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1-09-07

1971-09-07新闻联播 文字版

毛主席语录

修正主义苏联也是纸老虎

苏修在全国范围搞大规模反华

&nbsp&nbsp&nbsp&nbsp【纽约时报新闻社莫斯科四日电】(记者:伯纳德·格韦茨曼)<br/>&nbsp&nbsp&nbsp&nbsp苏联今天对中国进行了异乎寻常的猛烈攻击。它说,北京的新的外交政策策略,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提高其“政治警惕性”,和不让中国在共运和第三世界国家扩大其影响。<br/>&nbsp&nbsp&nbsp&nbsp党报《真理报》今晨刊载这篇五千字的政策性文章。该报警告说中国最近几个月已改变策略,采取了一种在公开场合比较和解的姿态,但是它并未放弃它的称霸世界的目标。为了强调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塔斯社昨晚在英语广播中播发了全文。<br/>&nbsp&nbsp&nbsp&nbsp文章的署名是亚历山德罗夫,这是用来表明克里姆林宫的想法的一个笔名。《真理报》上次是在七月二十五日用过这个笔名,当时苏联就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一事发表了第一篇实质性评论。七月份的那篇文章的语调相当温和。但是自从那时以来,苏联关于中国的评论的强度升级了。<br/>&nbsp&nbsp&nbsp&nbsp今天的这篇长文章列举了苏联加给中国的几乎一切罪名。看来此文表明,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个举行政治集会并在报上谴责中国人的大规模宣传攻势。<br/>&nbsp&nbsp&nbsp&nbsp这里认为,《真理报》今天的文章是又一次向罗马尼亚发出的警告。<br/>&nbsp&nbsp&nbsp&nbsp【路透社莫斯科三日电】这里今晚指责中国对美国表示友好而加紧敌视苏联。<br/>&nbsp&nbsp&nbsp&nbsp这个措词强硬的攻击是在一篇权威性文章中进行的。党报《真理报》明天将刊载这篇文章。塔斯社报道了此文。<br/>&nbsp&nbsp&nbsp&nbsp虽然文章在实质上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是它是尼克松宣布访问北京以来,也很可能是一九六九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以来,这里所发表过的最强硬的一篇文章。<br/>&nbsp&nbsp&nbsp&nbsp【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三日电】苏联今天发表了一篇攻击中国的、重要的政策性文章。文章敦促共产党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避开北京的“危险的”影响。<br/>&nbsp&nbsp&nbsp&nbsp文章直截了当地说北京“正在巴尔干半岛散播紧张的种子”。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面地总结了苏联人自尼克松宣布将访华以来对北京所进行的种种意识形态和策略上的批评。<br/>&nbsp&nbsp&nbsp&nbsp苏联人多周米几乎每天在猛烈攻击中国“背叛”共产主义阵营,他们现在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话可说了。<br/>&nbsp&nbsp&nbsp&nbsp但是莫斯科的外交人士说,这篇文章之长和所受到的宣传表明,苏联人认为此文是他们就这个问题发表的一番权威性的言论。他们说,莫斯科指望像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这种独立地同中国使者打交道的国家要特别注意。

路透社报道苏《在国外》《劳动报》《新时代》等 :三家报刊也同时发表反华文章

&nbsp&nbsp&nbsp&nbsp【路透社莫斯科四日电】(记者:克赖斯·卡特林)苏联报纸今天对中国发动了若干时候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宣传攻势,这显然是对中美和解活动的一次反攻。<br/>&nbsp&nbsp&nbsp&nbsp《真理报》指责毛泽东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抵触。它说,它不能不注意到北京在表示同美国友好的同时,正在强调对苏联的敌视态度。<br/>&nbsp&nbsp&nbsp&nbsp外交事务周刊《在国外》和工会报纸《劳动报》的文章也附和这种看法。<br/>&nbsp&nbsp&nbsp&nbsp《在国外》在回顾苏联最近对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情况时说,北京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是以大国要求称霸世界为形式的。<br/>&nbsp&nbsp&nbsp&nbsp《劳动报》是从工会的角度以强硬的语调批评北京,它说毛泽东分子在工厂实行“集中营式的纪律”。<br/>&nbsp&nbsp&nbsp&nbsp昨天出版的苏联《新时代》最近一期指责毛泽东和北京其他领导人企图通过战争获得世界霸权。

