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6日参考消息 第1版

    巴“黎明报”推测说,印度给我复照的内容语气温和,并“间接邀请”周总理到新德里会谈。
    【新华社卡拉奇4日电】“黎明报”今天发表了它驻新德里记者的一篇报道说,印度政府已经最后确定了对周恩来总理最近的信件的复信,这封信可能在一两天内发往北京。
    据这家报纸说,复信的语气温和,并且同上封信不一样,它没有拒绝中国关于举行谈判的邀请。相反,它间接地邀请周恩来到德里来同印度政府谈判。这家报纸说,印度政府将设法查明在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期间说服苏联调解印中纠纷的可能性,伏罗希洛夫目前的访问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使印度政府感到满意。
    这家报纸援引德里政界人士的话说,缅甸和中国最近就边界问题达成的协议使得印度政府感到不安,印度政府现在正在研究报纸发表的这个协定的细节。
    这家报纸最后说,印度政府也一定关心地注意着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3月间访问北京的计划,就在这以前不久,他访问了印度,在访问期间他排除了印度同尼泊尔缔结联合防御协定的可能性,并且否认他害怕中国的任何侵略。
    【新华社新德里4日电】“国民先驱报”2月2日在题为“指示物”的社论中说,“人们将非常关切地研究”中缅边界协定,“以便寻求表明中国在同邻国的边界争端上的态度的肯定迹象”而互不侵犯条约“同历史上类似的条约差不多,但是或许由于中国希望使它的邻国认识到它想要同它们建立‘持久和平和真挚的友谊’,条约的措词是非常热情的。”
    它说,“除了缅甸让给中国的领土和中国让给缅甸的领土以外,协定还由于包括有关于划定传统习惯线的规定而令人感到兴趣。
    “中国政府在它同缅甸的边界问题上同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时心中一定想到了同印度的边界问题。不能说缅甸政府在心中想到了印度。就麦克马洪线而论,印度和缅甸有以有效线为根据的同样的理由,必须仔细研究中缅协定以寻求表明中缅是怎样设法解决它们在麦克马洪线上的分歧的迹象。”
    社论说,“如果嘲笑中国和缅甸设法解决它们之间的边界问题的那种精神那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什么东西使人们可以希望中缅的协定已经使得中国和印度可以很容易地就边界问题达成协议”。


    【新华社卡拉奇4日电】“巴基斯坦时报”星期二刊登的该报驻新德里记者所发出的报道如下:
    印度政府正在仔细地研究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含意。最先发现的反应(虽然是从非官方传出来的)是这种感觉:北京正在对新德里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德里的观察家认为中国同缅甸迅速解决边界问题和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件事具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眼前的目的,另一个是长远的目的。眼前的目的是,向尼赫鲁施加压力,迫使他同意根据中国总理的条件同周恩来会晤。中国总理的条件是,官方一级的预备会议对奠下两国总理会谈的基础是没有必要的。长远目的是,向世界上重要的人物表明,现在已经不能再认为尼赫鲁是亚洲不结盟国家的代言人。
    中国签订了这个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使缅甸脱离印度的怀抱,缅甸是尼赫鲁的非常珍视的亚洲不结盟国家之一。另一个亲密的盟国印度尼西亚同中国至少在纸面上解决了印度尼西亚华侨问题。假如北京使得尼泊尔同意签订像缅甸那样的互不侵犯条约,它实际上是这个使受印度特别照管的国家不再会受尼赫鲁的影响。尼泊尔首相将于3月访问中国。这样,尼赫鲁实际上将只有他的国家了,这样他就没有足够有力的理由被邀请去参加最高级会议,也就是说现在预见会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中的任何一次会议。
    同时,中国正在努力要向全世界、特别是它的亚洲邻国说明,积极举行潘查希拉的是它而不是印度。假如真的发生像北京所指望的那种情况,而尼赫鲁变成了一个亚洲的被抛弃的人,那么印度总理自己对中国这个外交上的特技表演所作的贡献将不是微不足道的。


    【路透社新德里3日电】印度政府已经禁止任何国民党政权所散发的文件进入印度。
    禁令发表在1月30日的“印度公报”上。这份“印度公报”是今天发出的。
    据了解,公布这个禁令是由于在印度搜出了一些印刷品,这些印刷品据说是来自国民党人士,它攻击中国共产党政权,煽动在印度的西藏人来反对共产党中国人。


    【日本广播协会4日广播】新闻论调:中缅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于1月28日在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与有关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日本各报纸对于这个条约和协定的签订大致表示欢迎,不过关于这个条约和协定的签订是不是表示北京政府要改变它向来的对外强硬政策,各报可分为两种看法。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改变外交方针希望能更推进缓和政策的“朝日新闻”说,在这次和缅甸的条约和协定内容中含有暗示今后北京政府外交方针的变化。该报说,中缅互不侵犯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共产主义国家以外的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互不侵犯条约,这一点含有历史的意义。关于边界问题,两国都作了让步。“朝日新闻”认为,由于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今后对印度的态度也有缓和的可能。对于“朝日新闻”的这个见解,“每日新闻”以“北京政府真的在缓和态度吗?”为题说,中缅边界问题的协定对解决中印国境问题并无帮助。该报说,虽然北京政府为此和缅甸恢复了友好关系,但不见得就表示说北京政府要采取缓和政策。


