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法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丹麦首相哈特林今天对这里的外国记者说,他发现八十一岁的毛泽东主席和七十六岁的周恩来总理,在身体和脑力两方面都很好。
    哈特林同总理在上星期六曾在北京一所医院里会晤了半个小时,星期天又同主席会晤了将近一个小时。
    哈特林说:“毛泽东非常智慧,思路清晰,很有风趣,十分了解情况。”
    哈特林说,已生病五个多月的周总理在谈话时思路“很清晰”,“谈话总是很中肯,并且很了解情况”。
    哈特林接着谈到在他同毛主席会谈时所讨论的一些问题:
    ——欧洲问题以及丹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势。
    ——中国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五年来的国内发展。
    ——世界和中国总的前景以及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
    【安莎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丹麦首相哈特林二十日与毛泽东主席举行了一个小时的会晤,他说毛泽东主席消息很灵通,充满智慧,很幽默。
    哈特林说,他与“现时代的伟人之一”的会见,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个人经历。
    他对陪他访问的斯堪的纳维亚记者们说,他与毛的谈话是很有学识的。
    中国总理周恩来十九日在他在医院的房间里接见了哈特林。总理和首相就欧洲的关键问题交换了意见。
    哈特林今天在这里为来自欧洲共同体国家的记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人赞同丹麦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
    他又说,虽然中国对欧洲的政治合作和安全问题极感兴趣,但是它对与苏联搞缓和的可能性是怀疑的。
    还获悉,哈特林星期六与毛的妻子江青——政治局委员——以及其他中国官员举行了会晤。他与江青的谈话比人们预料的时间长,主要谈及音乐、文学以及两国间的文化关系。
    【美联社哥本哈根十月二十一日电】哥本哈根《贝林时报》今天说,丹麦首相哈特林二十日会见了毛泽东,发现这位八十一岁的中国领导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陪同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这家报纸的主编尼尔斯·诺尔伦从北京报道说,毛和哈特林进行了“生动的、很有学识的、范围广泛的意见交换”。
    哈特林说,毛对国际局势以及丹—中谈判的情况很了解。他又说,毛言语十分清晰,很幽默。
    他对记者说,毛向前走了几步迎接他,“用双手”与他“有力地握手”。尼尔斯·诺尔伦援引哈特林的话说:“他的步伐不是一位老年人的蹒跚的步伐,而是一位令人起敬地度过了八十一岁高龄并且仍然十分敏锐的人的步伐。”
    【法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丹麦首相哈特林对中国的访问的结果,是今晚在这里签订了一项双边海运协定和交换了成立一个混合经济委员会的换文。
    哈特林在协定签字以后举行宴会,他在宴会上强调说,某些分歧绝不会减少他在中国进行的会谈的友好和有益的本质。
    观察家认为,他所提到的分歧牵涉到欧洲的缓和以及能源危机的后果——中丹会谈中进行了长时间讨论的两个问题。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十七日电】参院工作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苏联正在继续一面大规模扩充军备、一面加强裁军宣传运动以削弱美国。
    这场宣传运动的结果是已经达到了第一个目标,就是在一九七二年签署了第一个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其余的目标是:通过使驻欧美军大量撤出而削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达成欧洲安全协议从而巩固德国的分裂状态和共产党在东欧的势力。
    这份工作人员研究报告是参院国内安全小组委员会在今天公布的。
    研究报告提供了关于伊斯特兰所说的格列奇科元帅“巨大的个人重要性”的证明材料。
