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二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生田发回的电讯,题目是《苏联担心孤立,为维持三极平衡竭尽全力——对美中公报的反应》,摘要如下:
    苏联现在强烈担心,由于这次基辛格访华,设立联络处等已使美中关系朝着正常化取得了进展,美、中、苏三极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苏联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战后亚洲的冷战史一直是在美国的敌视中国政策、尤其是承认台湾的蒋政权为“正统政府”这个“虚构”的基础上展开的。尼克松政权主动拆掉了这个“虚构”,由此开辟了通向越南和平的道路,给冷战结构带来了变革。在这个意义上,这确实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的潮流的行动。
    苏联一向强调说,“正常化”不应该给第三国也即苏联带来不利。
    苏联认为,中国之所以急于要从美中接近发展到正常化,是因为要扩大“反苏同盟”的范围,设法孤立苏联。中国已经规定苏联是“第一号敌人”,加强了对苏联的批判。苏联认为日中关系正常化也是按照这条路线进行的,并且没掩饰它对中国支持日本归还北方领土的要求所感到的不愉快。
    据认为,越南和平以后,美中关系开始迅速地朝着正常化发展,也是因为双方都把对付苏联作为目标,尤其是为了遏制苏联向亚洲扩张。苏联谴责说“中国希望美军留在亚洲地区”,并且对这次基辛格访华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警惕性,在基辛格去北京的前前后后,利用报纸和广播等散布了这样一种论调:“美中接近是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亚洲地区,美中企图谋求扩大共同的利益。”
    苏联认为,基于“实力地位”的尼克松一基辛格路线就是美国利用中苏对立,站在二者之间企图确保其主动权的战略。人们也认为,美国同提出“反苏政策”的中国改善关系在牵制苏联、求得苏联让步方面是极为有效的。苏联感觉到,这点也有可能不仅在亚洲,而且在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东西欧削减兵力谈判以及不稳定的中东形势等交易中被利用。
    人们现已开始认为,苏联要打破这种状况,设法进行反击,当务之急就是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亲自跑到华盛顿去谋求密切美苏关系,同时夺回在世界政治潮流中的主动权。
    通过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实现,苏联大概将首先去巩固美苏关系,在中苏关系上则避免加剧对立,努力维持三极平衡的现状。
    但是,首先不能认为中国会放松对苏联的警惕心。在亚洲,围绕着重新组成“越战后”的势力,十分可能引起与过去的“东西方冷战”不同的新的紧张局势。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二月二十三日登载它的特派记者高桥从莫斯科发回的电讯,标题是《苏联害怕美中建交,为自己在远东处于劣势焦急》,摘要如下:
    美中决定互设联络处一事,虽说是苏联早已有了精神准备的,却似乎仍是对它的冲击。
    基辛格访问中国前,苏联人士就已不只一次地向记者们流露过不安情绪,认为基辛格助理这次北京之行是试探建立美中邦交,说不定会做到设立大使馆的地步。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联是何等地神经过敏。
    设立联络处无非是建立事实上的邦交,并且以前也有过日本和中国把关系从联络办事处积累到大使馆的先例,因此苏联焦急不安,认为美中关系也可能采取同样的步骤,迟早会发展成正式的邦交。
    中国政府冷酷地拒绝了苏方人员到东北去给苏联阵亡战士墓扫墓,由此看来,可以说中苏关系仍然处于最冷的状态。当然苏联对于它在对美关系上比中国领先了一两步是有信心的,但是由于美中互设联络处,不免感到美、中、苏再加上日本这个远东四角关系中,苏联已稍稍处于劣势。
    苏联似已开始怀疑:基辛格助理在北京是否已经提出了以从台湾逐渐撤退美军来换取开成巴黎国际会议、稳定并扩大越南和平的具体方案?美国最近已同意台湾生产近距离纯防御的美国战斗机的消息,苏联也认为可能是作为撤退美军的代价。


    【塔斯社莫斯科二月二十七日电】题:《真理报》评苏美经济关系
    《真理报》政治评论员茹科夫写道:“由于五月最高级会晤而开始进行的重新调整苏美经济关系的工作,有了具体内容,并且正在向前推进。”
