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0日参考消息 第1版

    【路透社伦敦六月八日电】(记者:穆赫辛·阿里)英国官员今天说,英国首相希思已经接受了今年对中国进行第一次访问的邀请。
    这一邀请是中国外长姬鹏飞在这里举行为时九十分钟的会谈时向他转达的。
    这些官员说,希思欣然地接受了邀请。访问的日期将通过外交途径加以安排。
    姬同希思的会谈结束了这位中国外长同英国各大臣为时两天的会谈,在这两天会谈中他们讨论了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双边问题等范围广泛的问题。
    英国官员不愿意猜测希思将在今年什么时候访问中国。
    去年九月,希思成为对东京进行正式访问的第一位在职的英国首相,据悉他热切希望访问北京,以便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
    这些官员说,希思和姬在今天的会谈中回顾了国际形势和东西方关系,并且讨论了欧洲安全问题和印度支那的事态发展。
    希思向姬叙述了英国在欧洲的目的。在意识形态和其他方面同苏联有着严重分歧的中国,一般说来对欧洲事务,特别是对有关九国欧洲共同市场的事态发展特别感兴趣。
    英国官员说,姬今天同希思和昨天同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的会谈都是“十分融洽的”,并且是在轻松的气氛中举行的。
    他们总结他这次访问时说,它有助于巩固英国自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就已经同中国建立起来的改善了的关系,并且将会使两国部长互访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合众国际社伦敦六月八日电】(记者:K·C
    ·特勒)政府人士说,中国外长姬鹏飞今天邀请爱德华·希思首相今年访问中国,希思已接受邀请。
    这项邀请是这位中国部长和英国各位领导人两天来深入进行的政策会谈的高潮。英国官员说,会谈的特点是明显的“亲切、舒畅和坦率”。
    官员们说,今天的伦敦会谈表明了在国际问题上的广泛的一致意见,同时突出地表明,北京对苏联的意图的怀疑没有减少。
    官员们说,他们一致同意对会谈的详细情况保密,外交人士表示,对共同的具体政治问题,如北京要求在香港派常驻代表,还没有取得肯定的协议。
    姬鹏飞热情称赞英国起的作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道格拉斯—霍姆赞扬中国新的向外看的立场。官员们说,但是,中国对苏联的没有减少的担心使得对国际局势的估计相形失色。
    姬鹏飞没有点俄国的名,但是参加过长时间的会议讨论和出席过各种礼仪性场合——包括汉普顿宫的盛大宴会——的人都毫不怀疑,莫斯科是姬鹏飞在提到“仍在威胁各国独立和安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所指的目标,这是不会错的。
    英国的一些领导人向中国人保证,虽然他们准备参加即将在欧洲同俄国人举行的减少军事力量的安全会谈,但不会仅仅由于有和平的保证而上当。姬鹏飞告诫英国人,“这种缓和不过是骗局”。
    姬鹏飞下周开始到巴黎作同样的会谈。