    伊斯特兰说,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证明格列奇科是支持苏联扩充军备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格列奇科这个人身上,我们发现苏联政策的一切基本要素都显示和统一起来了,这些要素就是扩充军备、实行扩张主义外交以及展开宣传运动,以便在鼓励自由世界国家中几乎昏昏欲睡的安全感的同时签署和达到将危害西方防御能力和破坏西方团结的协议和目标。”
    这项研究报告说,苏联的裁军宣传从来没有批评过苏联的军事开支,却说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上进行侵略的主要根源。
    报告说,这项宣传运动涉及到自勃列日涅夫以下的苏联领导人的公开讲话、莫斯科向世界各国的广播、莫斯科出版的国际性刊物以及美国的共产党报刊。


    【本刊讯】西德《今日安全政策》季刊第三期发表联邦国防军少校、汉堡联邦国防军军事指挥学院安全政策讲师克劳斯—迪特尔·施瓦茨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一九四五至一九七四年苏联军事战略的发展》,摘要如下:
    尽管苏联的战略观点有由多种条件决定的特殊性,但是注意到最近事态发展的许多观察家,仍然有充分理由主张以下这一论点:苏联军事战略表现出同美国军事战略令人惊异的类似性。现代核武器技术的客观条件,事实上已经使共产党战争理论的意识形态前提失去了锋芒,并促成了苏联军事战略逐渐适应核武器和火箭武器时代战略环境的过程。所以核逻辑证明是十分强制性的,它使核威慑的敌对各方服从于一种行动和反应的机械过程,这种机械过程导致双方在战略理论上的对称,最终甚至在双方生存利益方面导致一种核伙伴关系。这种现象在最近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以及在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关于避免核战争的条约中都得到了证实。到赫鲁晓夫下台之前的发展情况
    在苏联战略思想的发展中,政府的更迭(同美国一样)是重要的休止点。直到赫鲁晓夫政府垮台之前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到一九五三年的斯大林时代
    两个世界大国主要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确定其军事战略的方向。双方都处于从常规(战争)的设想向核子战略过渡的阶段。
    这一阶段苏美战略的图表总括起来可以描写为一个虽然是非对称的,但却是互为补充的要素表:
    一九五○年
    美国核垄断核威慑(俄国城市起人
    质作用)过高估价核武器过低估计常规武器的基
    础
    苏联常规武器优势常规武器威慑(欧洲起
    人质作用)贬低核武器的重要性过高估价消耗战略第二阶段:直至一九六四年的赫鲁晓夫时代
    两个世界大国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拥有原子弹、氢弹和运载工具,第二,它们都非常怀疑常规武装力量的价值,第三,它们的战略理论十分相近。
    苏联的大规模报复理论的说法是由赫鲁晓夫本人决定性地参与拟订的。并且受他关于威慑的看法的影响很大。
    赫鲁晓夫认为,与美国发生战争是不太可能的,这种战争如果发生的话,将是一场世界走向末日的灾难,将是一场短时间的战争,并且不会有胜者,而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必要性越来越小,就是说,可以大量削减常规部队的财政费用;这不仅是威慑,而且同时也是一种以最低程度的解决办法为基础,以最少的花费,达到尽量大的火力效果的“最低程度威慑”(百万吨级的炸弹,超级火箭)。
    如果比较一下一九六○年左右苏联的战略方案和美国的威慑理论,可以看到,当时的战略图表就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
    一九六○年
    美国过分提高核威慑战略空军是威慑的主要
    武器(先是轰炸机,
    后为火箭)少量的常规部队通过“大规模报复”的
    威胁防止全面战争通过程度不同的“大规
    模报复”(战术核武
    器)防止有限战争批评“新面貌”
    苏联建立战略上的相抗衡的
    威慑优先搞战略火箭部队,
    修改传统的苏联战略减少常规部队原子战争的可以避免性有限战争:核逐步升级
    的不可避免性批评“核拜物教”(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对赫鲁晓夫“最低限度威慑”的批评
    苏联的军事理论家在批评赫鲁晓夫的战略概念时发生了原则上不同的两种意见之间的公开争论。一方面,所谓的“现代派”主张彻底使用和利用现代的技术,因而同时要求大量削减常规的武装力量,以利于优先建立战略武器系统,甚至明显地减轻国家预算的负担;另一方面,保守的军人(“传统派”)——他们都是一种虽经修改、但仍旧基本上以常规为方向的消耗取胜的战略的支持者——强烈反对削减任何部队。赫鲁晓夫自己决定了这场争论的结局。不过,他付出的代价是使全体陆军将领都感到迷惘。
