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15日参考消息 第3版

    【南通社莫斯科十三日电】《消息报》指责美英中断了十八国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谈判。
    这家报纸写道:世界公众对日内瓦会议的结果不能满意。这家报纸说,在象禁止扩散核武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踏步不前只能符合赞成紧张和军备竞赛的势力的心意。
    《消息报》批评性地提到美国提出的禁止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说它实际上使西德能够接触到原子武器。
    这家苏联报纸强调说,关于禁止扩散核武器的条约不仅是一个国家或一批国家需要,而是所有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一项条约将消除原子冲突的危险,并有可能结束军备竞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达成口头协议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实际步骤。


    【本刊讯】《纽约时报》五月一日刊载该报特派记者自阿尔及尔发回的一篇通讯,标题是:《俄国加强同阿尔及利亚人的联系,他们在致布迈丁的电报中建议增加援助》,摘要如下:
    苏联对阿尔及利亚不断的关心在本周已明朗化了。
    苏联总理柯西金和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写给布迈丁主席的电报中答应要增加苏联的援助,并保证他们对他的支持。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米·米斯尼克星期三会见了外长布特弗利卡,讨论了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前途问题。他率领了一个帮助草拟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发展计划的九人代表团,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个月了。
    一个苏联—阿拉伯友好代表团已经结束了对阿尔及利亚进行的长时间的访问。
    观察家们认为苏联在这里的活动同“保守”的和“革命”的阿拉伯国家就费萨尔建议的“伊斯兰最高级会议”问题上发生的分歧有关。阿尔及利亚是公开表示反对这次会议的唯一的北非国家,得到苏联支持的社会主义阿拉伯国家认为这次会议是对付他们的一项西方计划。
    同时,莫斯科继续派更多的技术人员、教员和医生到这里来。大约有三千名苏联专家和三千五百名苏联集团的专家在这里工作。不过,这一切援助并不能解决这个国家的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也不能同包括一万二千名技术人员、医生和教员以及四亿美元的五年援助和贷款计划的法国援助相比。但是,苏联现在是这个国家的不可争议的第二大国。


    【法新社纽约八日电】美国驻华沙大使格罗诺斯基今天表示,美国政府承认北京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他希望,中美两国首都间的接触有一天能在华盛顿而不是华沙举行。
    上星期从华沙抵达这里的格罗诺斯基说,放宽同东欧的贸易将是他同约翰逊总统讨论的重要题目之一。
    他希望国会将授权总统同所有的东欧国家根据最惠国条款进行谈判。
    格罗诺斯基着重指出,这个条款,通过促进(东欧国家)同西方、更具体地是同美国的贸易,当能有利于东欧经济的自由化。
    【美联社华盛顿八日电】美国驻波兰大使格罗诺斯基星期日(八日)说,东欧的共产党国家会欢迎增进同美国的贸易。
    格罗诺斯基说,“在我访问过的东欧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非常希望同美国发展贸易的。”
    格罗诺斯基在全国广播公司的“会见报界”的全国电视—广播节目中同记者的对谈中说,通过贸易“我们就增加缓和紧张局势的可能性。”
    他说,如果东欧国家按着放松的方针发展经济的话,那么它们必须要得到的一样东西“就是能同西方贸易。”
    他说,在波兰,“已大量涌现了各种主张和方案,依我看,这种情况会导致经济的肯定的宽松化。”
    他说,他认为“(波兰)在言论自由方面也已有相当大的发展。”
    【美新处华盛顿八日电】美国驻波兰大使星期日(八日)说,最近几年美波两国间贸易的增加有助于两国改善关系。
    他说,同美国贸易日益扩大,正在促使波兰经济的“自由化”。这位大使强调指出,波兰人民不再仅仅对“鞋”感兴趣了,“而对鞋的种类”感兴趣了。他们正在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国内经济改革。


    【日本广播协会电台十日广播】以《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作品而著名的苏联诺贝尔奖金作家肖洛霍夫十日抵横滨。
    肖洛霍夫是应日本文艺家协会的邀请,偕同夫人玛利亚和长男米哈伊尔等一家五人,以及苏联作家联盟的有关人士四人来日本访问。预定在日本逗留十八天。肖洛霍夫很有精神地在船上接见记者发表谈话说:
    “向日本朋友表示亲爱的心情和衷心的致意。在访日期间尽可能想和日本的青年作家们交谈,了解日本文学的现状,还想到处看看日本的农业和渔业。”
    这一天,在横滨港的大栈桥上迎接的有日本文艺家协会代表、作家立野信之,苏联大使馆人员、和肖洛霍夫一家亲近的前驻苏大使馆员阿部义江(音)等有关方面人士三百人。
    【日本广播协会电台十日广播】和新??市结成姊妹都市的苏联哈巴洛夫斯克市的市议会议员十人,作为友好代表团今天到日本访问。
    这个代表团是作为去年七月新澙市市长助理佐野武一等访问哈巴罗夫斯克的回访而应邀访日的。


