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14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本刊讯】加拿大《新闻报》十月一日刊登约翰·沃克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题为《二十五年后毛的预见继续在起作用》,摘要如下:
    自从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广场对面的那座朱红色的宏伟城楼上宣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告完结以来,已经二十五年了。
    在从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到现在的二十五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异乎寻常的政治和经济革命之一,渡过了一些经济危机,经受住了军事威胁以及同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主要盟国所发生的重大决裂,经历了旨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大规模的文化动乱,而成为一个经济生气勃勃和不断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和给人深刻印象的世界大国。
    当时国外很少有什么观察家——也许在那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向毛主席欢呼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中也很少有人
    ——能够预言这位非凡的领导人将尝试让他的人民在经历了十七年的内战、外国侵略和国内混乱之后经受的革命的范畴。彻底变革
    毛泽东的革命目标,不仅仅是推翻一个腐败的半封建的资本主义政权而代之以一种具有完全国营的经济体系、由农民和工人控制的共产主义政治制度。
    他的革命试图要作的远远超过这一点,是要设法为中国社会建立一种新的道德准则,即进行一次空前未有的尝试来大规模地改变人的本性,培育出一种把为社会服务放在个人之上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头十五年通过试验和犯错误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结构,满足了人民的衣、住这些基本需要之后,毛泽东不能再等待,便开始发动这场真正的斗争,即进行反对人的旧有自私本性的持续的文化革命。
    这也许是毛泽东给他的人民的财产,即继续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是这场革命的开始。
    正如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所表明的,这一庞大的任务尚未完成。
    消除高人一等的阶层、消除个人权欲、消除贪婪的习惯或自私的动机、消除城乡对立、消除追求物质利益的心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反复进行革命
    除了把现在生活着四分之一人类的中国整个变成一个重新教育人们接受新的伦理观念的大学校之外,中国共产党政权实际上还完成了许许多多使中国的面貌永远改变的重大改革。
    现政权已经逐渐地、费劲地从二十五年前行政管理上杂乱无章和经济上因通货膨胀而一团糟的局面中创建了一种社会主义结构,这一结构是独特地以农业为基础并具有在相当大程度上靠自力更生方法建立起来的日益增大的工业成分。
    如通过依靠农民群众而夺得政权的毛泽东所知,他在农业中的宏大的公社制度的成功是中国整个共产党制度取得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
    尽管在这方面有一些起步错误,以及早期曾企图按照俄国的方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但是中国政权的农业公社制度看来正在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在由于农业公社制度的成功使它能够以较大规模着手提高工业潜力。
    尽管遇到了干旱——要是在一代人之前,这种干旱现象是会造成饥荒和死亡的可怕情景——但是中国主要农业地区今天大多数都在通过精耕细作和灌溉来提高产量,因此,还在折磨着象印度这样的国家的自然灾害在这里并不明显。
    在工业战线上,由于在一九六○年同俄国人决裂,结果使中国的大型纺织业、机床、运输、电力、采矿和石油等项工业沿着中国的道路并大量使用国产的资本货物而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产品的质量,正如外国实业家现在开始了解的那样,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取得这样的发展,已经在过去基本教育少得可怜的整个幅员广大的领土上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普及基本教育的运动,并且成功地实行了一项医疗计划,使全国人民得到了以前只有中国居于少数的中上层阶级才能得到的基本治疗和健康水平。
    今天的中国是这样一个社会,那里没有乞丐,看不到酒鬼,没有过去千百万人得的许多种疾病,也没有过着愁吃愁穿、穷愁潦倒的生活的大量文盲。
    当然,这种听起来是一派升平安乐情景的描述并不否认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仍旧是个贫穷的社会,是个如周恩来总理坚持所说的不发达国家。
    这一描述并不否认这样一些事实:在上海、广州或哈尔滨这样的城市里都有贫民窟;在大城市里,成千成万的人是靠干笨重的活来谋生;工厂里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常常是原始和不卫生的;公社里的劳动常常是沉闷无味、没完没了的。


