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19日参考消息 第2版

        右派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放出后,台湾、香港等地美蒋报刊发出了一片欢呼和支持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报刊也加入了这个合唱。看看这方面的评论,对我们提高认识,明辩是非,是有好处的。         --编者
    【大道通讯社台北5日电】据5月1日“人民日报”登载:伪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物理化学教研室讲师葛佩琦说:共产党人不为人民服务,群众要推翻你们,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亡了,中国不会亡;不要共产党领导,人家也不会卖国。这是一项引起反共怒潮的最激烈言论,这番话,代表了五亿人民的呼声。(编者按:大道通讯社是蒋帮内政部调查局的特务通讯社。)
    葛佩琦首先指出了今天党群关系,与“解放”前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认为人民牛马不如。他说:物资供应紧张,是“统购统销”搞糟的,“肃反”运动,也是中共的错误。又说:猪肉紧张,老百姓吃不上,中共却硬说生活水平提高,但生活水平提高,是那些人呢?是过去穿破鞋,现在坐小卧车、穿呢子制服的党员干部。
    葛佩琦继以毫无隐讳的态度指出:今天老百姓,对共产党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举出历史上的例子说,统治者不顾人民,就要反对他们。他并警告中共说: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意见太多了,共产党若不自觉,是很危险的。
    他谈到党群关系时说:中共党员,完全是特务。党员只是起了监视群众的便衣警察的作用。但这不能怪党员,因为党组织叫他们作情报,所以责任在党组织,因这是组织给他的任务。
    他最后说:“共产党对我三心二意,我对你也三心二意。中国是六亿人民的中国,不是非产党的中国”。他指向中共说:你们认为“朕即国家”,是不容许的。你们不应当因为自己是主人翁而排斥别人,不能只有党员是可靠的,而别人都是可疑的。搞得好,可以,搞得不好,群众可以打倒你们,杀共产党人,推翻你们,这不能说不爱国。因为共产党人不为人民服务。又说:共产党亡了,中国不会亡;因为,不要共产党领导,人家也不会卖国。


    【本刊讯】美国新闻处支持的亲美力量“第三势力”办的香港“真报”9日和10日连载一篇题为“遥向储安平致意”的文章。作者叫“斯人”,真名叫薛慧之,曾任国民党军、政职务。抗日战争时做过汉奸,现在是美国支持下的“第三势力”人物,拿美国新闻处的津贴,去年10月曾参与九龙事件的策划。这篇文章的全文如下:他对毛周质询,有“轻捋虎须”的勇气。
    多谢青鸟使者,还能把大陆的消息转辗传到:最近在一阵“整风”中,不少熟人都在公开吐苦水,原来他们心头积郁已久,过去由于中共的紧紧箝制,一向沉默着不敢说话。此刻却因匈牙利事件而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要处理“领导人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而不得不勉强放宽了尺度,让一般知识份子和“民主党派”份子,都发表了一些批评和意见。这些批评与意见,虽没有像在海外流亡的我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但也已够瞧的了,其中,以储安平所说的话最辛辣,较大胆,在本港各报我们也可以看得到,但左报本身却讳莫如深,没有把原文刊出,不知何故?
    储安平,人所共知的“观察”主笔。“观察”这一刊物,在大陆易手以前,以政论与内幕新闻面世,一时风行全国,对全国人心士气影响甚深,至今国民党犹创痛巨深,谈虎色变,例如台北“自由中国”事件,蒋总统即归咎于民主同盟与此类刊物。殊不知储安平这人,本来是中央日报副刊主笔,旋因家庭事故,(这与当时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有关,不赘)一怒而去英国,他渐受费边社诸人的熏陶,归国后,原来写的政论,还是很温和的要求走上自由民主之路。但国民党偏不睬,把党权紧紧抓住不放,且妄欲以枪杆干涉笔杆。于是“观察”乘时崛起,网罗了全国名流学者为之执笔,面对现实,不与妥协;继而战局激变,它的军事报导由国防部一参谋撰作,极为详尽准确,尤为各方爱读,就这样它的销数打破了十六万份的发行纪录。此时国民党仍施以压力,实行封门抓人,储安平不得已悄然走石家庄,迫上梁山,去向共产党靠拢,大陆变色后,他在北平续“新观察”,则已面目全非,而他本人也长时期的无声无臭,近年才出任“民盟”的机关报“光明日报”总编辑,而这回冒死质问毛泽东周恩来,抨击中共“清一色党天下”思想,确乎有那付“轻捋虎须”的傻劲勇气,在此,我谨遥向储君致意:你的敢言是对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才是发挥了中国智识份子应有的正义感,海外千万的流亡人士都愿支持你!