    【法新社布拉格十三日电】捷通社报道,正在捷克斯洛伐克度假的东德国家元首乌布利希今天拜访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元首诺沃提尼。
    这家通讯社说,他们讨论了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刊讯】《纽约时报》八日刊登史密斯七日自开罗发出的一条电讯,标题是:《柯西金核查他在纳赛尔身上的投资》。摘要如下:
    对埃及人来说,在几个月来在日益缩小的革命者圈子以内感到孤立以后,柯西金的访问是一种在政治上引人注意的使人高兴的事,是促进纳赛尔日益下降的威信所必要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极为人们重视的保证,即尽管纳赛尔的朋友赫鲁晓夫消失了,开罗仍然受到莫斯科的特殊对待。
    对俄国人来说,虽然这些日子他们也许对西欧分裂和向戴高乐讨好比较感兴趣,但是柯西金的开罗之行也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大事。
    这次访问给了莫斯科一个机会,显示它在“第三世界”的影响,给了它一个机会向西方利益再度提出挑战和维护在中东的地位。
    一位英国分析家说,“你们必须记得,他们彼此在互相利用。纳赛尔想利用苏联人促进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而苏联人想要利用他来击退西方国家。只要他们利益相符,他们就会相安无事。”


    【合众国际社亚历山大港十四日电】埃及今天在报纸上加紧了越来越激烈的反美宣传,而给了苏联总理柯西金以他目前对阿联的访问中最盛大和最热烈的欢迎。
    在柯西金和纳赛尔的汽车队从离亚历山大港三十五英里的地方驶入这个港口时,估计有十万人用俄文高喊“哈罗”,并在汽车队走的道路上洒下玫瑰花花瓣。
    【路透社埃及阿拉米里亚十三日电】正在访问的苏联总理柯西金今天在烈日下参观了将用苏联卢布开垦的荒地。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四日刊载这家报纸北京分社社长菅荣一四日发回的一条消息,标题是《停止联合行动》。摘要如下:
    共产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三日就关于苏联援助北越物资的“共产党中国阻挠运输”问题发表了一项声明。共产党中国已经决定在越南问题上不同苏联采取任何“联合行动”。从这种态度看来,这项声明等于宣布今后在苏联援助北越物资通过共产党中国国境问题上停止同苏联“联合行动”。
    共产党中国抓住马利诺夫斯基的演说,一下子“揭露”物资运输的实际情况和经过情形,并且表明了共产党中国的态度。从共产党中国的态度看来,可以说,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消除关于这个问题的谣言,而且是表示了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再不能同苏联现任领导人共事的最后态度。
    中国在声明中说,“苏联为什么不能通过海上运输来援助越南呢”,“建议”苏联今后改为海上运输的办法,这种意见也证明了上述态度。
    中国打击了苏联最感到“疼痛”的地方。


    【本刊讯】瑞士《洛桑论坛报》十三日发表该报特派记者的文章,题为《西欧共产党人在维也纳秘密会晤》,摘要如下:
    应小小的奥地利共产党邀请,西欧十五个共产党代表团五月九日和十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一次会议,这是自从一九五九年来第三次会议。在昨天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奥地利共产党领袖们透露,代表们一致同意有必要在或长或短的最近的将来举行一次东西欧所有各共产党的会晤。
    【本刊讯】英《每日电讯报》五月十三日刊载该报共产党事务记者康斯坦特写的一则报道,题为《西方共产党人举行政策会谈》,摘要如下:
    十五个西欧共产党刚结束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三天会议,会议期间它们讨论西方共产党人的新政策。
    这次会议是东、西欧共产党之间逐步疏远中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奥地利共产党领导成员之一弗朗茨·马雷克说,会议对东欧共产党是一个“秘密”。对于他这种说法,必须谨慎对待,但是尽管如此,这表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地区主义”在日益发展。


    【路透社莫斯科十三日电】(记者:韦兰)来自八个国家的共产党意识形态专家聚集在莫斯科,讨论同资本主义意识影响作斗争的办法。
    出席会议的国家有: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
    观察家说,这次会议反映出——特别是俄国
    ——愈来愈对年青人的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感到关切。
    俄国也表示出,对西方广播、外国电影和书籍的影响感到担忧,这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收听西方广播。
    《真理报》说,这些专家在交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看法,讨论“共同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反动的哲学和社会学作斗争的问题”。
    【路透社莫斯科十三日电】下星期在这里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头目们将被告知,要加强反对政治上不关心和西方影响的努力。
    共青团有两千三百万团员,占苏联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
    但是俄国领导人显然对于在那些十分年青因此没有经历过战争或战前的共产主义建设的艰苦的人中间流行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和“格格不入的影响”,感到忧虑不安。
    预料代表大会将用大量的时间讨论以克里姆林宫领导对他们提出的精神教育俄国青年的问题。
    共青团书记多尔苏耶夫在《党的生活》双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青年人没有亲自同敌人打过仗的经验,而且“缺乏艰苦的经历,有时导致目空一切和政治上冷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