外电认为:苏修加紧反华色厉内荏

合众社说这反映苏真正害怕中国广泛的外交活动;纽约时报新闻社说苏是在转移注意力,以便事先阻挠我就柏林协定揭露苏修<br/>&nbsp&nbsp&nbsp&nbsp【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四日电】(记者:戴维·纳吉)苏联今天在一篇综述给北京加的种种罪名的长文章中警告所有的共产党国家提防中国在巴尔干、在华盛顿和在别的地方的背叛行为。<br/>&nbsp&nbsp&nbsp&nbsp党机关报《真理报》在一篇洋洋数千字和署名亚历山德罗夫的长文章中攻击毛泽东和中国的政策。<br/>&nbsp&nbsp&nbsp&nbsp某些西方外交官认为这篇文章是力图把苏联人自从尼克松宣布要访华以来几乎每天刊载的批评打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包裹里。<br/>&nbsp&nbsp&nbsp&nbsp他们说,这篇文章反映出苏联真正害怕中国各种各样广泛的外交活动,以及这种活动对像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这种欧洲共产党国家的诱力。<br/>&nbsp&nbsp&nbsp&nbsp【纽约时报新闻社莫斯科四日电】(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苏联报纸今天加紧了它的攻击中国的宣传攻势。<br/>&nbsp&nbsp&nbsp&nbsp苏联三家刊物都登载了攻击中国的文章,它们把中国描绘成一个违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原则的、由军人控制的社会,还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患了“军事狂热”病的社会。但是没有一篇文章预言会发生战争,也没有警告苏联人民要为此作好准备。事实上,《真理报》说,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理由。<br/>&nbsp&nbsp&nbsp&nbsp在加紧攻击中国的同时,发表了四大国柏林问题协定。这里的人们立即猜测,猛烈攻击中国可能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以便在事先阻挠北京和奉行强硬路线的共产党人批评苏联在柏林谈判中作出让步。

英报文章:《莫斯科对美国的猜疑增大了》

&nbsp&nbsp&nbsp&nbsp说苏除去模糊的“集体安全”思想外,根本想不出其他“宏伟的亚洲战略”来;苏在细心注视亚洲的同时,似乎在把主要注意力转向欧洲<br/>&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八月三十一日刊登戴维·博纳维亚三十日发自莫斯科的电讯,标题是《在北京采取的主动迫使重新考虑外交战略以后,莫斯科对美国的猜疑增大了》,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波德戈尔内将于十月访问北越一事的宣布,看来既是在卖弄外交姿态也是一个认真的政治行动。<br/>&nbsp&nbsp&nbsp&nbsp说实在的,在今后美中关系的轮廓变得较清楚以前,除去模糊的“集体安全”思想以外,俄国很本想不出其他什么宏伟的亚洲战略来。它所能做的只是继续像在印度那样支撑其地位,并且设法避免引起冲突。<br/>&nbsp&nbsp&nbsp&nbsp日本高级政界人士最近对莫斯科的访问,已经引起一种想法,就是俄国人可能打算改善同日本的关系以补偿美中和解所造成的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测性的,因为看来改善对华关系最符合日本的经济利益,而如果北京对日本军国主义长期怀有的担心能够消除的话,就能做到这一点。<br/>&nbsp&nbsp&nbsp&nbsp从缅甸到朝鲜,亚洲各国更多地从今后的对华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从同苏联达成任何安排的角度来考虑它们的安全,那是十分自然的。中国作为和平与正常关系的追求者的新形象,似乎已经使苏联发起的在亚洲搞“集体安全”的主张完蛋了。同印度签订的条约可能既是这一计划的第一个成就,也是最后一个成就。<br/>&nbsp&nbsp&nbsp&nbsp在细心注视着在亚洲的好机会或者警报信号的同时,俄国似乎在把它的主要注意力转向欧洲,而使中东逐渐退居经常发生一些小小的令人讨厌之事的次要地位。<br/>&nbsp&nbsp&nbsp&nbsp自从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寻求一个“谈判的时代”以来,苏联同美国的关系似乎已变得冷淡起来了。美国不止一次遭到大骂。<br/>&nbsp&nbsp&nbsp&nbsp从俄国的外交方面说,那意味着,在解决世界重要问题上,美国并不热心于把苏联作为平等的伙伴来打交道。<br/>&nbsp&nbsp&nbsp&nbsp莫斯科对于美国政府行为不轨的最大担心已由于尼克松打算访问北京而得到证实。这已经激起了敌对宣传的猛烈攻击,这是自从中苏两国边防军在一九六九年交火以来所不曾见过的。<br/>&nbsp&nbsp&nbsp&nbsp如果建议中的尼克松访问有什么作为的话,它正在彻底打乱由亚洲各国组成的各个阵势,其反响甚至达到巴尔干。<br/>&nbsp&nbsp&nbsp&nbsp莫斯科不愿被排斥在这个过程之外。<br/>&nbsp&nbsp&nbsp&nbsp俄国目前似乎正在减轻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压力,这无疑是在为勃列日涅夫即将访问贝尔格莱德作准备。