    “一切宗派主义是党天下的产物”,储安平这些句,颇能代表困处大陆的智识分子内心对中共不满到极点,并且已一致燃烧着反抗情绪。他说:“这几年来党群关系不好,而且成为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急需调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据我看来,关键在‘党天下’的这个思想问题上。我认为党领导国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份了一点?”
    “这几年来,很多党员的才能和他所担当的职务很不相称,既没有好工作,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置在各种岗位上,党这样做,是不是‘莫非王土’那样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一家天下的清一色局面,我认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今天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对于这样一些全国性的缺点,和党中的领导没有关系”?
    这些话,把中共今日“内部矛盾”的根源,直截地说穿了,那就是:过去国民党独裁,今日共产党更专制得厉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非共党人士休想获得一些自由。像储安平这般人,本来是很敏感的自由分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因充满了不满现状,及图改革的想法,在共产党统治的今天,他们更由希望而失望,因为共党一党专政,其手法比国民党更狠得多,毛泽东周恩来等,常爱把这些“矛盾”,归咎于下部的“偏差”,其实关键就在乎上层,上行下效,所以全国皆然。于是储安平老实不客气谈到“国务院”的副总理共十二个,个个都是共产党,一个都没有非党他党人士,这样“民主”云乎哉!“联合政府”放他的庇?
    储安平这些不失为快人快语,他竟敢在“天威尺尺”之下,向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大老虎打耳光,所谓“中央是根,问题在中央。要打就打大的,打硬的,只拍苍蝇,不打老虎,这等于欺人自欺。”
    “整风”整到老毛老周都被牵涉在内,此殆非中共始料所及,看来这个“内部矛盾”很不小哩!挺起脊梁,放弃“分一杯羹”的奴性观念
    对于中共政权之抨击,储安平所说的话,似较一般人来得直截痛快,他指出党员低能人心不服的“党天下”现状外,并干脆把“国务院”总理与副总理十几尊老和尚都骂了贼秃,为什么这些人选是“清一色”呢?那当然是共产党师心自用,什么都是一党包办了的,这种矛盾根源,已非一朝一夕,其所以一直忍到今天才吐苦水,这为储安平设身处地,也还是当年中共乱杀人命,树威太多,所以“鹦鹉前头不敢言”而已,直到今天,毛泽东又要“树德”了起来,在“整风到”中让大家发言,储安平才冒死“轻捋虎须”一下,他指出具体的事实为证,他说:“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没有人提意见。我现在想举一件例子,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请教。解放以前,我们听到毛主席倡议和党外人士组织联合政府。1949年开国以后,那时中央人民政府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党外人士,四个副总理中有二个党外人士,也还像个联合政府的样子。可是后来政府改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只有一位,原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几个非党副主席,他们的椅子都搬到人大常委会去了。这且不说,现在国务院的副总理有十二位之多,其中没有一个非党人士,是不是非党人士中没有一人可以坐此交椅,或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培植来担任这样的职务?从团结党外人士团结全国的愿望出发,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的观感,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还可以研究”?
    储君最后以软中带硬充满怨愤的语气说:“只要有党和非党的存在,就有党和非党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能完全消灭,这次党的整风,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民主党派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其限度,因而这种矛盾怎样缓和,党群关系怎样协调,以及党今后怎样尊重党外人士的地位,在政治措施上怎样以德治人,使全国无论是才智之士抑或孑孑小民都能各得其所,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由党来考虑解决。”
    中共此次展开“整风”目的在缓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在这个把戏中,它指使那些所谓民主人士提出某一范围内的批评,借以表演伪装的民主所以在这些批评中所提出的,大都是枝节的问题而不敢触及中共的思想和行为的核心,储安平的话,可说是所有批评中的最大胆的。
    观察家指出:重要的是,储安平的话充份透露了大陆知识份子内心对中共的不满和反抗。
    把储君的话抄录如上,同时有人对之加以注解:从此中透露了大陆知识份子内心对中共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实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起点。那说法正与我一样,便是这因了匈牙利革命爆发,所以中共不得不来一套“处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遮眼法。但这般知识份子,却老实不客气乘机借此发泄,今日大陆上人民心坎中一团不可遏止的怒火,亦可以想见。
    总之,储安平还不失有良心有热血的一个操觚者,我们要遥遥向之致意:那便是在中共极权统治之下,大家不能再做磕头虫应声虫,该挺起脊梁自力更生。过去要求“分一杯羹”的奴性观念,而此将一扫而空,未来的中国,才会有真正民主的新局出现。至于报载曹聚仁的通讯,他在三度北行中居然又是曲笔颂圣,粉饰太平一番,而且说:“今日在海外的文化人,就缺少一种到北京去看看中共的政治措施的勇气……”在此我敢告诉他:羁身在北平的储安平,尚且肯挺身起来说些真话,老兄何以竟又死命捧住了毛泽东周恩来——像过去捧蒋经国一样,而缺少一种“冒死诤谏”的勇气?诚使人大惑不解了!(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