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2-01-02

1962-01-02新闻联播 文字版

美国通讯社评述我《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nbsp&nbsp&nbsp&nbsp【美联社东京1日电】(记者:芬克)共产党中国星期一对它在1961年完成的任务表示满意,但是没有说做了什么。<br/>&nbsp&nbsp&nbsp&nbsp北平电台广播了好几千字谈1961年里的活动和共产党中国对1962年的希望,而没有一次谈得足够具体,使东京的收听者能够推想出发生的情况。<br/>&nbsp&nbsp&nbsp&nbsp好像是阅读一个企业公司的没有列出一个事实或数字的年终财务报告。<br/>&nbsp&nbsp&nbsp&nbsp北平说,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总的来看,“对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很有利的”。<br/>&nbsp&nbsp&nbsp&nbsp广播内容之一是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社论单指出“战胜严重自然灾害”是这一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br/>&nbsp&nbsp&nbsp&nbsp但社论未叙述自然灾害的详情,曾一再说过,共产党中国农业歉收是自然灾害造成的。<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说1961年的粮食收成超过了1960年的收成,但是没有说出去年的产量,也没有说1961年超过了多少。广播还说,“只是棉花和一些其他经济作物”在1961年歉收。<br/>&nbsp&nbsp&nbsp&nbsp暗示了共产党领导人曾采取严格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说,“我们进一步贯彻执行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动员全党全民的力量,支援农业,并且从城镇抽调了大批劳动力加强农业战线……”<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表示出并不是一切都好,说农村情况较好了,但是“仍然有困难”。<br/>&nbsp&nbsp&nbsp&nbsp北平电台说,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方面,巩固现正在执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方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没有谈详细情况。<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谈到1961年国际形势时,显然提到赤色中国同苏联的意识形态分歧。<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说,“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一些不能不使人们感到痛心的事情”。<br/>&nbsp&nbsp&nbsp&nbsp接着就谴责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br/>&nbsp&nbsp&nbsp&nbsp“肯尼迪和铁托之流,似乎得到了可乘之机,神气起来了”。<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警告说:<br/>&nbsp&nbsp&nbsp&nbsp“铁托之流大肆鼓吹他们的所谓‘积极共处’的谬论。<br/>&nbsp&nbsp&nbsp&nbsp总之,帝国主义者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正在兴妖作怪,利用一切手段,力图破坏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br/>&nbsp&nbsp&nbsp&nbsp广播说,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广播说,“解决上述矛盾的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br/>&nbsp&nbsp&nbsp&nbsp广播以吹嘘的口气说:“东风压倒西风的总形势是不可改变的”。<br/>&nbsp&nbsp&nbsp&nbsp【合众国际社东京1日电】(记者:威廉·赖特)共产党中国今天声称它在1961年取得了某些“重要的”成就,但是也承认有某些失利。<br/>&nbsp&nbsp&nbsp&nbsp这些成就和失利是由《人民日报》在一篇年终的社论中归纳出来的。<br/>&nbsp&nbsp&nbsp&nbsp它所声称的大多数成就是在工业方面,它所承认的大多数失利是在农业方面。这两方面都没有提供数字以资证明。<br/>&nbsp&nbsp&nbsp&nbsp它说,1962年将是进行“调整”的一年。它说今年将是“为以后的跃进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的一年。

