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9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法新社孟买六月二十七日电】这里的巴巴原子研究中心说,中国今天在当地时间九时二十五分爆炸了一个核装置。
    该研究中心的显微摄影网收到了这次爆炸的信号。
    【美联社孟买六月二十七日电】印度科学家们说,中国今天爆炸了一个小型核装置。
    印度专家们说,这次爆炸表明,中国的核能力在进行体积更小的核装置爆炸方面越来越先进。
    【安莎社新德里六月二十七日电】印度首都的观察家今天说,中国的最新核爆炸是旨在向苏联和美国表明,尽管上星期五签署了旨在防止核战争的华盛顿协定,但是北京当局将继续加强他们的热核武器。
    外交人士又说,今天的爆炸肯定是要证明,中国的核工业能够生产为建立进行核战争的潜能所需要的裂变物质。
    【美联社华盛顿六月二十七日电】(记者:弗兰克·凯里)美国今天证实,共产党中国爆炸了一枚也许是氢弹级的核装置,爆炸力可能同自它一九六四年开始试验以来所进行的最大爆炸力相等。
    原子能委员会证实了早些时候印度科学家的报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进了一步,它说,它的科学家侦察到了在中国进行的一次大气层爆炸,爆炸力“属二百万到三百万吨级”。
    【路透社华盛顿六月二十七日电】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宣布,中国今天清晨在大气层中试验了一枚爆炸力为二百到三百万吨级的核装置。
    它说,试验是在中国西北进行的。
    原子能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说,这是中国从一九七二年三月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试验,是自它一九六四年十月参加“核俱乐部”以来进行的第十五次试验。
    他说,除了一次以外,中国的所有核爆炸都是在大气层进行的,这是三百万吨级的第五次爆炸。
    【共同社东京六月二十七日电】题:苏联的反应——将加强对中国的警惕
    莫斯科二十七日电:苏联还没有报道中国新的核试验消息,但莫斯科认为:从时间上说,这次试验是在美苏公布了防止核战争协定和有关战略核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之后不久进行的;其意图是表明了中国坚决贯彻打击美苏核垄断的基本方针这种热忱。
    中国的核试验迄今一直是重视政治上的时机的。由此可以认为,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也已预计到这次的核试验。
    苏联对于中国引进西方国家最新的科学技术,并要把其中的一部分应用于发展核武器上这一点,仿佛是特别感到神经紧张的。似乎可以认为,在最近的一连串的谴责中国的高潮中,也反映了这种情绪。
    此间认为:苏联之所以最大限度地宣传最近在华盛顿签署的有关核的各项协定,恐怕也是要给予中国发展核武器以掣肘;即使明年尼克松访苏时预定缔结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协定,也决不会签订可能危及本国的防御力量那样的协定。
    【法新社莫斯科六月二十七日电】这里的人士认为,中国在苏美于华盛顿签订防止核战争协定之后五天进行了另一次核试验,它就是在清楚地表明它拒绝参加——至少是拒绝在两个超级大国提出的条件下参加——莫斯科和华盛顿建议召开的核裁军会议。
    同一人士认为,正当在勃列日涅夫——协定的签署者之一——访问巴黎的时候,中国政府爆炸了它的第十五颗原子弹,这是再次企图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支持和声援法国。
    因为北京和巴黎是没有在部分禁止核试验国际条约上签字的唯一原子大国,因此人们认为中国此举是在重申它拒绝向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屈服。
    北京似乎是在向法国政府建议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改变它的立场。
    莫斯科官方还没有作出反应,但是观察家们认为,克里姆林宫几乎肯定会把中国的原子试验视为针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新的“挑衅活动”。
    【共同社东京六月二十七日电】题:中国进行核试验,是大气层氢弹试验,为二百万吨级
    新德里二十七日电:据全印广播电台报道,二十七日,中国进行了大气层核试验。
    据这家电台报道,爆炸当量为二百万吨梯恩梯。消息灵通人士说,这次试验是氢弹试验。
    可以认为,中国在这个时候进行核试验是中国针对美苏首脑会谈采取的一个富于暗示性的行动。
    同时,还可以认为,这也将给目前成为国际上的众矢之的的法国在太平洋进行的核试验以某种影响。
    【时事社东京六月二十七日电】题:给由美苏来维护世界和平泼了一瓢冷水
    述评:座落于印度孟买的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测知中国进行了核试验。
    中国的这次核试验正是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访美,大肆宣扬通过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的首脑会谈而缔结的也以第三国为对象的防止核战争协定之后进行的。似乎可以说,美苏两国以此给世界留下了由美苏两国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印象,而这次试验却对此泼了一瓢冷水。
