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30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法国《十字架报》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以《在开放之际的中国》为题,发表弗朗索瓦
    ·儒瓦约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三年来,中国实行了一项对外政策,这项政策不能说是全新的,但它却取得了规模和速度都惊人的发展。数十个国家承认了北京政府。北京政府方面迫使联合国接受了它,使它同日本的关系正常化了,并同美国进行了惊人的接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的这些成果,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那时这个国家在一场使它在外交方面如此不利的文化革命中挣扎。
    确定了大纲的这种新外交,现在引起了两个主要的思考题:一个是:这个新型的对外政策的动机是什么?另一个是:北京政府在目前这个方向中想走到和能够走到何种程度?同美国的接近:一种抗衡力量
    事实上,中国认为,同美国的接近是唯一能够对付苏联威胁的抗衡力量。北京不仅以此来打破俄国人的“老虎钳”,而且这一下子还使苏联处于不利的战略处境。中国因此就可赢得时间来使自己成为“不可侵犯的圣地”。令人惊奇的奇怪作法莫过于美国的了,它使中国在战略方面绕过七十年代的难关,从而冒在八十年代出现另一个中国的危险,这个中国到那时将跨入第二代核打击力量的门坎,而且它将对苏联和美国挥舞它的核力量,以此来更好地保证它对这两国的独立。
    美国是苏联问题的关键,也是日本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国认为——它的理由看来可能是有道理的——东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增加。北京把日—美安全条约不仅不再认为是有多大威胁性的条约,而且还把它看作是日本不重新武装的保证。只要日本受美国保护,它就不会重新武装。这就是说,中国对日本的手法是使东京同华盛顿疏远,但又不致走到这一步:使日本感到孤立,因而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重新武装。这是巧妙的、甚至是危险的手法,但人们看到,它也看到,这一手法要以同美国谅解为前提。可能性的限度
    不过,这场外交战略手法的前景远不是无限的。
    中国是美国在世界上行动的一个因素,诚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如苏联那样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然而,美国同苏联一样,也对保持现状有基本的利益。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进行贸易和彼此致富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因此,美国同中国的接近不大会达到这个接近,竟然威胁到中国称之为苏美“勾结”的程度。
    同样,也很难设想日本在受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引诱方面竟会达到损害它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外交的程度。东京知道,中国这个市场与它的人口总数是毫不相称的,而苏联市场更有支付能力,所以更值得重视。日本也知道,只有它不朝向北京走得太远,它才能解决南千岛群岛问题和同苏联签订和约。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四月二十三日刊登特派记者釜井二十二日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国内出现了新的“萌芽”,党组织整顿工作业已结束》,摘要如下:
    十天前,突然露面的邓小平副总理连日来精力充沛地参加了盛大的国事活动。譬如出席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欢送廖承志访日代表团,接待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等等。虽然没有党的总书记的头衔,但邓小平先生毫无顾忌地进行活动的表情却表现出他已名副其实地作为一名副总理而重新恢复了中国最上层领导人的地位。但是,从最近中国内部的动向来看,邓小平复职似乎象征性地反映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如果回顾一下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内部的明显的动向,则首先可以指出长期保持沉默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重新登场。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共青团首先就意味着它的上级组织共产党已在全国结束了组织整顿的工作。而且,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青年运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考验,重新恢复了原来的方向,在中国内政方面已被赋予一定的地位。因此,似乎可以说,它表示出文化大革命已向纵深发展,中国国内的正常化也进一步加深了。虽然去年遭受了干旱,但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却十分显著(粗钢达到二千三百万吨,粮食达二亿四千万吨,其他工农业产品增加百分之十几),从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对外交流飞速发展,是召开九大当时的情况所无法比拟的。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四月二十二日刊登它的特派记者中空发自广州的电讯,题目是《日益热气腾腾的广州交易会,参加者将近三万人,反映了对外交流的扩大》,摘要如下:
    回顾广州交易会的“序幕”后可以得到的强烈印象是,中国差不多在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建立了贸易网,奠定了扩大对外贸易的基础。这也直接表现在如下方面:国外参加交易会的人士,在一个月的会期内似将大大超过迄今最高纪录的去年秋季的两万三千人,而达到三万来人。每日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出口业者的人数也开始增加,各国接连不断派来“贸易代表”以加强前线总部的动向也显著起来了。
    中国的对外交流今年以来更加活跃了,贸易代表团和技术交流的往来尤为频繁。
    同各国交流的加深已在这一届交易会上直接反映出来。除欧美国家外,缅甸、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参加交易会的人数也进一步增加,引人注目。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四月九日电】美国政府的分析家今天在一篇报告中说,中国在去年歉收之后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开展的这个居优先地位的运动看来会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报告说,中国领导人已经“动员”了比往年多的农民从事春耕生产和有关活动。
    分析家指出,此外,大量的城市工人、士兵和共产党官员“已被派往农村……支援春耕生产运动”。
    草拟这篇报告的农业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弗雷德里克·克鲁克和谢尔登·朱说,大批人力投入春耕生产(今年开始得比往年早)使得大部分的田间活动都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
    中国人今年把力量集中于提高农作物生产的运动是由于一九七二年粮食、油料作物、棉花和蔬菜减产,这种减产使得中国进口量上升。