美联社展望1962年亚洲前景

&nbsp&nbsp&nbsp&nbsp【美联社华盛顿31日电】(记者:戴维斯)美国跟多事的亚洲的关系在新年开始时提出了比许多其他问题更为重要的两大问题:<br/>&nbsp&nbsp&nbsp&nbsp“是否可能产生某种新的力量对比?”<br/>&nbsp&nbsp&nbsp&nbsp“是否能说服强大的共产党新中国采取一种比较温和的方针,抑或正面冲突将成为不可避免?”<br/>&nbsp&nbsp&nbsp&nbsp肯尼迪总统的新任亚、非、拉美事务特别顾问鲍尔斯最近提出了这些问题。<br/>&nbsp&nbsp&nbsp&nbsp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对于住在这个地区的15亿人民以及世界其余地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答复并不是容易而明确的。<br/>&nbsp&nbsp&nbsp&nbsp非常了解该地区的另一位美国外交家、副国务卿帮办约翰逊这样说:<br/>&nbsp&nbsp&nbsp&nbsp“亚洲今天……是一个问题很多的地区,美国或亚洲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是不能在明天或后天就解决的。亚洲也是一个有希望和有机会的地区。<br/>&nbsp&nbsp&nbsp&nbsp“我们美国人必须继续尽我们的力量帮助该地区的自由国家使这种希望和机会变成现实。”<br/>&nbsp&nbsp&nbsp&nbsp北平对美国的横蛮态度以及它跟莫斯科的越来越尖锐的分歧看来在日益增长而不是日益减少。<br/>&nbsp&nbsp&nbsp&nbsp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战略家们看到了,拯救南越、使免于被受北越操纵、指导、供应与武装的共产党游击队所推翻的努力,至少有可成功的机会。<br/>&nbsp&nbsp&nbsp&nbsp这里有一些人期望,苏联可能规劝北越总理胡志明在他的征服南越的努力中不要逼得太紧。<br/>&nbsp&nbsp&nbsp&nbsp美国已经加紧对南越总统吴庭艳提供援助以便对付增加了的颠复危险。<br/>&nbsp&nbsp&nbsp&nbsp但是苏俄总理赫鲁晓夫可能欣然向胡指出,美国人并未在倾全力消灭胡在北越的统治。<br/>&nbsp&nbsp&nbsp&nbsp高级人士说,此外,苏联从美国愿意在日内瓦就一个统一的和中立的老挝达成合理的协议这一点还可判断,美国愿意接受用和平方法来稳定东南亚。<br/>&nbsp&nbsp&nbsp&nbsp同时,这里仍然认为共产党中国抱着极其侵略性的态度。这里的官方人士说,他们并未看到有丝毫迹象表明北平领导人打算从他们所骑的老虎背上跨下来。<br/>&nbsp&nbsp&nbsp&nbsp这里的官员说,共产党中国在国内的经济困难并不起抑制作用,相反很容易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br/>&nbsp&nbsp&nbsp&nbsp几乎毫无迹象表明美国考虑改变它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肯尼迪总统已经坚决地使美国坚持这一立场:在联合国或其他地方,国民党中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br/>&nbsp&nbsp&nbsp&nbsp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前途也是1962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中立的富马亲王为首的老挝统一联合政府的成立将标志着东南亚条约组织对老挝的保护范围的结束。<br/>&nbsp&nbsp&nbsp&nbsp这会使得长期来对东南亚条约组织感到不满的泰国更为不满,并且可能导致泰国和美国作单独的新的防御安排。<br/>&nbsp&nbsp&nbsp&nbsp自从英法两国在1961年初抑制东南亚条约组织在老挝危机中起比较积极的作用以来,希望提供个别帮助而不是集体帮助的趋向日益增长。如果老挝遭到攻击,它仍然能要求联合国或联合国的任何会员国提供帮助。<br/>&nbsp&nbsp&nbsp&nbsp印度进军葡属果阿在这里和西方世界引起了大大出于印度预料之外的动乱。<br/>&nbsp&nbsp&nbsp&nbsp果阿事件还激使印度尼西亚总统向荷兰人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要后者把西新几内亚的管理权交给雅加达。<br/>&nbsp&nbsp&nbsp&nbsp美国一方面避免进行调解,一方面极力不使这个殖民地的争端成为冷战中的一个发热之点。一旦发生敌对行动,苏联对印度尼西亚的空运引起朝鲜式战争的危险性甚至比南越和老挝问题更大。<br/>&nbsp&nbsp&nbsp&nbsp在东北亚、美国和日本正在努力制定合伙安排,这种安排将满足日本对扩大市场和继续成长的需要。美国私人(投资商的)兴趣集中于纺织工业、美国援外机构所奉行的购买美国货的官方政策使日本感到恼怒,并使他们怀疑肯尼迪总统的合伙诺言是否有诚意。还一直有人希望,日本和朝鲜将解决它们的长期争端并恢复正常的外交和商业关系。

法新社报道:中苏两国领导人互致新年祝贺

&nbsp&nbsp&nbsp&nbsp【法新社北京31日电】在新年之际<br/>&nbsp&nbsp&nbsp&nbsp,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主席互打电报。<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赫鲁晓夫在电报中对苏联的伟大朋友和同盟者——中国人民在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和其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br/>&nbsp&nbsp&nbsp&nbsp,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主席着重<br/>&nbsp&nbsp&nbsp&nbsp指出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友谊的重要意义。他写道,中苏两大国的团结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团结是<br/>&nbsp&nbsp&nbsp&nbsp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br/>&nbsp&nbsp&nbsp&nbsp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争取人类进步的根本保证。<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主席最后肯定说,将为加强中苏两国<br/>&nbsp&nbsp&nbsp&nbsp人民的团结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伟大团结而不懈地努力。