    迄今,中国一直针锋相对地反对美苏带头搞的核裁军,说它的目的是“在核裁军的名义下掩盖核扩军,巩固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推进对中小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然而,中国从去年三月以来,一直没有进行核试验。同时,今年春天,在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访华时,也曾表示赞成拉丁美洲建立非核武装地区的建议。由此曾有人认为,中国对核裁军的政策也许发生了变化。但是,可以认为,这次核试验的进行至少暗示了中国迄今的政策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军事上,从推定这次试验的规模为一百万至二百万吨级来看,可以认为试验的目的同以前一样,在于推进便于运载的小型轻量化。另外,试验的方式是通过空投进行的还是通过中程导弹发射的,尚有待分晓。也有消息说,中国正在发展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因此,使用弹道导弹也并不是不可设想的。这样,在军事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六月二十六日刊登该报驻巴黎记者冈孝发的一篇报道,标题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选择巴黎作为他的停留地点》,摘要如下: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刚刚在新世界取得胜利后,又在旧世界进行微妙的修补篱笆的工作。
    勃列日涅夫选择法国作为他从华盛顿回莫斯科途中的唯一停留地点,这是意味深长的。在戴高乐退职四年(和在他逝世三年)以后,法国仍然是西欧大国中最棘手的和最任性的国家。
    法国作为大陆上的一个大国的历史,它的繁荣的经济,它在政治上的稳定,它的重要的地理位置
    ——这些情况使它成为有关欧洲的任何解决办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现在,在勃列日涅夫—尼克松会谈之后,法国评论员正以或许比其他欧洲人为少的禁忌谈论他们对于美苏可能把世界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的谅解的怀疑与恐惧。
    英国、西德、意大利和其它国家都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地抱有这种怀疑与恐惧。
    特别是英国和法国非常会意识到它们丧失了地位:战时和战后的最高级会议一向是三大国或四大国之间的会议,现在则只限为两大国会议了。
    不管抱有多大的诚意,参加会议和在以后由别人把会议的情况告诉自己,这两点是有差别的。
    法国对勃列日涅夫—尼克松最高级会议的关心集中在两个主要问题上。
    第一个涉及华盛顿—莫斯科关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第二阶段的会谈。如果这些会谈达到实际削减核武器储存的阶段,苏联显然对西方的储存总数(不只是美国的储存,也包括英国和法国的储存在内)表示关注。
    法国的立场是,他们的国家虽然与华盛顿结盟,但在军事上是独立的,不依附东方和西方,它将不接受任何一方对它的行动自由的约束。
    如果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第二阶段的结果只是减少了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其它国家(英国、法国、中国)的储存的重要性就会增加——当然,除非这些储存包括在全面的解决办法之中。这就是使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要复杂得多的棘手问题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共同均衡减少驻欧洲的军队。巴黎疑心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上可能已取得某种一致意见。
    法国担心的是,这种谅解可能改变驻中欧(即东德和西德)部队的战略均势,在欧洲腹地造成一种中立区。
    正当法国和欧洲共同市场的其它成员国设法使它们在共同体内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时,使西德处于源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特殊地位中的另一个特殊地位,这看来是非常不合适的。
    不仅蓬皮杜将与勃列日涅夫讨论这些问题,而且他的外长若贝尔在星期四(即勃列日涅夫从巴黎动身回莫斯科以后的那一天)去美国首都时也可望要求华盛顿谈谈勃列日涅夫—尼克松的会谈情况。


    【本刊讯】《科威特时报》六月二十六日发表一篇题为《苏联的叛卖》的社论,摘要如下:
    就中东问题而言,关于尼克松同勃列日涅夫之间最高级会谈的华盛顿公报使人读起来感到沮丧,这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公然采取的机会主义态度,这是苏联的彻底叛卖,这是勃列日涅夫为了自私的利益,以牺牲阿拉伯利益的代价而进行的。
    阿拉伯世界一方面全心全意欢迎最高级会谈标志的东西方和解及这两个大国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而签署的各种双边协议,另一方面对公报不能不感到十分失望,这个公报没有要以色列撤出阿拉伯领土,甚至含糊地这样做也没有。
    阿拉伯国家必须只依靠它们自己来维护它们的权利及人家以武力从它们那里夺走的东西,它们只能以武力,在由它们自己,而不是由苏联进行的战斗中,只用由它们自己制造的武器,而不是苏联制造的武器才能夺回这些东西。
    【本刊讯】科威特《每日新闻》六月二十六日发表一篇社论,摘要如下:
    我们对之寄予很大希望的美苏最高级会谈的结果及美苏之间的交易表明俄国把我们出卖了。
    看来,美国已经指出了和表明了它对于中东危机的观点和立场,苏联同意抱无所谓的态度,以便保留它从最高级会谈得到的好处。
    克里姆林宫很随意地采取了这种默许的态度,因为它已经在中东取得了它的立足点,享有对阿拉伯国家来说,现在多少有些难以改变的特殊地位。
    因此,这一点已经变得很明显,即俄国人主要关心于他们的个人利益,而不关心于以色列是否保持它目前的阵地还是撤退到过去的边界。
    阿拉伯国家应当认真看待美苏联合公报,认识到他们必须关心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似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人愿意不怕麻烦地这样做。既然超级大国们不急于找出解决中东危机的办法,阿拉伯国家应当采取下一个行动,利用它们的一切潜力来进行自己的战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