    作者指出,已经签订了向苏联供应总值为一亿一千万美元的供建设卡马河上重型卡车厂用的自动作业线和铸造设备,根据协定,美国进出口银行已为这批供货支付了贷款。关于进一步提供设备的谈判还在继续进行。
    茹科夫指出,苏联坚决拥护在双方完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美国发展贸易联系和其他联系,茹科夫写道:“然而,一九七二年十月签订的对苏联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至今仍未被美国国会所同意,而且,反对同苏联发展经济联系的人还企图封锁这一协定,人为地把贸易经济问题同与此毫不相干的问题扯在一起。”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二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布拉格特派记者木村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东欧实行了旅行自由化,“国际黑市商人”横行》,摘要如下:
    在苏联和东欧,只限于集团内的人们的往来大体上实行了自由化。不过,由于只要出示身份证明书就可以作短期旅行,因此在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的黑市商人”横行无忌,各政府似乎都为如何去对付这些黑市商人而感到头痛。购买货物的天国捷克
    善于挖苦的布拉格人指着一群乘着国产汽车在捷克斯洛伐克到处转游的东德旅行者,耸耸肩说:“第三次侵略”。不用说,第一次侵略是从一九三八年到第二年导致慕尼黑协定的侵略,第二次是一九六八年夏天的“社会主义兄弟援助”,而从往来自由化的去年起被称为第三次。
    的确,在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广场的贵重金属、玻璃工艺品、鞋以及儿童用品等的各个商店里,东德旅行者拥挤不堪,抢购东西,挥金如土。仅就每人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在东欧集团内东德是最高的。但是若谈到细小的消费物资,那么它比在战前以工业国自诩的捷克却差一点。而且由于货币兑换率对东德有利(一个东德马克换三个捷克克朗),因此,在他们看来捷克是抢购东西的天国也不是不可恩议的。
    在捷克也出现了囤积和倒卖缺货的儿童用品等的不逞之徒,捷克政府对此也感到头痛,终于在最近限制东德旅行者一人一天只能兑换三十个马克。来自东德的化学制品
    如果就东德的名誉而言,实际上捷克市民也因东德而蒙受到抢购的恩惠。在东德,化学工业是发达的,譬如化学纤维窗帘、床单之类布料在捷克人中有名气,据说乘车去东德的人们几乎都要购买。这个“黑市商人”问题在东德和波兰之间更严重。东德和波兰分别为工业制品的“出口国”和原材料的“出口国”。在别名为“采购列车”的柏林—波兹南线上,背着蘑菇、肉制品和伏特加酒等的波兰人,在东德的边境城市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出卖,回去的时候背着化学纤维之类的东西和家庭用电气产品等。
    在因这个历史上少有的“波兰对德国的侵略”而感到愤怒的东德市民之间,广为流传着“最近决定各个商店每隔三十分钟播送一次波兰国歌”的笑话。在因吹奏国歌而使波兰的黑市商人立正的当儿,东德市民可以安心地买东西。昂纳克政权对此也发出了哀鸣,终于决定从今年初开始,把过去一次能换三百美元的波兰货币的兑换限制到一次换七十美元。但是,简言之,东欧的旅行自由化问题使这三国和匈牙利等得到了好处。例如从保加利亚到捷克的入境,据说需要完全和去西欧一样的手续和批准。这是因为保加利亚在对捷克贸易上继续有大幅度入超。罗马尼亚在旅行限制的严厉程度上在东欧阵营内也是屈指可数的。因此,在布拉格也很少看到这个国家的人。真正的自由交流
    集团范围内的领导国家苏联的市民在布拉格,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拼命地到处买东西。布拉格市民以讽刺的眼光瞅着这种情景。总之,集团内的旅行自由化也产生出了经互会内部的“南北方问题”显著地突出起来的结果。这也不光是在物资方面,譬如通过捷克国内进入奥地利和西德的波兰人和匈牙利人的姿态,恐怕也不会不对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内心有某些刺激。
    这样,西方在赫尔辛基执拗地要求“人员和知识的自由交流”的意思就明白了。


    【美联社华盛顿二月二十六日电】(记者:恩德烈·马顿)副总理瓦伊·彼得率领的匈牙利政府代表团今天到达这里,以便最后完成关于解决美国就战争陪偿和国有化财产提出的要求的协议。