    【合众国际社伦敦十月十一日电】昨天在英国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举行了一次选举。
    投威尔逊首相工党的票而使它获得微弱多数的人,并非全都是由于政治信仰而投他的票的。
    有数目不能确定的、然而显然是不少的人由于“担心而投了”工党的票,这些人害怕保守党的胜利会意味着再次出现与工会对抗的情况,再过一个家庭和工厂中无暖气的冬天,再实行三天的工作周或者出现甚至更坏的情况。
    但是威尔逊现在可以指出下述事实:工党所得的选票是五十年来最少的,即百分之四十,而且这种微弱多数可能由于有人去世或生病所举行的补缺选举而进一步减少。
    威尔逊面临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致有些政治观察家认为希思的保守党是很幸运的,因为它可以居于第二位,他们可以以这个地位重新研究战略和领导方法。与此同时,执政党则同也许是无法解决的困难进行斗争。
    一位评论员说:“在这次选举中失败是很好的。”
    另一位评论员说,在威尔逊在唐宁街十号重新任首相时,他一定会“以越来越大的恐惧心情”考虑国家的困境。
    威尔逊只是说,国家在“两三年中将有非常困难的工作”,在他面临的问题当中,失业是自从一九三一年以来任何一位首相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威尔逊在开始他的新政府时,破产的公司达到创纪录数目,工业投资下降,英国已经把它预料在一九八○年可以从北海石油获得的财富抵押出去,以免在全国每年四十亿镑(九十六亿美元)的总赤字中毁灭。
    英镑得到了源源流入的阿拉伯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利害交织的事情,因为有些人认为高利率对出口业是有损害的。
    威尔逊的当务之急是保证“社会契约”得到遵守,即工会同意使工资的增长不超过生产率。这一点已经被破坏了。大多数观察家不认为它的寿命会很长。
    另一项当务之急是所许诺的就英国是否留在共同市场举行公民投票。工党说,它将重新谈判留去的条件。据说,威尔逊认为英国在欧洲不能单干。


    【德新社伦敦十月十一日电】英国再次选择了工党政府,但是席位悬殊不大的这次胜利揭晓得如此之慢,以致威尔逊首相如坐针毡,直到凌晨。
    选举结果实际上等于一种勉强的委托。
    选民们似乎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他们的信任并不是要给政府以无限权力来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
    希思关于建立一个全国团结政府的呼吁没有实现,但是保守党人也不象民意测验原先预料的那样遭到“惨败”。
    自由党人的情况要糟得多。他们想要来一次“突破”的希望现在完全破灭了。
    看来选举结果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不肯定的局面。


    【路透社大马士革十月十一日电】基辛格国务卿今天经开罗到达这里,进行他中东之行的第二站访问。
    【德新社大马士革十月十一日电】关于以色列军队是否可能进一步撤出戈兰的问题似乎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同叙利亚领导人今天会谈的首要问题。
    基辛格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同叙利亚国家元首阿萨德和外长哈达姆会谈。
    代表团人士透露,在美国国务卿在这里会谈的过程中,他曾表露一旦阿拉伯宣布不交战,以色列军队将撤走的新前景。
    阿萨德总统特别坚持以色列从赫尔蒙山的更多地区撤走,赫尔蒙山控制着叙—黎—以边界。
    【德新社大马士革十月十一日电】半官方叙利亚人士透露,阿萨德总统在他今天在这里同基辛格国务卿的会谈中采取了强硬方针。据这些人士说,阿萨德将军在会谈中要求以色列撤出接近库奈特拉的一些叙利亚村庄,以换取叙利亚同意延长联合国军在戈兰高地的十一月三十日期满的委任。
    【美联社大马士革十月十一日电】叙利亚在基辛格离开这里后发表的一项声明说,国务卿将于十四日返回大马士革,以便同阿萨德总统举行进一步会谈。
    【美联社安曼十月十一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晚从叙利亚来到安曼,同国王侯赛因和首相里法伊就中东问题进行会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