由于不平等条约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于当时中国执政者的无能,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蹂躏;国家沦于半殖民地甚至都不如的地位,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丧失殆尽、崇洋媚外之风气比比皆是,使有志之士痛心疾首。可是,今天我回到新中国,发现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无论政治、经济、国防都是不受外国列强的控制与要挟,真正地做到了确确实实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把垂死的中国救活了,而且茁长强大,一日千里。这种丰功伟业实在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在历史上将永远留下光辉的记录。
    许多人把建设的定义看得很简单,好象多造几座漂亮的高楼大厦,多造几座桥梁及水坝就算是建设。事实上,我们要把问题看得深刻一点,我们应该问问,高楼大厦是造来做什么用的?桥梁水坝是借了多少外债、用了多少外国材料造的?是否依靠了外国人的“援助”?有多少的建设是为了广大贫苦群众所设想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去深深地思考的。有了这一点设想,我们对新中国今天的建设成果,会觉得更有意义,更不平凡。
    总之,真正的建设是不应该借外债及依靠外援来完成的。今天在中国所看到的建设,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及智慧来完成的。换言之,是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下进行的,从一个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变到今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显然是经过了一番坚苦卓绝的奋斗的。这种奋斗,除了广大人民的勤俭建国的精神及坚定意志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领导政策与原则。从各处看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威逼利诱。而且的的确确为贫苦的劳动人民谋福利。试想,哪个超级大国,希望中国真正独立?哪个国家借钱给中国而没有经济侵略的野心?在海外有些人在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的情形下谈建设,无疑是自欺欺人,误国殃民之举。
    在中国参观了不少工厂设备,小的如半导体街道工厂,大的如北京的通用机械厂,南京的汽车制造厂及石油化工厂。此外,也看了不少科技研究单位及建设成果。我的结论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与勤俭建国,今天的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及技术工人,已经几乎是无所不能了。当然,论质量,可能与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工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迈进。
    回想在二十多年前,中国是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国家,非但如此,几乎每样工业用品及零件都要依靠外国进口。现在呢?二十多年来,列强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孤立,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实际上,中国人民凭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了新的局面与惊人的成果。当然,其间经过了长期的血汗耕耘与艰苦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成绩。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与豪情,实在令人佩服。更难得的是,即使今天的成果已经使世界各国侧目,可是,我在国内发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非但不骄不傲,而且相反的,处处表现出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已经得到的成果,绝不自满,要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种气度,这种胸襟,是何等难得。身残志坚,遍地英雄记得有一位接待同志曾对我说:“今天在中国,大家虽然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想法,就是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一齐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迈进。”也许在海外有些人听了会感到这是官样文章。可是在国内,我听了这话就有极为深刻的感受,肯定地觉得这是再实在不过的写照,在今天的新中国,这种壮志豪情,比比皆是。
    有多少次,我在参观访问的时候,心里都这么想:假如我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当我看到中国人民这种努力工作、大力生产建设的情景,心头也许会感到无限的惧怕。怕的是中国人民这种冲天干劲与急起直追的精神,再加上中国政府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不错,今天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可是照目前的惊人速度,其前途实在未可限量。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实在不是夸张之谈。
