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5日参考消息 第1版

    【路透社北京4日电】公安部今晚在这里宣布,在过去一年,300多名国民党中国的武装特务在中国大陆空降或偷渡登陆后,已经被击毙或俘虏。
    在华东上空击落第二架台湾U—2飞机三天以后通过官方的新华社发表的一项公报说,在6月23日到10月24日在中国5个沿海省份登陆的9股特务共90人已经“全部被歼”。
    这里认为,在这个时候发表公报——在上次传闻的登陆将近两周以后——是想给这里由于最近的U—2飞机事件而产生的对美国的愤怒情绪火上加油。
    【合众国际社东京4日电】赤色中国今天声称至少消灭了9股登陆的国民党游击队。
    东京收听到新华社的广播说,公安部发表的公报宣布了这一战果。
    新华社列举了9股武装特务的番号,它说至少有一股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遣的,它还介绍了每股武装特务队长的姓名。
    【美联社东京4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一声称,它歼灭了由国民党中国派遣进入大陆的共90人的九股游击队。
    【法新社香港4日电】在这里听到的北京电台今天广播说,最近九股美蒋武装特务对大陆中国进行的袭击已被击退。
    这家电台援引北京公安部发表的一项公报说,这些武装队伍共90人,已经被军民在人民中国的沿海地区一一加以歼灭。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4日电】瑞典的阿诺书店最近在此间出版了由瑞典朋友译成瑞典文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本书将由工人文化书店和全国各地的许多书店发行。


    【本刊讯】尼日利亚报纸《每日快报》最近刊载了瓦恩写的一篇文章,评论“印度、苏联和美国之间最近产生的奇怪的友谊”。
    文章说,在中印边境冲突期间,“美国匆匆地运给了尼赫鲁一些武器,向他保证,他希望多少就给多少。赫鲁晓夫就维护和平的必要性发表了含糊而无意义的评论。尼赫鲁所没有告诉世界的是,争端中的印中边界是英帝国主义代理人麦克马洪在那样一个时候划定的,当时印度是一个殖民地,而中国是所有国家可以公开自由出入的地方,在那里,欧洲经济海盗们在从事于他们的冒险活动。”
    文章又说,“因此,哈罗—剑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尼赫鲁就表明了他在真正为什么利益服务。”文章又说,“他一再拒绝中国请他坐下来,本着亚洲兄弟般的态度来解决纠纷的建议。”
    “他佯称中国发动攻击,他这种作法是想要转移印度群众的注意,而使他们忽略他们决心要搞垮他的执掌15年的内阁政权,制止国大党的贪污腐化和社会停滞不前的作法。”
    文章说,“赫鲁晓夫当时一直在为他的政治生命而斗争,由于他罪恶地背叛了古巴革命,他的政治生命遭到了危险。他向支持肯尼迪政府的糖、烟草豪商的战争威胁屈服的无耻行为,清楚地表明了他的领导职务是不能胜任的。”
    文章说,“世界的革命群众开始更加了解中国对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帝国主义的性质和策略的正确估计。”
    文章说,“赫鲁晓夫关于缔结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建议的目的,是要哄骗全世界人民,使他们产生一种假的安全感。”
    文章说,“赫鲁晓夫摆出一副和平救主的姿态,目的是想要为自己立一点功。”文章又说,“但是他这种背叛行动的结果是,使得世界的反帝斗争的速度变慢。”
    文章说,世界和平所受到的最大威胁并非核弹,而是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继续存在。
    文章说,“世界财经海盗的头面人物肯尼迪在所有这一切情况中所采取的态度是十足的机会主义态度。”文章又说:“肯尼迪的政策自从在猪湾遭到大失败以来,一再受到挫折,他由于这种情况而弄得晕头转向,因此他至少需要一种事态来弥补正在迅速走下坡路的美国威信。”
    文章说,“中印危机对于他来说,是现成的事态。一方面他通过给尼赫鲁援助,可以装出是亚洲朋友的姿态,在亚洲的群众中,有很大一部分仍然错误地以为尼赫鲁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之士。”“另方面,肯尼迪可以表明,纵令是间接的,他也是在同中国对抗,这是自从美国资本主义匪徒在朝鲜和印度遭到可耻的失败以来,他们所一直要求采取的行动。”
    文章说,“考虑到已经朝着运行一些时候的世界政治方向——这种方向是觉察不到但是是肯定的——”,莫斯科—华盛顿—德里之间奇怪的友谊“是自然的”。
    文章谈到中苏分歧时说,“目前的争端表明,苏联的革命斗志在迅速衰落,并在朝着大国沙文主义和真正成为资产阶级的可能性方面发展。”


