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9-09-18

1969-09-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外电评述:我国庆二十周年口号

&nbsp&nbsp&nbsp&nbsp【法新社香港十六日电】中国今天号召全世界人民对美国或苏联发动的核侵略战争要有所准备。<br/>&nbsp&nbsp&nbsp&nbsp这一号召是在为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发布的口号单上提出来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br/>&nbsp&nbsp&nbsp&nbsp这些口号总计有二十九条。它们号召要备战,重申北京决心要“解放台湾”,并且敦促越南人民把战争“进行到底”。<br/>&nbsp&nbsp&nbsp&nbsp第二十二条口号说:“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br/>&nbsp&nbsp&nbsp&nbsp【法新社香港十六日电】中国今天在周恩来总理和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举行令人意外的会谈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表示坚决要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及“美帝国主义”。<br/>&nbsp&nbsp&nbsp&nbsp第十六条口号说,“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br/>&nbsp&nbsp&nbsp&nbsp另一条口号清楚地显示中国全神关注中苏继续对抗的局面,这一口号要中国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br/>&nbsp&nbsp&nbsp&nbsp【合众国际社香港十六日电】共产党中国今天警告有核战争威胁,并说“全世界人民”对于这样一个可能性应开始作准备。<br/>&nbsp&nbsp&nbsp&nbsp然而,从上下文来看,这次警告不像听起来那么十分不祥。<br/>&nbsp&nbsp&nbsp&nbsp这是共产党中国领导人批准用于十月一日庆祝北京政权建立二十年的二十九个口号之一。<br/>&nbsp&nbsp&nbsp&nbsp有三个口号提到了战争威胁或准备打仗,还有两个口号要求加强国防和夺取台湾。<br/>&nbsp&nbsp&nbsp&nbsp一个口号谴责了美国和苏联。<br/>&nbsp&nbsp&nbsp&nbsp一个口号说,“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br/>&nbsp&nbsp&nbsp&nbsp大多数口号基本上是称颂共产党对内政策以及党的七十五岁的毛泽东主席的。<br/>&nbsp&nbsp&nbsp&nbsp【路透社香港十六日电】中国今晚号召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或“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并从“现在”起作好准备。<br/>&nbsp&nbsp&nbsp&nbsp北京在今晚宣布的二十九个口号之一中说,“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这二十九个口号是庆祝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年的。<br/>&nbsp&nbsp&nbsp&nbsp这个口号接着说,“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br/>&nbsp&nbsp&nbsp&nbsp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提法显然是指美国和苏联,中国以前就是用这些词句来攻击美国和苏联的。<br/>&nbsp&nbsp&nbsp&nbsp另一口号要中国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br/>&nbsp&nbsp&nbsp&nbsp这条口号后面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另一口号中也出现了备战的主题:“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法报认为:不能忽视苏修对我发动战争的冒险性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法《十字架报》十四日刊登让<br/>&nbsp&nbsp&nbsp&nbsp—皮埃尔·布吕勒的一篇文章说:<br/>&nbsp&nbsp&nbsp&nbsp问题不可避免地提出来了:为边境事件,克里姆林宫是否将冒同中国进行一次它明知会很快变成一场世界大战的冲突的风险呢?<br/>&nbsp&nbsp&nbsp&nbsp最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注意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政治生涯和他们互相戒备的发展,这是由于害怕他们中的某个人占据过于重要的位置。人们看不出军队会夺取政权,军队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新兵,而高级司令部四分五裂。<br/>&nbsp&nbsp&nbsp&nbsp我们再分析一下下述事实:鉴于在大约一万公里的共同边境上驻有中国的常规部队和民兵,克里姆林宫将不得不把它驻扎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陆空军部队调到亚洲,它还需采取局部动员措施,从而会打乱经济生产……例如,满洲战场就会要求它有一百到一百五十个师,这些师团还象日本人的遭遇那样,有被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的危险。<br/>&nbsp&nbsp&nbsp&nbsp那时苏联可能将承担一场“超级越南”的战争,姑且不谈例如在东欧必将引起的种种反应!<br/>&nbsp&nbsp&nbsp&nbsp在政治、军事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太多,这已经使战争的准备阶段变得没有把握,而这场战争的结局对克里姆林宫来说将是最大的冒险。<br/>&nbsp&nbsp&nbsp&nbsp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任何危险:克里姆林宫不是由一个人领导的,而是由一个由野心勃勃的敌对集团组成的政治局领导的;在发生惊惶失措或混乱的情况下,可能引起极端的反应。此外,克里姆林宫轮流地提到“复仇主义的德国”和“黄祸”的魔影,被自己的宣传所冲动的克里姆林宫也可能被自己的警号所迷惑,而如法行事。<br/>&nbsp&nbsp&nbsp&nbsp尽管不一定会发生最坏的情况,但是对此不能加以忽视。军人总有可能采取主动:我们同样不应忘记,年青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在一八五○年不顾他所得到的严格的命令而率军对阿穆尔地区进行讨伐,从而占领了中国的领土。到了那时,沙皇尼古拉一世就说了他那一句出名的话:“俄国国旗一经升起,就无法降下来”。<br/>&nbsp&nbsp&nbsp&nbsp沿着苏联和中国的一万公里边境,战争局面的成熟正在继续中。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六十六)

