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21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法新社贝鲁特十八日电】国防部一位发言人今天在这里宣布,在黎巴嫩陆军巡逻队和黎巴嫩南部的“武装力量”昨天发生的一次冲突中,两名黎巴嫩士兵受重伤,一名巴勒斯坦游击队员被击毙,其他两人受轻伤。
    此间观察家认为这一消息是巴勒斯坦突击队和黎巴嫩政府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一场新的危机的先兆。这一消息正好是在设在开罗的巴勒斯坦电台“暴风之声”对贝鲁特当局进行猛烈攻击时传出的。
    这位国防部发言人说,昨天的交锋是在黎巴嫩一个陆军巡逻队在黎巴嫩南部宾特杰贝勒附近同“武装力量”遭遇时发生的。
    发言人解释说,黎巴嫩各巡逻队被部署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界处,防止以色列进一步入侵到黎巴嫩领土。
    发言人说,正当这些巡逻队中的一个巡逻队在边界的马隆拉斯村附近调查有人用自动武器开火的事情时碰上了这支“武装力量”,于是就发生了这起事件。
    同时,设在开罗的巴勒斯坦电台今天的大部分广播是对它称之为“黎巴嫩反革命分子”的那些人进行激烈攻击。
    它说,以色列军队集结在黎巴嫩边界,准备对黎巴嫩南部发动“大规模行动,目的是要彻底消灭突击队”。
    这家电台还说,这一行动得到美国的支持,条件是,一旦把突击队赶走,以色列人就会重新撤走,这样就可以把联合国军调到边界地区。
    “暴风之声”电台呼吁黎巴嫩人民提高警惕,它说,已经准备好了“一项消灭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黎巴嫩—美国—以色列计划”。
    这家电台说,“敢死队(突击队)将站在黎巴嫩人民一边进行战斗,以便击败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这个阴谋。”
    这次进攻是在黎巴嫩政府三月六日宣布突击队已经同意停止在黎巴嫩领土上进行活动后,巴勒斯坦抵抗组织方面沉默了将近两周后发生的。
    在纽约,黎巴嫩驻联合国代表爱德华·戈拉向安理会主席递交一项声明,他的政府在这项声明中说,突击队一再发动的袭击应当归咎于以色列人。
    声明说,以色列要黎巴嫩无休止地约束住在这个国家的三十万巴勒斯坦难民的目的,是想“从外部或者从内部”搞垮黎巴嫩。它正在强迫黎巴嫩政府或者屈服于以色列的袭击,或者“对居住在它的领土上的弟兄奉行永久的暴力和内战政策”。
    【法新社特拉维夫十八日电】以色列发言人今天说:
    阿拉伯游击队夜间从黎巴嫩越境进入以色列,破坏了一个高压电铁塔和一个大水车。
    他说,这次破坏活动是在上加利利黎巴嫩边境附近的以色列的伊夫塔村不远的地方进行的。
    在爆炸后半小时赶到现场的以色列巡逻队听到了自黎巴嫩领土传来的枪声和爆炸声。这里有人认为,回到黎巴嫩的破坏者同黎巴嫩的正规军发生了冲突。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七日电】美国广播公司昨晚报道说,苏联正把“大批”地对空导弹运往埃及,同时还派去了操纵这些导弹的俄国人员。
    与此同时,美国广播公司驻国务院记者约翰·斯卡利说,尼克松政府差不多已经作出了决定,拒绝以色列要美国提供更多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要求。
    一家亚洲通讯社播发的一条消息说,美国和苏联就对中东实行武器禁运达成了协议,但是该公司驻罗马记者巴里·邓斯莫尔的说法与此相反,他说:“大批俄国SA3型地对空导弹在过去五天中运往埃及。”
    他说,在南斯拉夫装货的十艘俄国船只上周驶入亚历山大港,船上装载着导弹和俄国技术人员。
    邓斯莫尔说:“意味深长的是,这是一个防御体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运载的货物中有远程导弹或象米格二十三那样的远程战斗轰炸机。”
    “据说埃及的防空力量最近几个月被以色列的低空空袭摧毁了将近百分之八十五。SA3型导弹正是为了对付这种空袭的。
    斯卡利从华盛顿报道同一消息时说,关于拒绝以色列希望得到更多飞机的要求的决定“在政府内已经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赞同。”
    但是他还说,尼克松政府“将向以色列保证,如果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改变,从而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时,美国就将提供飞机。”


    【本刊讯】拉瓦尔品第十八日消息:约旦国王侯赛因今天结束了对巴基斯坦的三天访问后离开这里回国。
    今天在这里发表的联合公报说,侯赛因国王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强调,所有的穆斯林国家必需不断地作出一致的努力以维护穆斯林的圣地和使圣城耶路撒冷归还约旦。
    公报说,两位领导人宣布,通过使用武力而获得的领土是严重地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的。他们对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安理会决议由于以色列态度顽固所以在这个决议通过两年后仍未执行这一点表示失望。
    公报说,侯赛因国王和叶海亚总统重申,遵照安理会的决议从一切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包括圣城耶路撒冷在内——撤出以色列军队,是该地区实现公正和持久和平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它说,两位领导人还重申,应该完全尊重自决原则和国际协议的神圣不可侵犯及其具有的约束力。
    国王和总统一致认为,如联合国决议所规定的那样,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前途应该根据这个邦的人民的愿望来决定。
    公报还说,他们对在拉巴特举行的第一次穆斯林最高级会议满意,他们欢迎在三月二十三日在吉达举行穆斯林国家外长会议的决定,并且祝愿这次会议成功地完成它的任务。
    公报在谈到两国关系时说,国王和总统满意地注意到,两国之间各方面的合作正在顺利地发展。
    公报说,国王侯赛因已邀请叶海亚总统访问约旦。叶海亚总统已接受邀请,访问的日期将在晚些时候确定。