法报认为:苏签署柏林协定付出了高昂代价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法国《战斗报》三日发表雷纳·达贝尔纳写的一篇评论柏林协定的文章,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后边统治苏联的那些人,刚刚捞到对尼克松一毛泽东会晤计划的第一次回击:这就是战胜希特勒帝国的四大国签订的柏林协定。<br/>&nbsp&nbsp&nbsp&nbsp致力于东西欧和缓的这一协定,为苏联第一号人物勃列日涅夫保证了西部边境的安宁,从而可使他把军队集结在苏联和人民中国之间七千九百公里的边界上。<br/>&nbsp&nbsp&nbsp&nbsp此外,欧洲安全也加强了美国为数越来越多的、主张就以下题目同欧洲在政治<br/>&nbsp&nbsp&nbsp&nbsp—财政方面讨价还价的人:”我国的货币形势不允许我们再长久担负在欧洲大陆维持美国军队的财政费用,假如你们想要这些军队继续驻扎,你们就要为此尽力。”这一要求一旦遭到拒绝,美国军队撤走就将把武装薄弱的欧洲置于苏联军事超级大国的面前,那时克里姆林宫的主要目标之一就会达到。<br/>&nbsp&nbsp&nbsp&nbsp尽管柏林协定确实给苏联提供了一种反攻的可能性,但还须强调指出,苏联是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的。<br/>&nbsp&nbsp&nbsp&nbsp今天人们难道能够郑重其事地否认北京在意识形态方面通过小红书起着的第一流作用吗?又怎能着不到苏联的工业比马上就要赶上它的德国和日本先进的工业衰落?同时,尼克松总统的顾问基辛格同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也表明,白宫现在对北京的重视胜于莫斯科。<br/>&nbsp&nbsp&nbsp&nbsp关于欧洲,形势完全变了。<br/>&nbsp&nbsp&nbsp&nbsp中国进入舞台将使前景发生什么变化呢?<br/>&nbsp&nbsp&nbsp&nbsp在这方面,主要的是,毛泽东公开鼓励欧洲不仅对美国,而且对苏联闹独立。<br/>&nbsp&nbsp&nbsp&nbsp这一来,假如克里姆林宫想避免使扩大的共同市场和红色中国明显接近的话,它就应当收敛它对西欧的野心,就象新近在柏林所做的那样。就象罗马尼亚为获得相对的自治而利用北京对付莫斯科一样,西欧也可利用中国的开放来加强它同美国积苏联的谈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