    这项协议是十月十二日草签的,据报道匈牙利愿意根据这项协议偿付二千万美元的损失。双方提供消息人士说,这项协议是否将在瓦伊访问期间签订还是个问题。
    据悉,匈牙利人坚持,只有在他们从美国那里得到有约束力的保证,答应匈牙利的出口品将享受最惠国待遇之后,他们才能签署这项协议。
    政府可能按照它在去年十月份同苏联签订关于解决莫斯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租借法所借的债务的协议过程中的做法一样作出这种保证,但是授权总统给共产党国家以低关税的决定权在于国会。
    美国官员说,匈牙利人知道这一点。他们还说,他们认为瓦伊的访问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它着重说明,美国同中欧以及东欧国家的关系将迅速趋向正常化。
    瓦伊是以官方身份访问美国的地位最高的匈牙利人。他率领的代表团的组成情况表明,他要举行的会谈将主要是关于贸易方面的。
    今天下午,瓦伊会晤了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凯西,官员们正在设法在国务卿罗杰斯从巴黎回来之后安排瓦伊同他举行一次会谈。代表团还将会晤农业部长巴茨和财政部长舒尔茨。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二月十九日刊登特派记者平野从莫斯科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渐渐迫近老年的克里姆林宫》,摘要如下:
    最近,驻莫斯科的西方人士集中议论的话题是,已在苏联历史上建立了长达九年的勃列日涅夫政权,随着首脑班子的年龄的增长,接班人问题将逐渐突出出来。
    七十岁这个年龄对现在的领导人来说是一个关系很大的年龄。一九六四年四月盛大地庆祝了七十岁诞辰的前总理赫鲁晓夫,在半年后不得不离开了政权的宝座。继此之后,第二年一九六五年年底,赫鲁晓夫政权的主要支柱米高扬在七十岁诞辰的半个月之后,根据自己的强烈愿望辞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被称赞为是体面的下台。
    在亲眼目睹了这一对照鲜明的下台剧的现领导人的心中,肯定已作为教训而把“引退的哲学”铭刻在心。当时,苏联政治家以七十岁为限的说法,也成为新闻界议论的话题。
    勃列日涅夫政权稳定的秘诀在于被称为“(会搞)人事的勃列日涅夫”的巧妙的党内团结政策。在九年的执政期间,以政治理由赶出政治局的只有因时格鲁吉亚腐败负责而辞职的格鲁吉亚第一书记姆日阿瓦纳泽(政治局候补委员)。因此,谁是接班人呢?甚至可以说就是除了五个头头之外的政治局全体委员,而在此外则完全找不到。
    难以推测接班人是谁的原因在于,在政治局委员当中早就看中的下一代的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的干部都从最高权力机关降为乍一看来是远为“降级”的职务。波利扬斯基从第一副总理降为农业部长,谢列平从书记降为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沃罗诺夫从俄罗斯共和国总理降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席,谢列斯特从乌克兰共和国第一书记降为副总理。安全无恙的只有第一副总理马祖罗夫。不过,他也只是柯西金总理的候补接班人而已。
    关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接班人问题,也有人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的不妨说是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或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
    对内迎来了农业行政“决定性的一年”,对外则热中于搞西方个人外交的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现阶段肯定还没有考虑引退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三驾马车首脑”最近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就被人们认为可能是生病了,这也是事实。人们认为,从这些情况来看,从今年就开始现考虑接班人的克里姆林宫人事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