    【法新社北京4日电】(记者:马居斯)中国报纸首次发表社论,评论上星期五南越的政变。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这篇社论中警告亚洲地区的“美帝国主义的奴才们”说,“一旦失去了价值”,他们也会遭到吴庭艳和吴庭儒同样的下场。
    为了证明这一点,报纸追述了李承晚的下场。
    这里的外国观察家指出,南越政权的垮台对北京来说并不意外。这些外国观察家几乎一致认为,美国鼓动了这次政变,以竭力扭转信誉扫地的反共“特种战争”的局面。
    这里一位通常消息灵通的人士声称,他知道,推翻吴庭艳政府的活动是“前几个星期”策划和组织的,吴庭儒夫人访美的“时间是经过仔细考虑之后安排的,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美联社伦敦3日电】英国十名旅行者星期日晚在访问共产党中国之后回到这里。由国际旅行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罗纳德·沃德率领的这个观光团——四名男的和六名妇女——都说这次旅行好极了。
    他们访问了广州、上海、杭州、北京和武汉。沃德告诉在机场的记者们说:“我们参观了人民公社和工业中心,对于那里的情况得到了一个总的概念。
    “我们看见中国人正在进行一个巨大的供给新房子的计划,以消除贫民区。这个国家在14年里有了巨大的前进。”
    组织这次旅行的沃德说,他计划明年再组织两批人去。


    【美联社新德里4日电】老挝首相富马在回国途中于星期一到达这里,进行两天的私人访问。
    他说,他可望于星期三动身到万象。


    【美联社台北4日电】费尔特星期一一称南越的新的统治者是全心全意的反共战士。
    这位美国太平洋武装部队总司令是从香港到台北对福摩萨进行历时两天的访问时表示这种看法的。
    费尔特说,美国第七舰队的舰只朝东南亚移动,只是一种由于南越危机而采取的预防性行动而已。
    费尔特说,苏联不再继续给中国共产党人以军事援助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印度报业托辣斯加德满都4日电】拉达克里希南今天乘飞机到达这里,开始对尼泊尔作一次四天的国事访问。
    当他步出专机时,马亨德拉在21响礼炮声中迎接了他。
    聚集在机场上的好几百人向印度总统欢呼。
    国王和总统随后庄重地驱车前往迎宾馆。
    【法新社新德里4日电】拉达克里希南今天离开这里,前往尼泊尔进行亲善访问。
    陪同总统前往的有外交部高级专家,包括外交秘书德赛和前外交秘书杜特。
    政治观察家认为,此行具有重大意义。他们认为这有力地表明印度对尼泊尔的亲善态度。
    【印新处新德里4日电】印度报业托辣斯从加德满都报道,官方的“拉达克里希南接待委员会”号召加德满都人民在拉达克里希南到达加德满都时,给予衷心和热烈的欢迎。
    这个以动力和灌溉大臣辛格为首的委员会在一项公开声明中表示相信,印度总统即将进行的访问“将依据现代的需要,加强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古老关系”。声明说,在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纯粹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和平所不可缺少的”。
    声明又说,众所周知,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正在互相尊重、友好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日益巩固”。马亨德拉声称尼对印度怀着友好的感情
    【印度报业托辣斯加德满都4日电】拉达克里希南总统在今天上午到这里对尼泊尔作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拉达克里希南博士在讲话中,称他的访问是对一个有着如此多的“象帕舒帕提纳特寺和佛祖诞生地”之类的使我们感到激动的东西的地方所作的一次“朝拜”。
    马亨德拉国王在欢迎拉达克里希南博士时说:“爱好和平的尼泊尔人,对邻邦印度及其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它的人民对印度的进步和繁荣始终抱有最好的愿望。”
    下午,为总统举行了市民欢迎会,吉里博士和其他大臣、外国外交官员和贵宾们都参加了这次欢迎会。


    【本刊讯】蒋帮《征信新闻报》、《联合报》3日就南越政变发表社论。《征信新闻报》社论说:吴庭艳政权竟然在一夜之间为少数军官领导的政变所推翻。这是极可骇异的变化。
    不管美国如何辩解,美国是促成此次政变的一大因素。美国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有效的达到目标,美国使用停止经济援助,公开地对越南政府施用外交压力,甚至直接间接地对反越南政府政治活动作种种暗示的作法,是否适当,却是很可检讨的。有两点情形是值得重视的:(一)美国可能由此为人误会,美援的给予,附带有很重的政治条件。(二)美国的国情与人不同,不可将自身的公式套用于受援国家,尤其接受美援的国家,大多本身存有许多传统上的内外困难,其进步可能不适用于西方的尺度来衡量。
    《联合报》社论说:越南政变之结果及影响,自属言之过早,但有几点常情常理的常识观感,我们却认为不妨先提出来谈一谈。
    首先,我们总觉得,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国家安全的考虑,应该先于任何其他的考虑。如果不此之图,在大敌当前之下,仍然为个人的权力,派系的利益,而相攻相讦,相激相荡,则复巢之下,又焉得完卵。
    其次,我们总觉得,作为一个学步的民主国家,凡事可以变,但千万不许乱变。今天推翻这个,明天打倒那个,只容得我,而容不得你和他。
    再次,我们总觉得,政治领袖的培养,领导中心的形成,十分重要。象越南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多少心血和时间,培养而成的一个政治领袖,领导中心,一旦因小不忍而毁了,不得不再牺牲全国人民多少心血和时间,才能再培养出一个新政治领袖和新领导中心。
    鉴于韩国1960年政变后,迄今四年之元气未复,使人不能不相信要变不要乱的真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