    【本刊讯】蒋帮《台湾新生报》三月十二日刊登一则中央社消息,题为《摩西五经开封卷在美一大学出现》,全文如下:
    《纽约时报》今天报道说,中国河南开封犹太侨民社会遗址出土的失踪多年的“摩西五经”——旧约之首五卷,已经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城南方美以美会大学圣经珍藏库中被人发现。
    摩西五经开封卷,全长九十六英尺,据说是当年旅居中国的犹太人所写的手抄本,于一九六四年由一名无名氏捐赠给南方美以美会大学。
    据纽约犹太学院图书馆长史密瑟指出,达拉斯卷与该馆所存的版本——开封卷——系属同一来源。
    开封卷上书写的希伯来文,比起西方一般常见的摩西五经版本,字体要来得轻灵流畅些,而且是书写在羊皮上的,而不是书写在羊皮纸上的。
    同时,开封卷是用丝线装订的,而不是用牛筋装订的。它有两根细细的卷轴,卷轴上涂有中国式的金漆。
    《纽约时报》说,希伯来学者如今普遍认为,犹太人在开封定居,始于十二世纪中国的宋朝时代,那些犹太人多半来自现今伊拉克一带的中东地方。
    一位犹太历史学家相信,当时侨居在开封的犹太人,曾有部分人与中国人通婚,尤其是与回教徒通婚。
    在开封犹侨社会于十九世纪末叶因为同化的关系而逐渐淹没以前,基督教传教士曾于一八五一年从开封犹侨手中买到六本摩西五经手抄本。其中一本现存于剑桥大学,一本藏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纽约时报》指出,开封犹侨社会当年一共仿照古版手抄了十三部摩西五经,在一六四二年明朝末叶黄河大水开封遭到泛滥之后,大部分显然遭到淹没,因此达拉斯发现的这部摩西五经手抄本,年代当在一六四二(崇祯十五年)以前。


    【本刊讯】日本《周刊文春》三月十九日一期以《栗原小卷也被卷进苏联电影的攻势》为题报道:
    最近,在日本电影界里流传着用“五百万日元(约合一万六千美元——本刊注)摄制一部影片”的说法,真是吝啬得很。
    于是想出了一个穷办法一一“日苏合拍电影”。三月下旬,《战争和人》第三部开拍。东宝影片公司制片人大塚和说:“要是顺利,影片《莫斯科之恋》在六月也可以去苏联拍摄外景。”这部影片描写留苏学习芭蕾舞的日本女青年的恋爱悲剧。她是一个受到原子弹之害的人的后代。
    另外,据说由黑泽明出面交涉的影片《乌苏里探险记》也已达成协定。由于苏联是由国家出资拍电影的,所以,“如果达成协定,就稳如泰山了”。
    以《战争和人》为例,大约四亿日元(近一百三十万美元——本刊注,下同)摄制费中,由苏联负担一亿三千万日元(约合四十万多美元),此外,还提供坦克四十辆,以及派一连红军充当临时演员。
    在影片《莫斯科之恋》中,大剧院芭蕾舞团将扮演主角(预定由栗原小卷扮演)的陪衬人物。
    要完成《乌苏里江探险记》的摄制工作,得两年。大塚说:“苏联已向我们表明了大力协助的态度”。
    虽然对日本电影界来说,(苏联)是有力的靠山。但电影界的有关人士说,“如果想得太美,反而令人作呕”。
    《战争和人》的谈判,进行了两年多。后来迅速达成协定是在去年,几乎是在田中访华的同时。而后,这次栗原小卷和黑泽明又……。
    苏联这种对日接近的政策背后,明显地有对抗中国的意识。日本的电影界岂不是意外地坐收“渔人之利”?
    【共同社莫斯科三月十四日电】题:黑泽导演和苏联草签合拍电影的合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忘记。这是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的倾向。把描写入和自然的调和关系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有着现实意义。”这是黑泽明导演十四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那天草签了把阿尔谢尼耶夫的原作《捷尔苏·乌扎拉》改编为电影的合同。
    这次会谈决定,导演由黑泽明担任。黑泽明导演应在今年五月前后完成脚本,并到苏联滨海州进行实地视察。然后再和苏联的脚本合在一起,预定于冬天开拍。
    以前,也有苏联和日本合拍影片的事例。但是,摄制电影的工作完全交给日本导演,这还是第一次。
    黑泽明说,他初次看到阿尔谢尼耶夫的作品是在三十年以前。他补充说:“从那时起,捷尔苏·乌扎拉——一个原始森林的居住者、老练的猎手、阿尔谢尼耶夫的忠实向导的形象就铭印在我的心里。”


    【合众国际社法国穆然四月八日电】毕加索家庭的一个成员说,二十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于八日去世,终年九十一岁。
    发言人告诉合众国际社的记者,这位西班牙的画家死于肺病。
    毕加索和他四十六岁的妻子雅克兰在夏纳和尼斯之间这个法国里维埃拉镇里过着城堡式的隐居生活。
    他一直作画到死。
    几天前拜访过毕加索的阿维尼翁艺术节的主席说,毕加索最近作品的主题是妇女、儿童、法国南部的风景、乐器和鸟。
    一家法国电台评论说:「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即毕加索的作品有了变化,并且要开创一个新的时期。」
    【法新社罗马四月十六日电】一幅毕加索在一九一三年画的著名立体派油画《人头》,在米兰一项拍卖会中以一亿四千四百万里拉(约二十一万美元)售出。是为在意大利售出的毕加索油画的最高价者。毕加索的另一幅油画《画师和模特儿》,以三千四百万里拉(约六万美元)售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