    第二,一个重要得多的问题是苏联威慑的可信性问题……
    第三,对进一步制订苏联的军事战略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批评的论据是军人们所担忧的这一问题:如果威慑失灵,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类似在美国,那些批评苏联版的大规模报复理论的人要求建立更多的常规部队,即所谓“数百万人”的武装部队。但同当时美国政府相似,赫鲁晓夫对这种批评也不大重视,一般地说,他是把导弹和原子弹基本上看成他的“实力政策”的工具,并且也不大过问如何从军事上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武器的,因为他相信核战争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威慑和防御的关系这个已提出的问题没有澄清。战略问题辩论的最新发展
    仍然有待澄清的问题是,苏联对于战略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目前的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时代的军事战略阐述的含混不清和自相矛盾之处,是否有了改变。情况是没有改变。而且苏联党的新领导到目前为止已经很引人注目地摆脱了战略辩论,其结果是:过去几年来,这种辩论的吵嚷声大大减弱。赫鲁晓夫的继任人显然受下面的愿望支配:不要用他们的前任那样的干涉来扰乱军人,因此他们就避免了明白摆出他们对苏联战略和防御政策的看法或观点。由此立即产生几个后果:政治领导不再公开地、直接地插手战略讨论,从而把这个阵地让给了军官们。这并不意味着军人对政治的影响比过去大,但是这意味着军人的战略辩论完全在自己内部进行。这又产生以下后果:一种今天从发展倾向上可以观察到的、部分武装力量专有的特殊利益在滋长;战略武装力量的优势相对化了,这有利于形成各种武装力量的相对均衡;不同的战略观点和意图有相对的普遍性;最后,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提出了这样一个总的军事要求:苏联武装力量必须准备进行任何一种战争并且必须打赢任何一种战争。看来,这是各种未得到澄清的观点的妥协方式。
    这些提高了的军事要求钱更多。前几年显然可以轻易地使苏联党的领导相信,尽管通常是长期性的资金缺乏,花费更多防御费用以维护军事安全,是必要的。既然在苏联的思想中,除了致力于某一种军事“优势”以外,没有任何衡量“军事安全”的明确标准,既然政治领导今天不同于赫鲁晓夫时代,他们热衷于对军人抱最克制的态度,那末,他们就只好设法尽可能满足武装力量一切“消费方面的要求”。
    我们可以举出的暂时的结果是:今日苏联对目前流行的军事战略没有统一的概念,在赫鲁晓夫时期至少还有一个“统一的军事计划”。但是从根本上讲,人们正在寻求一种适合核大国角色的“专利计划”,这种计划满足苏联战略政策的不同要求,并且不分威慑和防御,把战略概念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而有利于苏联。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一九六五年的第三阶段1、战略武器苏联人自一九六五年以来把整个核爆炸吨位增加了三倍,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增加了四倍,洲际弹道导弹增加了五倍。从而苏联人与美国人势均力敌了;苏联人用数量的优势弥补目前还存在的质量上的劣势(准确性和多弹头技术)。最近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即苏联人显然不再扩大其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力,而只是用更现代化的型号来代替,建造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的计划仍旧继续执行。因此看来在俄国战略军备计划方面不可伤害性的原则也占了上风。
    总的可以说,苏联今天在核战略方面已做到了与美国旗鼓相当,俄国部分地用数量的优势拉平了美国在质量上的优势。自一九七一年以来可以观察到的建造火箭的计划放慢,目前在有力地进行的掌握多弹头技术的努力和不可伤害性的改进,这些都说明,苏联人是和美国人同样地解释核均势的规则的,这就是说,他们想和美国人一样在政治和军事上使用自己的核实力。2、苏联的地面部队和陆战方案
