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6)湘06民终2208号

裁判日期: 2017-08-04

公开日期: 2017-10-13

案件名称

谢春明与刘敏转质权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湖南省岳阳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刘敏,谢春明

案由

转质权纠纷

法律依据

全文

文书内容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湘06民终2208号上诉人(原审被告):刘敏,男,1981年8月20日出生,汉族,住岳阳市岳阳楼区。委托诉讼代理人:童娟娟,湖南金州(岳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谢春明,男,1987年1月17日出生,汉族,住浏阳市。委托诉讼代理人:曾令排,湖南纬地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刘敏因与被上诉人谢春明转质权纠纷一案,不服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法院(2016)湘0602民初159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6年12月7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因本案基本事实清楚,不开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刘敏上诉请求:请求撤销原判决,依法改判驳回谢春明的诉讼请求,并由谢春明承担全部诉讼费用。事实和理由: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1、刘敏在签订《车辆转押协议》后,依法履行了通知义务,告知了债务人丰凯车辆转押的事实,债权已转移至谢春明,谢春明亦对该车辆享有使用权和质押权。2、车辆转押协议已生效并已履行完毕,谢春明自己管理不当导致车辆丢失是谢春明的责任,与刘敏无关。一审法院认为刘敏未履行通知债务人丰凯的义务致使谢春明支付对价的行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与事实不符,更不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四项规定解除协议。3、一审法院认定车款为83800元与事实不符,刘敏只向谢春明收取了车辆73600元,余10200元系中间人收取,与刘敏无关。谢春明辩称,刘敏向谢春明出具的收条金额是83800元,谢春明向刘敏支付了83800元车款,刘敏是否向中间人支付了介绍费与谢春明无关。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维持一审判决。谢春明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判决刘敏返还谢春明的车款83800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一审法院认定事实:2015年8月17日,案外人丰凯向刘敏借款7万元,并签订《车辆借款质押协议》,约定借款期限为2015年8月17日至2015年9月16日,丰凯将其所有的湘F×××××小车作为质押物提供借款质押,如丰凯逾期不赎车经刘敏转让给第三方后丰凯想找回车辆,一切后果由丰凯自负。同时,丰凯告知刘敏车辆已先行抵押给他人、车辆登记证由抵押权人持有的事实。借款到期后,案外人丰凯并未如期还款。2015年11月10日,通过中间人季亮等人的介绍,刘敏与谢春明签订《车辆转押协议》,约定刘敏将车牌号为湘F×××××小车转押给谢春明;车辆转押后发生的交通事故、交通违章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经济纠纷与刘敏无关,该车辆转押前所发生的债务、经济纠纷与谢春明无关;如原车主需取回车辆,双方协商后,谢春明应积极配合刘敏取回车辆。协议达成后,刘敏向谢春明交付借据复印件、车辆借款质押协议、原车主的身份证复印件等,同时,刘敏向谢春明出具收条,载明“收到谢春明购车款人民币83800元”。次日,谢春明将湘F×××××小车开到修理店欲检查车辆状况时,几名手持该车登记证及钥匙的人强行将车开走,现该车已不知去向。一审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谢春明、刘敏签订车辆转押协议的行为性质是车辆买卖行为还是债权转让行为?虽然收条上载明刘敏收到谢春明的款项为“购车款”,但在庭审调查中,谢春明认可双方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刘敏及中间人季亮曾向其介绍:协议达成后该车辆依然过不了户,刘敏仅享有车辆的使用权,如果原车主需取回车辆其应予配合。由此可见,谢春明知晓刘敏并非车辆所有权人,其支付对价取得的并非车辆所有权,故该行为性质并非车辆买卖行为。双方签订协议的目的在于实现7万元债权的转让及质押权的转移,谢春明、刘敏签订协议属于债权转让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以及第八十一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之规定,在庭审调查中刘敏称转让债权时已通知债务人丰凯,现已联系不上丰凯本人,但刘敏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履行了通知义务,视为刘敏未通知债务人,该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丰凯不生效,因此质押权亦未发生转移。