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法新社安卡拉五日电】据今天在安卡拉和北京同时发表的联合公报说,土耳其和中国已同意建立外交关系。
    土耳其外交部发言人对报界说,土耳其不打算在联合国投票赞成驱逐国民党中国。
    他指出,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第七个成员承认人民中国。他说,伊朗和希腊正在准备承认北京。
    【美联社安卡拉五日电】(记者:尼克·勒丁顿)土耳其今天承认了共产党中国,并在同时断绝了同国民党中国的关系。
    一位外交部官员说,外交关系将为大使级关系,双方大使馆大概在明年建立。
    这位官员说,国民党中国驻这里的使节和土耳其驻台北的大使已经分别召回。外交部说,土耳其将投票赞成联合国接纳共产党中国,但是将反对驱逐国民党中国。
    外交部说,承认后第一批成果之一将是缔结一个民航条约,对这个条约已在原则上取得协议,根据条约共产党中国的飞机将能使用土耳其的机场。
    【美联社台北五日电】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在土耳其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后,国民党中国政府五日已决定“‘中止”同土耳其之间的外交关系。
    声明中使用了“中止”这个字眼,而不象过去它在一些国家宣布同北京建交时那样使用“断绝”这个字眼。
    外交部发言人不肯对这种措辞作任何解释。但是,他说国民党大使即将返回台北,国民党驻安卡拉大使馆将在五日关闭。
    声明说:“鉴于中华民国同土耳其长期以来关系友好,中国政府认为土耳其政府采取的行动严重损害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关系。中华民国政府已向土耳其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决定在采取上述行动的同一个时候(格林威治时间十一点钟)起中止与土耳其政府的外交关系。”
    声明说:“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尽管发生这一不幸,中华民国人民继续珍视对土耳其人民的友谊,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将继续不衰。”
    在土耳其政府宣布决定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国民党外长周书楷立即召见了土耳其驻台北的大使。
    周通知土耳其大使在尽可能早的时候离开台北并关闭他在这里的使馆。
    【合众国际社台北五日电】(记者:乔·洪)在安卡拉承认北京以后,国民党中国今天中断了同土耳其的外交关系。
    这是国民党第一次同承认北京的国家中断外交关系。
    在过去,国民党中国是同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国家断绝外交关系。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四日电】(记者:约翰·巴顿)美国外交官已经开始设法寻找一项方案,使尼克松政府的让共产党中国取得席位同时让国民党中国留在联合国内的政策能获得成功。
    显然,国务卿罗杰斯二日宣布的政策将使美国的外交受到一次极大的考验。有些外国外交官说美国的战略是设法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罗杰斯避免宣布美国希望据以制订政策的任何具体方案。
    当记者要求他提出关于如何能够解决中国在重要的安理会席位问题这样一项方案时,罗杰斯仅仅回答说:“这是我今天不想谈的一个策略问题”。
    显然,政府没有、至少是没有公开地提出任何具体的方案,以便保留尽可能多的灵活性,它希望找到一项能够被台北、北京和世界上有关的其他国家所接受的方案。
    而且显然很难肯定哪些国家将会支持美国对这项政策的两个方面所持的立场。
    国务院发言人麦克洛斯基昨天坦率地告诉记者说,策略问题现在仍然未定。
    政府将进行全面的努力,来寻求一项令人满意的方案。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布什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麦克洛斯基承认,事实上,最后的提案可能不贴上“华盛顿造”的标签。
    有些尼克松政府人士曾私下表示,如果在北京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被接纳入联合国以后国民党中国退出联合国,从而避免了在其他有关问题上进行一场激烈的摊牌,这些人士是不会感到不高兴的。然而,迄今为止,台北在一开始作出的强烈反对美国的政策的反应似乎预先排除了这种方便的解决办法。