西方通讯社报道:陈毅副总理举行新年招待会

&nbsp&nbsp&nbsp&nbsp【美联社东京1日电】新华社报道,来自世界上三十七个国家的在北平工作的外国专家星期一傍晚应邀出席了陈毅副总理及其夫人所设的新年宴会。<br/>&nbsp&nbsp&nbsp&nbsp但是新华社没有说明参加宴会的外国专家的人数。周恩来总理也出席了这次宴会。<br/>&nbsp&nbsp&nbsp&nbsp新华社报道,周和陈都感谢他们在共产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给予的帮助和“过去一年的辛勤劳动”。<br/>&nbsp&nbsp&nbsp&nbsp【美联社东京30日电】新华社报道,共产党中国外长陈毅星期六说,北平政府在来年将进一步努力加强共产主义集团的团结,发展与其它非共产党国家的友好关系。<br/>&nbsp&nbsp&nbsp&nbsp他在北平为外国使节和他们的夫人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讲话时还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br/>&nbsp&nbsp&nbsp&nbsp新华社说,周恩来总理也出席了招待会。<br/>&nbsp&nbsp&nbsp&nbsp新华社引述陈毅的话说,“我们高兴地看到,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建设事业不断获得新的成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了进一步的高涨。”<br/>&nbsp&nbsp&nbsp&nbsp陈毅说,“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执行和平外交政策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取得伟大成就的一年。”<br/>&nbsp&nbsp&nbsp&nbsp他说,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为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伟大团结而努力,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而努力。”<br/>&nbsp&nbsp&nbsp&nbsp他继续说,“我们深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br/>&nbsp&nbsp&nbsp&nbsp新华社报道,周恩来指出外面正在雪花纷飞,他引述了中国的一句话:“瑞雪兆丰年”。<br/>&nbsp&nbsp&nbsp&nbsp【法新社香港30日电】这里收听的新华社报道说,周恩来和其他党政领导人发表了新年讲话,对于中国在1962年的前景采取了乐观的看法。总理引述中国的成语说:“瑞雪兆丰年。”

美报谈我《人民日报》《驳史蒂文森》一文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纽约邮报》24日刊载约瑟夫·巴里从巴黎发回的一篇报道说:<br/>&nbsp&nbsp&nbsp&nbsp史蒂文森在联合国中指责中国是“好战的”,并且对核战争有“奇怪的”看法。北京的《人民日报》最近对史蒂文森的指责进行了答复,它也间接地答复了赫鲁晓夫总理这样的理论:一场核战争将同样消灭共产党人和资本家,因此和平共处是唯一可能的保险政策。<br/>&nbsp&nbsp&nbsp&nbsp这家中国共产党报纸说:“一是反对(核战争),二是不怕。”核炸弹的确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是英勇的中国人决不为“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所吓倒。”<br/>&nbsp&nbsp&nbsp&nbsp《人民日报》继续说:“如果害怕核战争,就能避免和防止核战争的话,那么我们当然只有双手拥护,难道敌人会因为我们害怕得发抖就大发善心吗?恰恰相反。”人们始终应当记得,赫鲁晓夫处于中国和俄国的极端分子的压力之下,这些极端分子严斥他由于害怕核战争而对敌人软弱。他们说,这种害怕心理使敌手掌握了决定性的王牌。<br/>&nbsp&nbsp&nbsp&nbsp我们必须承认,毛泽东的理论对许多共产党领袖的吸引力。<br/>&nbsp&nbsp&nbsp&nbsp毛具有共产党理论的重要的活力,而且具有必然会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此外,毛能够指出世界上许多这样的地点:更大胆的政策可以使共产主义得到它的“正当的”胜利。

麦克德默特报道薄一波副总理的文章:《鼓足干劲,争取1962年工业生产的更大成就》

&nbsp&nbsp&nbsp&nbsp【路透社北京31日电】(记者:麦克德默特)一位中国高级经济计划制订者今天说,这个国家在1961年的工业成绩“很大”,1962年的前途“无限光明”。<br/>&nbsp&nbsp&nbsp&nbsp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薄一波今天在《工人日报》上回顾了形势。<br/>&nbsp&nbsp&nbsp&nbsp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鼓足干劲,争取1962年工业生产的更大成就》。<br/>&nbsp&nbsp&nbsp&nbsp薄一波估计,1961年大部份重要工业的产量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br/>&nbsp&nbsp&nbsp&nbsp文章说,“在回顾过去瞻望未来的时日,工业战线的形势和新任务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形势很好,成绩很大,任务较重,前途无限光明。”<br/>&nbsp&nbsp&nbsp&nbsp薄一波说,“关系工业全局”的煤炭生产在1961年第四季度有了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其它工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计划指标预计绝大多数可以完成和超额完成。”<br/>&nbsp&nbsp&nbsp&nbsp这里的外交观察家最近看到由于工业需求不断增长煤炭供应出现困难,据传由于缺少物质刺激并且由于运输障碍矿工不积极生产。中国报纸一再号召各个经济部门捍卫煤炭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