    苏联自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以来在中欧和东欧(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扩充军备情况大体如下:
    苏联师的数目从二十二个增加到二十七个。在同一时期,北大西洋组织武装力量在中欧和北欧盟国武装力量地区从二十八个师缩减为二十四个师(华沙条约组织总共五十八个师)。
    苏联主战坦克的数目同时从六千五百辆增加到一万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分别为六千五百辆和一万七千辆)。
    空军战术作战飞机的数目也增加了一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各为一千九百架和四千三百架)。
    苏联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地改进了:改用T—62型主战坦克几乎已完成;机械化步兵师配备了新的增加了百分之三十的装甲运输车;后方勤务的运输能力大大加强;工程部队的渡河效能由于有了新的器材而增大了。
    同时部队的火力大大加强:(1)炮兵部队增加百分之五十。(2)装甲和步兵部队的火炮增加一倍。(3)步兵团的装备由臼炮改为榴弹炮,于是炮兵射程增加一倍。(4)步兵营的臼炮增加百分之一百。(5)装甲部队的多管火箭筒的潜力提高了百分之一百。(6)由于更多地引入“萨姆—7”式和“萨姆—6”式武器系统,防空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在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冬天,苏联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在中欧的军事优势,增调部队来加强其驻军,以及用T62型坦克替换至少一千辆T55型坦克。但是已经退役的坦克并未撤走,而是在当地库存起来。
    完全撇开苏联目前进行缓和与裁军谈判,同时又不断地扩大军事优势这种十分可疑的态度不说,问题是,应怎样估价苏联人增加了的常规力量。夸大减少了的西方“安全的形势”肯定是不适当的。看来值得怀疑的是:苏联人是否可能设想,在欧洲可以打一场非核战争,尤其因为他们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在短时间内被迫首先使用核武器。就这点而言,战斗力还没有改进到使地面武装力量适应于进行一场长期的常规战役的程度。但是据雅库鲍夫斯基元帅说,他们已经获得了“进行一场使用或不使用核武器的军事战役”的能力。苏联打地面战的想法和作战实践,并不因此而有了原则的改变。苏联人在欧洲战区作战的设想过去和将来都是打原子战;因此改进了的常规武装力量不是代替物,而是一种附加物。
    苏联人现在拥有一种军事上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允许他们在战略威慑以下的冲突的任何一级上进攻性地进行战斗。他们显然看到了常规部队作为可以使用的强权手段的好处,只要尊重恐惧平衡的规则,就可以冒最小程度的自我毁灭的风险加以使用。一场全面的战争在苏联人眼中肯定也是显得不太可能的;只有为防御使用他们的洲际导弹才是可信的,但是,在事实上不起威慑作用的任何地方,首先在那些国际政治的柔软地区,常规部队可以用来充分利用机会:在欧洲,如果美国的威慑保证变得不可信的话;在近东,在亚洲,最后还有在世界大洋上,在那里常规的陆海军是用来示威性地支持俄国政策的全球利益的。苏联的军事战略:威慑还是作战?
    最后,如果把美苏的战略概念相互比较一下,那末纯粹从外部只能看出微小的区别:
    一九七○年美国苏联有把握的摧毁能力有把握的摧毁能力战略有效性战略上的对等灵活反应灵活反应适当的常规武装力量占优势的常规武装力量
    然而,从上述美苏军事战略之间的差别中可以看出:
    (1)苏联人把他们的军事战略考虑的重心移向作战的进攻性因素,而美国人近来更着力强调一种所谓“现实主义”威慑的防御性因素,并作出一切努力从技术上完善战略潜力来增强自己的威慑能力。
    (2)美国人和苏联人对军事实力的政治利益的评价是不同的。美国人在越南懂得了军事力量不再能那末容易地变成政治力量。与此相反,莫斯科看来是从这样一种设想出发,即武装力量的加强会导致政治影响的扩大。在对军事力量和能力的这种截然相反的估价后面,可能隐藏着国际政治今后不稳定和困难重重的根源。
    (3)现在,美国的灵活反应战略有一种苏联式的说法。美国人当然只是从防御的角度来理解这种战略,而俄国的常规武装力量却是这样来衡量大小的,即不仅能在防御时有效地作出反应,而且在进攻时也能有效地采取行动,同时又不冒自毁于核武器的风险。
    (4)美国人和苏联人今天把军事安全的原则作为其军事战略考虑和军备计划的基础。但两者对此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