    【中央社台北3日电】国防部发布:厦门、大嶝、澳头等地匪炮于三日上午六时三十三分至下午八时五十五分,向金门岛群射击九十三发。


    【美联社东京4日电】共产党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星期四说,只要采取“友好”和“和平协商的态度”,就可以找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他显然是指他的政权同印度的纠纷。
    陈毅在北平庆祝锡兰独立十二周年的招待会上发表的讲话是由北平电台广播的。
    虽然陈毅没有提到印度的名字,可是观察家们清楚地看出,他是指那个国家。
    据说,他举出了最近共产党中国同缅甸的协定作为一个例子:“去年以来的发展证明,尽管在某些亚洲国家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暂时的曲折……,某些亚洲国家相互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要有关双方都从友好的愿望出发,坚持和平协商的方法,是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的。”
    【合众国际社东京4日电】共产党中国外交部长陈毅今天指责美国阴谋策划直接武装干涉古巴,并且保证北平“坚决支持”古巴人民。
    陈毅在锡兰驻北平大使馆在北平举行的庆祝锡兰国庆节的招待会上讲话时说了这番话。
    共产党中国外交部长猛烈地谴责了所谓美国干涉古巴事务的阴谋。
    陈毅说:“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决支持占巴人民反对外来干涉、保卫国家独立的英勇斗争。”


    【本刊讯】伊拉克无党派报纸“国家报”1959年12月30日登载了该报政治编辑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周恩来最近给尼赫鲁的信”。摘要如下:
    读过人民中国总理周恩来最近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的人,完全可以了解两个毗邻国家边界上最近发生的争端的真相和这一争端的真正制造者以及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驱使的印度反动派在使这两个伟大的毗邻国家的关系趋于恶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每一个具有一点公正心的人都了解:人民中国并不觊觎印度的任何领土,因为中国幅员广大(其面积差不多相当于欧洲国家面积的总和),资源丰富。中国——正像周恩来在他的信中所说——至今还没有能够开发它的全部土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面积仍然几乎没有人烟。
    每一个具有一点公正心的人都了解:假若不是在印度边界上的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分子勾结着与世界帝国主义有联系的国际间谍在西藏发动失败的叛乱,假若不是印度收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敌对的政治活动的达赖喇嘛,这两个友爱的伟大的亚洲国家之间是绝然不会发生边界争端的。
    很明显,尼赫鲁总理本人——尽管他在印度国内外都享有极大的声誉——已无力抑制那些印度极端分子,他们野心勃勃地企图把他们的统治权强加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国地区的西藏。他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得回避他们和回避印度反动派强烈挑起的反人民中国的群众性激愤。印度反动派挑起这种激愤,是为了实现人所共知的政治目的。这种政治目的是与帝国主义对已获解放人民进行的阴谋活动有联系的。
    我们曾经说明:人民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在大部分地区是没有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分子麦克马洪在他统治印度和西藏时划定的一条帝国主义线。
    虽然如此,边界地区,在我们上边所说的情况下,确是发生争端的所在。这种争端能够通过和平谈判(特别是在两个本性爱好和平国家之间)加以解决;我们深信:两个毗邻国家是能够自行解决它们间的分歧的,如果两国之间所进行的和平谈判充满友好精神,并消除引起一方或双方不安的因素的话。


    【全印电台5日广播】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说,他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一种宽容和慎重的态度。他是在议会辩论预算谈到印尼和中国就禁止外侨——大部分是华侨在乡村地区经商的命令所发生的争端时说这番话的。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说,棉兰地区的大约八百名华侨表示他们希望回中国,其中大部分是在政府的禁令实施以后从乡村地区迁来的。


    【泛亚社曼谷1月25日电】泰国京吞两府之华校,已接到泰教育部之通令,禁止采用中共所倡导之简体中国字,违者严惩甚或全校查封,通令由教育当局直接发给各华校校长或董事长,内地各府华校,短期内亦将接到同样通令。


    【新华社新德里3日电】“邮报”昨天的社论说,“中国已经非常迅速地使得它同缅甸的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纠纷获得双方都同意的解决,这种速度使印度感到惊奇,如果不是感到怀疑的话。”
    社论说,“协议自然是印度异常感到兴趣的,这里将对它进行研究,以便找出它可能包括的说明更加严重的印中纠纷可能获得解决的任何暗示。如果北京在它同印度的分歧方面,像中缅协定突出地表现的那样,照顾到惯例和传统,毫无疑问,这将会为在恢复两国正常关系方面采取的初步步骤扫清道路。
    社论声称,中缅协定“的目的是要作为一个外交行动,使人们觉得印度是错误的并使它处于守势”。它还谈到,中国最近的诚恳语气也许会被认为是一种证据,说明北京愿意和解,而印度反对任何和解。社论最后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笨拙的行动,肯定不能达到它的目的。印度的态度是明显的,中缅协定使得印度的态度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这个国家可以坚持以中缅协定作为解决它同中国的分歧的先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