    【美联社安曼二月十二日电】有消息说,巴基斯坦在约旦驻有一个有三千人的步兵团,这里的巴基斯坦大使馆的一位发言人今天提到这则消息时说“无可奉告”。
    这位发言人说,他知道驻有一个巴基斯坦空军教练团,但是他不能够提供详细情况。
    无党派人士说,这个空军教练团大约有二百人。大约一年半以来巴基斯坦人一直在训练约旦皇家空军。


    【美联社纽约十日电】据说,一位美国政府官员认为南朝鲜同共产党北朝鲜就进行非政治接触的可能性进行探索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是最近在华盛顿同国务院重要官员进行会谈的两个南朝鲜议会领导人的意见。
    他们引用国务院高级官员的话说,他希望看到南朝鲜认真接受关于与北朝鲜私下来往的建议。他们不肯宣布这位官员的名字。
    自从一九五○年朝鲜战争以来,北朝鲜与南朝鲜之间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来往。
    反对党新民党政策审议会议长、一个有希望担任总统的金大中说,他对这个建议感到“吃惊”。
    金在一九六七年的讲话中曾建议南、北朝鲜互派记者并进行邮政来往。他说从那以后,双方的紧张关系已发展到“接近一触即发的程度”。他列举了“普韦布洛号”事件,共产党增加对南朝鲜的侵略,而且最近又劫持了南朝鲜的商业喷气机。
    反对党总裁高兴门说,当他上周初见到国务院的那同一位官员时,他就听到大体上是一样的情况。
    高正在谋求成为反对党总统候选人。总统选举将在一九七一年举行,预料朴正熙总统将竞选连任第三次总统。


    【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一日电】南朝鲜今天就日本打算允许一些朝侨离开日本回北朝鲜一事提出了强烈抗议。
    南朝鲜大使李厚洛是在会见爱知外相时提出这一抗议的。


    【本刊讯】《印度快报》十二日社论《莫斯科还是德里?》,摘要如下:
    不久以前,当我们举了苏联干预我国事务的某些例子并问印度到底是受新德里指挥还是受莫斯科指挥时,以总理为首的那个机构就大叫大嚷地斥责我们。自从那时以来,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从前有人说,条条大路通往罗马。而现在看来,从新德里,条条大路都通往莫斯科。没有一个月没有一些往往是穿军服的苏联显贵来到印度,在巴兰机场有人笑脸相迎并向他们献花环。从新德里差不多也每月有军界要人去莫斯科,虽然人们不知道在莫斯科的笑脸是不是也是卑躬屈膝的。
    情况就是这样下去的。如果俄国人在特里凡得琅秘密建造一个他们甚至不愿麻烦去要求新德里给予批准的文化中心一事被当场揪住的话,那么他们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而是别人受了惩罚。通过对司法制度的某种特殊歪曲,印方要美国关闭它的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是美国严格按照印度政府在尼赫鲁时代规定的条例的字义和精神建造起来的。采取这种姑息的(如果不是自卑的话)行动大概是为了挽救俄国人的面子。新德里把彼得的钱抢来给保罗。
    从这种阿谀奉承的情况来看,谁也不会对苏联大使前几天毅然怠慢奥里萨首席部长这一异乎寻常的行为感到惊讶。后者显然没有按这位大使所想像的国宾身份给予他应有的奉承和尊敬。当莫斯科驻印度的大使像一个大官或总督那样能够大摇大摆地周游全国时,情况变得很尴尬。尽管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和草率的漠不关心,新德里仍然孩子气地声称,莫斯科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印度。
    最近围绕博卡罗钢厂的情况说明了俄国的手臂是伸得长长的,现在伸进了印度生活的几乎每个角落和每条裂缝。俄国人在直截了当地施加压力之后,一步步地排挤掉了得到尼赫鲁完全赞同的印度谘询公司,而代之以印度斯坦钢铁有限公司的中央工程设计局。约两年前,在钢铁和重型机械部在德里和兰契召开的特别会议上,这个中央工程设计局和印度达斯图尔谘询公司都肯定地认为在钢铁厂的工程设计方面没有什么分歧,因此这方面不需要苏联的帮助。
    尽管如此,苏联在它自己的坚持下还是排挤掉了印度谘询公司,而代之以印度斯坦钢铁有限公司的中央工程设计局。这个设计局同苏联国家联盟冶金工厂设计研究所缔结了一项协议。这就使得俄国在印度装门面的背后搞谘询活动。印度政府最近对俄国人承担的这项义务违背了尼赫鲁的意见。这项义务还违背了第四个计划大纲草案,的确还违背了印度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工业发展小组在最近的孟买会议上所作的指示。
    对苏联人的奴颜屈膝还能到什么程度呢?


    【本刊讯】印度《政治家报》十二日报道:
    据悉,外交部长迪内希·辛格已提出辞呈。据一些消息灵通人士说,虽然据说甘地已劝他收回辞呈,但问题仍然没有完结。
    迪·辛格的亲笔辞呈是在几天前交给甘地的。八日那天,总理曾把迪内希·辛格召到她自己的府邸,他们之间的分歧显然已经弥合了。
    接近迪·辛格的一些人士说,这只不过是一场小小风波而已,但是,甘地和迪·辛格渐渐疏远已经有一些时候了,特别是在国大党分裂之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