由于刘敏未向债务人履行通知义务,致使谢春明支付对价所欲达到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项之规定,此种情形构成合同的法定解除,刘敏应向谢春明返还已支付的对价。虽然刘敏及证人称刘敏只向谢春明实际收取7万余元,余款由中间人收取,但双方陈述的数额不一致,且刘敏前后陈述亦不一致,而刘敏向谢春明出具收条载明收取谢春明83800元,故认为刘敏应向谢春明返还83800元,至于差价由刘敏向中间人另行主张,本案中不作处理。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第八十一条、第九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之规定,判决:刘敏向谢春明返还83800元。上述应支付的款项当事人应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履行,如果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1895元,由刘敏负担。本院二审期间,当事人围绕上诉请求提交了证据,本院组织当事人进行了证据交换和质证。上诉人刘敏提交了:岳阳市检察院起诉书,欲证明丰凯在一审期间因刑事犯罪被关押,刘敏找到过丰凯。谢春明对该证据的真实性没有异议,但认为这与本案无关联。本院对起诉书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并对该证据予以采信。双方有争议的证据为刘敏提供的丰凯的证明,刘敏提供该证据拟证明其在将车转让给谢春明时已通知了原车主丰凯。该证据与车辆借款质押协议、车辆转押协议等证据的内容相互印证,能确认刘敏将质押车辆转质给谢春明时已告知了原车主丰凯。本院对该证据予以采信。二审经审理查明,刘敏在丰凯未按期还款后,将丰凯的质押车辆以83800元转质给了谢春明,并将车辆转质情况告知了丰凯,但没有证据表明刘敏将车转质给谢春明时,将车辆被丰凯抵押给他人的情况告知了谢春明。二审查明的其他事实与一审判决查明的一致。本院认为,本案的被上诉人谢春明与上诉人刘敏签订的《转车转押协议》系质权转让协议。虽刘敏向谢春明出具的收条载明收到“购车款83800元”,但刘敏与谢春明签订的车辆转押协议内容均系围绕车辆的质权转让,双方以占有车辆,并由车主支付价款后归还车辆为目的而签订的合同,并非以转让车辆所有权或转让债权为目的而签订,故该合同并非债权转让合同亦非车辆买卖合同,实为质权转让协议,本案的案由应定为转质权纠纷。则本案的争议焦点是:1、刘敏与谢春明签订的车辆转押协议的效力问题;2、刘敏是否应当向谢春明退还车款,如应当退还车款,则应当退还多少车款。关于刘敏与谢春明签订的车辆转押协议效力的问题,虽本案的涉案车辆湘F×××××车主是案外人丰凯,但丰凯与刘敏之间不仅存在合法有效的民间借贷关系,而且因该主合同关系产生了合法有效的质押合同关系。刘敏基于丰凯的实际交付行为而享有对该车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故刘敏对该车系合法占有。后丰凯未按期向刘敏还款,刘敏在催讨借款未果后依与丰凯签订的车辆借款质押协议第四、六、九条内容,将质押车辆转质给了谢春明,并将车辆转质的情况告知了原车主丰凯。但因原车主丰凯将该车质押给刘敏前已将车辆借款抵押给他人,并将该抵押情况明确告知了刘敏,而刘敏并无证据证明其在将车辆转质给谢春明时将其知晓的抵押情况告知了谢春明。对谢春明而言,其对于刘敏转押的车辆上存在的瑕疵并不知情。因质物车辆本身存在的瑕疵而导致质物车辆在刘敏交付给谢春明第二日被他人开走,谢春明本人并无过错。质物车辆被他人开走后,谢春明已丧失对质物的占有,无法根据车辆转质协议实现转质权,合同目的已不能实现。故刘敏应向谢春明返还已交付的款项。至于刘敏应当向谢春明返还多少款项,因刘敏向一审法院提交的其向谢春明出具的收条,明确载明刘敏收到谢春明购车款83800元,应当认定谢春明向刘敏支付了83800元车款。刘敏应当向谢春明返还车款83800元。刘敏上诉提出的车辆转押协议已生效履行完毕、谢春明管理不当导致车辆丢失与刘敏无关、刘敏只收取了车款73600元的主张,与事实不符,亦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刘敏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虽认定事实存在瑕疵,但处理结果正确,应予维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1895元,由上诉人刘敏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姚孟君审判员  冯媛君审判员  周闻丽二〇一七年八月四日书记员  陈汝情附相关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三十四条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虽有瑕疵,但裁判结果正确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裁定中纠正瑕疵后,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予以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搜索“”