    【路透社联合国四日电】(记者:迈克尔·利特尔姜斯)今晚据说,美国已经私下散发了关于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同时主张国民党中国政权继续拥有代表权的一项拟议中的决议草案。
    消息灵通人士说,美国大使布什昨天在美国使团举行的关于策略的会议上向到会的大约二十名代表散发了草案的副本。
    据说,收到副本的代表已经答应,他们将设法了解他们政府对美国建议的看法。
    一项单独的提案将使于九月二十一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需要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把国民党人驱逐出这个世界组织。美国的这个实质性提案没有提到现在由台北政权所占据的安理会的席位问题。
    国务卿罗杰斯二日在华盛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新的对华政策时说,安理会应就中国在那个机构中的代表权问题作出决定。
    今晚在联合国的走廊里可以得到美国草案的副本,尽管据说布什和他的同事们已表示希望对这个文件保密。
    这个草案将使大会注意到“自从联合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草案中提到目前的局势,并指出“中华民国自一九四五年以来一直是联合国的一个会员国”。草案将写明,联合国大会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在联合国中有代表,应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要求谋求使这一问题得到某种公平合理的解决。”
    在美国建议中的实质性段落将使大会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利”和“中华民国继续享有的代表权利”。
    得不到参加昨天会议的代表的整个名单,但是据了解,其中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巴拉圭、尼加拉瓜、巴拿马、马达加斯加、莱索托、马拉维、多哥、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比利时和荷兰的代表。
    【美新处联合国五日电】美国发言人证实,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他强调了这次讨论是预备性的和初步的,他说,这次讨论主要是阐明在这整个代表权问题上的基本想法。他说,所散发的文件是作为一系列的工作文件——这些文件可以进行改变和增补
    ——而提出的,“而不是作为准备在联大提出的决议草案”提出的。


    【中央社台北四日电】外交部将于近日内在台北召开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就目前国际局势及我国因应措施交换意见。
    包括驻韩大使罗英德、驻日大使彭孟缉、驻泰大使沈昌焕在内的几位驻外使节,已于今天由任所返回台北,驻新西兰大使夏公权已于昨天回国,还有几位将于日内陆续返国,参加这次会议。
    这将是外交部长周书楷于今年四月间上任以后所召开的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由于近来国际局势的逆转,这次使节会议对今后我国的外交工作将作一周详的研讨。


亚洲国家(包括地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10.6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10.16越南民主共和国1950.1.18印度共和国1950.4.1缅甸联邦1950.6。8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51.5.21阿富汗王国1955.1.20尼泊尔王国1955.8.1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1956.8.1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56.9.24锡兰1957.2.7柬埔寨王国1958.7.19伊拉克共和国1958.8.25老挝王国1961.4.25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68。1.31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1969.6.14科威特国19713.22土耳其共和国1971.8.4非洲国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6.5.30摩洛哥王国1958.11.1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1958.12.20苏丹民主共和国1959.2.4几内亚共和国1959.10.4马里共和国1960.10.25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60,12,14乌干达共和国1962.10.18肯尼亚共和国1963.12.14刚果人民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1964。2.22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1964.4.26赞比亚共和国1964.10.29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1965.7.19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70.10.15埃塞俄比亚帝国1970.11.24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1971.2.10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1.3.26塞拉勒窝内共和国1971.7.29美洲国家古巴共和国1960.9.28加拿大1970.10.13智利共和国1970.12.15欧洲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10.3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10.4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5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0.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6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0.27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9.11.23瑞典王国19505.9丹麦王国1950.5.11瑞士联邦1950.9.14芬兰共和国1950.10。28挪威王国1954.10.5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55.1.2法兰西共和国1964.1.27意大利共和国1970.11.6圣马力诺共和国1971.5.6奥地利共和国1971.5.28同我国互派代办的国家英国1954.6.17荷兰王国1954.11.19
    附:同我国原已建交,后又断交、闭馆或暂时中断外交关系国家
    印度尼西亚1950.4.13
    (1967年10月9日和10月23日印尼宣布关闭驻华使馆,并无理要求10月30日以前,中国政府关闭中国驻印尼使、领馆)
    加纳1960.7.5
    (1966年10月20日加纳宣布中断两国外交关系)
    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1961.2.20
    (1961年9月18日我政府决定撤回驻刚使馆和暂时中止外交关系)
    布隆迪1963.12.23
    (1965年1月29日布隆迪宣布暂时中止两国外交关系)
    突尼斯1964.1.10
    (1967年9月26日我外交部声明关闭我驻突使馆)
    达荷美1964.11.12
    (1966年1月3日达荷美宣布终止中、达两国外交关系)
    中非共和国1964.9.29
    (1966年1月6日中非共和国宣布断绝中非和我国的外交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