    在上海我曾参观了盲哑人设置的工厂及工人新村。政府对盲哑者,先给予可能的医疗——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医疗无效,再施以教育及分配工作。盲人的书本,与外国的一样,是靠手指的触觉来辨识的。因此,他们手指的触觉是比较敏感,往往适合做一些特殊的工作。我看到的这个工厂专门生产一些细小的机器零件。当然,我看到的不过是许多个工厂中的一个,但其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今天盲哑体残者,不但生活工作有了保障,而且直接地参加了生产建设,他们说,身残志坚,一样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他们的力量。过去的名词“残废”今天已不再适用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给予充分的注意,使身体有缺陷的人,在社会上和正常人受到一样的待遇,而不使他们因此感到心理与精神上的负担。非但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与贡献,更是有万丈雄心,一片壮志;这在与他们谈话中,可以体会到的。
    (二)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九日电】题:首相一鼓作气断然改组内阁
    八日深夜(自缅甸)回国的田中首相,九日早晨,邀西村国土厅长官和二阶堂官房长官两田中派干部到私邸进行了会谈。以此为开端,又于当天上午在首相官邸,同椎名副总裁、桥本干事长、中曾根通产相依次进行了个别会谈。并于当天晚上在首相官邸同大平藏相进行了会谈。
    据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会谈中,田中首相接受了田中派首脑的强烈建议,决心早日断然改组内阁,要求各实力人物在美国总统福特访日之前给予合作。同时就人事安排的骨架开始探询意见。
    党的首脑之一当天晚上承认已开始着手人事安排工作,说:“改组内阁将以稳定政局为着眼点。”关于党的三领导中的关键,即干事长,田中派的二阶堂官房长官被认为是最有力的人物。
    对于主流派的这种强硬办法,反主流派的福田和三木两派表示强烈反对说:“在福特来日之前,不应当进行在党内引起风波的改组。”但是又说,“对改组不予关心”(福田)、“不想特别加以阻止”(三木),不采取拒绝入阁等举动,把目标集中于要求首相在福特访日后下台。因此据认为,田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的对立,虽然在暗暗地激化,但以“改组人事”为“导火线”的事态可能得以避免。
    据认为,田中首相十日将同桥本干事长等进行人事工作的安排,在为新体制搭好架子的基础上,同福田、三木两人进行会谈。会谈将以破裂告终,这是肯定的。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安排以及内阁改组,将于十二日进行。也有人认为,根据情况,将在十一日田中首相会见记者后,初步决定党的三领导和官房长官的职务,于十二日完成内阁改组工作。正因为这次改组是旨在稳定当前的政局,因此,新内阁将带有以田中、大平和中曾根三派为核心的“主流派体制”的浓厚色彩。
    【共同社东京十一月九日电】题:改组内阁早则在明天就可能结束,干事长由二阶堂担任,藏相等人留任
    据认为,人事改组的关键——干事长,已决定起用官房长官二阶堂,起用福永健司(大平派)为总务会长,起用山中贞则(中曾根派)为政调会长,将形成“主张三派体制”。
    在阁内,大平藏相、木村外相、中曾根通产相留任已属确实,毛利环境厅长官留任的可能性也很大。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十一月七日电】政府人士今天说,由十七人组成的菲律宾政府代表团已悄悄地启程去北京,目的是同中国官员讨论贸易问题,也可能讨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
    这个代表团主要是经济性的,是由工业部长维森特·帕特尔诺率领的。
    在代表团启程之前,一位政府发言人表示,代表团还可能讨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条件
    。
    【本刊讯】菲律宾《东方日报》十月二十四日报道:
    对外贸易局宣布,菲律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量,今年第三季末已超过对台湾的量。
    自从两国的商务关系于两年零一季前开始以来,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到九月底为七千二百十二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美元。
    另一方面,菲律宾与台湾的贸易数量,虽然期间较久,总数只达六千九百五十万三千五百四十四美元。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八日电】基辛格国务卿准备在福特总统和苏联党魁勃列日涅夫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本刊注,下同)举行会议以后直接飞往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进行磋商。
    这里的中国高级外交人士认为这种访问是极其可能的。
    基辛格的访问——第七次去共产党中国——是为了把勃列日涅夫和福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情况、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情况以及争取通过禁止一切试验来制止进一步核扩散的努力情况告诉中国领导人。
    基辛格大概将对爆炸性的中东局势作出估计,要求中国进行合作来恢复使越南实现停火的巴黎协定。
    预计他在即将进行的会谈中重申,福特总统象他的前任尼克松一样,打算把正常化的过程继续下去。
    【德新社华盛顿十一月八日电】国务院一位发言人今天说,美中关系是“正常的和正在向前发展的”。
    有一条报道说,基辛格可能再次访问中国,其部分原因是所谓在双边关系方面没有能取得进展。发言人的这番话就是对这一报道作出的反应。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九日电】华盛顿八日电:据华盛顿的外交人士八日说,美国政府的对华关系方针是至少在福特政权任期的今后两年内将基本上维持现状。据这位人士说,美国的方针是继续在贸易、文化、科学技术、人员往来等方面推进同中国改善关系,但不急于抛弃台湾以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可以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决定这样的对华政策,不仅仅是从继承尼克松—基辛格外交路线这一点出发,也是福特总统就职后发表政见演说以来,一贯采取的重视加强与盟国的结合胜于改善同以前的敌对国家的关系的姿态的反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