    【合众国际社伦敦六月八日电】姬鹏飞昨天同外交大臣道格拉斯一霍姆广泛讨论了国际问题,这两位部长一致同意加强他们两国之间的联系。道格拉斯一霍姆今天动身去德黑兰出席中央条约组织会议,姬鹏飞是事先被告知要举行这次会议的。
    外交官员们指出,迄今为止所举行的正式和非正式会谈的气氛是轻松的。
    外交部官员们强调指出了他们举行的长时间讨论的那种融洽和无拘束的气氛以及会谈中产生出来的善意,这些会谈讨论了东西方关系、亚洲、欧洲和贸易问题。
    由于北京现在眼睛盯着俄国扩张主义者在一旦可以在欧洲腾出手来,因而欧洲问题仍然在会谈的议程上排在最前面。
    据说,就远东问题举行的会谈中讨论了印巴冲突和承认孟加拉国的问题。作为英联邦一员的英国是赞成达成一个体面的解决办法的。中国是巴基斯坦的一个盟国。英国承认了孟加拉国。
    由于俄国在背后出现,欧洲问题仍然是中国主要操心的问题。
    【合众国际社伦敦六月八日电】(记者:特勒)中国外长姬鹏飞和英国外交大臣亚历克·道格拉斯一霍姆昨天在“共同具有善意和谅解的气氛中”讨论了东西方关系、欧洲安全、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并且研究了香港局势。
    两位外长在外交部进行的一整天会谈中谈到了广泛的国际问题和双边问题。姬鹏飞在目前的欧洲之行中首先在这里停留。他将在星期日(十日)去巴黎。
    外交部说,昨天的会议“是在共同具有善意和谅解的气氛中进行的”,并且举出了一些会谈中研究的问题。
    这次访问是中国共产党外长的第一次访问,人们认为,中国对西欧特别感兴趣。
    香港是几个有争论的问题之一,因为北京要求在这块殖民地上设常驻代表,英国总是不愿意。但是外交人士说,这个问题大概不会使这次访问和总的会谈蒙上阴影。
    外交部说,谈到的问题还有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次大陆问题的前景。
    中国最关心的是俄国和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这是中国政治考虑中一个明显的因素。北京使人毫不怀疑,它担心俄国在中国边境大量增加军事力量,担心莫斯科施加压力组织亚洲安全体系,中国认为这个体系的目的是要孤立它。
    大半是由于这种焦虑的心情,所以中国对欧洲的兴趣不断增加,而且它支持欧洲的统一和欧洲共同体。
    中国对苏联意图的怀疑也表露在关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会谈中。中国人提出了他们为人们所共知的怀疑情绪,以及他们反对计划中的减少驻欧军队和即将举行的欧洲安全会议的态度。中国人认为这些行动都可能使俄国加强用来对付北京的力量,和把更多的军队调到中国边境。英国的态度恰巧对这些做法也是冷淡的。
    英国担心减少驻欧军队会削弱西方的防御地位,欧洲安全会议会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但是英国同意举行这两个会议。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六月七日刊登戴维·博纳维亚六日发自北京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据从可靠方面了解,以姬鹏飞外长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情绪是这样一种情绪:它急于鼓励英国警惕中国人认为是苏联对西欧的威胁。中国人仍然以某种关切心情来看待西德新东方政策所取得的结果,因而把英国看作是对付欧洲对于苏联意图可能抱有不现实看法的任何力量的抗衡力量。
    姬先生随后对法国的访问将使他有机会向那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重申中国对此问题的关切,那个国家对苏联的政策长远以来一直是含糊不清的。
    【本刊讯】曼谷《星暹日报》六月七日在“时事分析”专栏就姬鹏飞外长出访发表评论,摘要如下:
    姬鹏飞外长第一次访问英国,并将到巴黎及德黑兰访问,他此行意义。并不寻常。
    中共与英国关系,一度因为香港事件而陷于低潮!自一九七一年春以来,情形大为改善。因此,两国间外交首长交互访问,乃意味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法国与中共之间,自从建立邦交迄今,两国关系与日俱增,这情形对欧洲局势,以及西方若干国家对于与中共的交往,都有实质而重大的影响;以欧洲北约盟国而论,西德立场大肆改变;以西方国家来说,曾是最反共的西班牙,也对中共作了根本上改变政策之举。至于其他类似例子,有的已经先后出现,有的正在“呼之欲出”。
    在如此情势之中,姬鹏飞正作访欧之行,其所显示的,除了中共展开强有力外交攻势外,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活动,将随之而来,且必将逐渐扩大其目标范围。
    德黑兰也是姬鹏飞这次出国访问行程中的一个目的地。
    伊朗在不久以前才与中共建立外交关系,由此事足以表现出中共影响力已经及于波斯湾,从而更进一步伸展到中东及阿拉伯世界中。
    伊朗正与伊拉克交恶,而后者是因受苏联支持与怂恿的,因而伊朗与中共关系的促进,是对苏联中东扩张政策的一个侧翼打击。
    中共外长姬鹏飞之访问德黑兰,固然意味伊朗与中共关系的进展,但其主要策略上的部署,却是针对苏联的一个要着。


    【塔斯社伦敦六月六日电】题:中国外长访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今天已抵达英伦三岛作第一次正式访问。
    伦敦官方很重视中国外长的访问,《每日快报》强调指出,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加强英中两国的亲切关系”。
    伦敦报刊指出,北京并不掩饰它对即将举行的全欧安全合作会议的消极态度,希望在英国首都找到自己的盟友。
    《每日电讯报》外事记者认为,任何缓和东西方关系的迹象都使中国人感到担心。
    【塔斯社东京六月六日电】据共同社驻伦敦记者报道,“中国希望英国促使西方国家在欧洲安全会议或共同裁军会谈上不要过分向苏联让步。”
    【塔斯社伦敦六月七日电】题:英中会谈
    正在此间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今天开始同外交大臣道格拉斯一霍姆会谈。
    报界指出,北京竭力阻挠欧洲和缓的进程,企图寻找同英国保守党政府进行接触的共同点并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共同市场”当成抗衡苏联奉行的保障欧洲安全方针的砝码。
    合众国际社驻伦敦记者指出,北京反对召开全欧安全合作会议,反对削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的武装力量的员额。
    【本刊讯】英《金融时报》六月七日刊登罗伯特·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外长在伦敦》,摘要如下:
    本报驻东欧记者写道:
    俄国人对于姬鹏飞的欧洲之行表露出相当大的忧虑,因为姬的访问正是在他们要建立同西欧国家的稳定关系的尝试已达到一种微妙阶段的时候进行的。
    根据最近的评论来判断,俄国人担心中国的计划是要破坏欧洲的和缓,从而俄国人将被迫保持两条战线。


    【美联社伦敦六月八日电】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今天同希思首相会谈了九十分钟,他在会谈之后说,英国热切了解中国和促进两国间的良好关系,使他深为感动。
    姬对记者说:“会谈产生了积极的成果。我们对彼此的立场和观点有了更好的了解。
    “我们发现在我们之间的共同点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我们都希望进一步促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发展两国间的良好关系。”姬在宋之光大使为记者们举行的宴会上说,他同希思的会谈是“友好的”。
    他透露,他同外交大臣道格拉斯一霍姆爵士的会谈是“广泛的、坦率的和无拘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