苏修曾大肆渲染战争恐怖<br/>&nbsp&nbsp&nbsp&nbsp足立:苏修现在认为打仗太危险了(笑声)。“那玩意儿是要命的,没有人肯干。”<br/>&nbsp&nbsp&nbsp&nbsp新谷:赫鲁晓夫大肆散播反革命修正主义的理论,变成了站在否定一切战争的立场。当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战争正确的看法——要想消灭战争,除了战争以外别无他法,只有用战争才能消灭战争的论断,更是完全加以抛弃了。他们对战争的看法,说得好听点,或者是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或者是从小资产阶级的感伤主义出发。但是,苏联人民从事的卫国战争,则决非以那种感伤主义去进行的战争。<br/>&nbsp&nbsp&nbsp&nbsp苏联人民把那样凶残、那样强大的纳粹德国打败了。他们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在反法西斯的道路上,是那样充满着勇气和自信前进。他们说:拿起弓矢,拿起枪炮吧,我们能够打败任何敢于侵略我们的家伙。这种精神恐怕是世界上少见的。这就是斯大林领导的功劳。斯大林的后继者,如果是杰出人物的话,就应该用这种精神教育苏联人民。<br/>&nbsp&nbsp&nbsp&nbsp原田:可是,赫鲁晓夫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用充满悲观主义的语调,向人民大众灌输战争的恐怖和悲惨,在人民中间煽动战争恐惧心理。一九六○年前后,苏修拍制的描述战争可怖的影片,如《一个人的遭遇》、《战场》、《战火的大地》等,都充满着对战争的悲惨描写,这些坏影片居然一部接着一部地出笼。<br/>&nbsp&nbsp&nbsp&nbsp大量影片都是描写这类悲惨的场面:人民在和平地从事生产的时候突然敌机飞来了,对城镇投下了大量炸弹,许多人被炸死了。未死的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看到的是一片片断垣颓壁、没有人生存的惨象。<br/>&nbsp&nbsp&nbsp&nbsp讲起电影,也是被赫鲁晓夫用来反对斯大林的工具。继这一大批渲染战争悲惨的影片推出之后,接着是诬蔑、攻击斯大林的影片大量出笼了。这些影片千篇一律地把斯大林时代描绘得一片漆黑。到了苏共“二十大”以后,大量为赫鲁晓夫歌功颂德的影片制作出来,这些影片把“二十大”以后的苏联,说得好像“突然出现一片光明”。<br/>&nbsp&nbsp&nbsp&nbsp那些描绘战争恐怖的影片,使人看了以后对那样凶残的纳粹的憎恨减弱了,观众只是对战争和破坏感到可悲。由于感到可悲了,对敌人反而不怨恨了。最后则是那些单单呼吁停止战争的影片被制作出来。(六十六)

说蒙古很像是苏联的一个共和国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法兰西晚报》十五日刊载该报记者马赛尔·格吕格拉里发自东京的一则电讯,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在外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br/>&nbsp&nbsp&nbsp&nbsp——邮局前,苏联军官和他们的蒙古女人约会,这些蒙古女人已不再穿传统长袍,而换上了膝上裙。<br/>&nbsp&nbsp&nbsp&nbsp在同中国接壤的外蒙古边境,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新城市——兵营式城市,苏军和他们的家属就住在那里。<br/>&nbsp&nbsp&nbsp&nbsp在约有二十万居民的乌兰巴托城,可以看到苏联宪兵巡逻队。<br/>&nbsp&nbsp&nbsp&nbsp一个来自外蒙古的日本旅客向我叙述说:两年前,人们看不到这些东西。<br/>&nbsp&nbsp&nbsp&nbsp普遍的印象是,外蒙古现在很像是苏联的一个共和国。苏联驻乌兰巴托大使现在是伊尔库次克苏联共产党前任第一书记。总之,事事处处的接触和工作用的都是俄语。<br/>&nbsp&nbsp&nbsp&nbsp外蒙古的领袖、亲苏的泽登巴尔,几年前,在民族主义的帽子下,他把中央委员会清洗了一半。<br/>&nbsp&nbsp&nbsp&nbsp日本人对蒙古越来越感兴趣,他们过去在这个国家曾做过很多工作;他们邀请了外蒙古参加明年将举行的大阪世界博览会,他们似乎希望能在乌兰巴托安置常驻的观察家。<br/>&nbsp&nbsp&nbsp&nbsp我们不能不重视这条长达三千公里的蒙一中或俄一中的边境,这件事可能真的就在那里开始。“这件事”,当然就是指的中苏冲突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